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 正文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与构建消费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理论的探究

http://www.newdu.com 2018/3/7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包亚钧 参加讨论
在消费方式上,要与我国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口总量、经济发展、科技力量、教育状况等国情相适应。要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用科学的价值观、消费观引导各种消费活动,在文明消费、低碳消费和健康消费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消费质量。社会主义消费目标是不仅要更好地满足全体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还要更好地满足生态需要。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生态消费使全体人民获得生态需求的满足,这直接体现了社会主义消费目标的要求,也是满足消费结构优化和升级的要求,是高层次的社会文明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消费目标的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既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又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消费目标的实现,是以市场调节为基础,国家宏观调控为前提的。在现阶段,社会主义国家调节消费的主要途径是:

第一,国家通过调控居民收入的增长来调节消费。在一定时期内,社会消费规模的大小是与居民收入水平高低成正比的,收入的变化必然要影响其消费行为和消费结构的变化。收入水平提高,不仅能提高消费水平,而且影响消费结构,使支出结构中用于基本生活资料的比重相对下降,用于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的比重相对提高,反之亦然。因此,国家可以通过对收入的调节来影响消费,具体是通过对消费基金的调控来实现的。一是调节消费与积累的合理比例;二是调节工资和其他收入的价值量与消费品可供应量的平衡;三是调节个人收入增长与劳动生产率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

第二,国家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障等手段来调节收入和消费差距。所得税、财产税等各类调节税是为了调节城乡居民个人之间的收入而采取的经济政策。国家通过调整个人收入调节税的起征点,细化调节税级率,调节高收入群体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而各类调节税的设置,应当是以增加劳动报酬在收入中的比重、减轻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提高以财产收入为主的高收入者的纳税比率、把因收入差距引起的消费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为目的。

第三,国家通过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来引导消费预期和增加消费信心。政府一要加大教育投入,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努力促进教育公平。二要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要按照保基本、强基础、建机制的要求,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三要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方针,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使人民生活有基本保障而无后顾之忧。四要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快棚户区改造,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增加中低收入者住房供给。政府要通过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

第四,国家通过改善消费环境来促进消费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消费环境的状况直接关系着消费的质量,因而也决定着消费水平的高低。消费水平越是提高,对消费环境的状况就越是在意和重视。同时,消费环境与消费支出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因此政府一要稳定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二要降低教育、医疗等重要公共品价格,规范收费,加大监督力度,杜绝乱收费,以促进居民各方面消费需求的均衡增长,提高生活质量。三要注重对新的消费热点的引导。四要加大整治、打击力度,从源头上杜绝假冒伪劣商品,最大限度地保护居民的消费热情和经济利益。五要加强商业网点和电子商务建设,以减少消费者在进行消费时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六要进一步改善农村和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使用家电、通讯等现代消费品创造条件。七要改善管理,着力发展文化、娱乐、旅游等新兴消费,促进消费结构的升级转换。八要制定和完善保护消费者利益的法律、法规,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使消费者安全消费、放心消费。

第五,国家通过消费信贷促进潜在消费能力的释放。政府需要通过宣传来引导人们改变单纯依靠自身积累的传统消费模式;同时根据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特性与市场需求,开发和发展新的消费信贷品种,以满足居民的多样化消费需要。随着城乡居民流动性的增大,就业以及收入状况的变化频繁,需要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并且通过制定和完善信贷消费的法律法规,保护放贷方和信贷方各自的合法权益,以保证信贷消费的健康发展。

三、社会主义发展方式转变下扩大消费的基础

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因此,居民的消费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是以发展社会生产为根本条件的。公平分配和统一市场是居民提高消费水平和质量的基本保证。

1.发展社会生产是实现扩大消费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消费是在生产不断增长的基础上不断增长的消费。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任务,就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利,因此,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精神和生态的需要,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向社会提供日益丰富的物质文化产品,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人口基数大且人均消费水平比较低,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决定了“经济的增长不能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和牺牲子孙后代利益为代价。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尊重经济规律,还要尊重自然规律,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经济发展也不能高度依赖国际市场和外部需求。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而调整经济结构的关键在于优化需求结构,以实现经济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发展的方式转变。需求结构包括国外需求和国内需求。国外需求即出口需求,国内需求既包括投资需求,也包括消费需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投资、出口和消费在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根本目的上是一致的,但三者又有矛盾。在一定时期内,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定量,用于出口和投资的部分多了,用于消费的部分就会相应地减少,反之亦然。投资、出口会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决定着经济增长;消费则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如果投资、出口过多,消费减少,会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并造成产能过剩,进而影响经济增长。反之,如果消费过多,投资减少,则会影响经济发展后劲,最终也会影响消费的提高进而影响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所以,调整经济结构首先要合理调整投资、出口和消费三者的比例关系,做到相互促进、相互协调。我国多层次的需求结构和巨大的需求规模,有利于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从而有利于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相互促进、良性互动,使内需的潜力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因此,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把经济发展植根于居民消费需求上,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实现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根本途径。

坚持扩大内需,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具体包括:一是扩大消费需求。既要使投资维持在适度的比例,又要使居民的消费需求快速增长。扩大居民消费需求,要通过加快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升级,加快社会保障体制特别是养老体制、重大疾病的医疗保障体制的改革步伐、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等来实现。二是优化投资结构。政府投资要向民生工程、科技创新、生态环境、资源节约等领域以及农村等欠发达地区倾斜。同时,扩大民间投资,并从法律上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三是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调整进出口贸易结构,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通过对外投资缓解生产能力过剩、内需不足的矛盾,带动相关产品和服务出口,获得更丰富、更高水平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市场资源。四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节能环保和生态环境的建设,即按照节约的原则,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进行节约管理。同时,通过加快对生态化产业体系的建设来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扩大生态消费,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分配公平是实现扩大消费的重要条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消费需求的满足和消费目标的实现,要求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加、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是增强消费能力、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基本条件;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则体现了经济发展的成果应惠及全体人民的分配特征;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反映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优越性。因此,要按照社会主义分配原则,不断地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从而为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创造条件。这就要求合理调整分配格局,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特别是要使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在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的同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3.健全市场是实现扩大消费的基本前提。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和升级换代时期的到来,作为消费载体的市场,市场流通体制是否完善,消费环境是否优良,将直接影响到消费的扩大、升级和实现的程度。因此,建立一个内容齐全、公平竞争、内外开放、规则统一、诚信为本的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市场和现代化流通体制,创造一个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让消费者放心消费和安全消费的消费环境,就成为尽快地、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群众消费需要的基本前提。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的统一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市场运作和商品交换要遵循统一的规则和制度,既要遵循市场经济基本规律,又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为根本目的和要求;另一方面,市场体系必须是统一的,即各类商品和要素市场不能在部门、行业、地区之间相互分割和互不交往。需要建立起以大城市为依托、辐射周边中、小城镇及农村的现代化大市场,使各类商品和生产要素能够合理的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人们消费需求的满足。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的开放性。即要求打破地域之间、部门之间由于自然、经济和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壁垒和障碍,形成国内各地区、各城市以及城乡之间的全面开放;而且在保障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向国外开放;向所有的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开放。市场的开放性越强,市场就越活跃、越繁荣,就越能推动消费的规模扩大和结构升级。

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的竞争性。这要求各类市场都要置于公平竞争的环境中,受价值规律和竞争机制的支配。只有通过平等竞争,才能形成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信号,才能正确权衡成本和收益,以及协调各经济主体的利益,才能正确引导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公平的竞争又调节着各类市场供求,决定各类市场主体的优胜劣汰。

第四,社会主义市场的有序性。社会主义市场的健康稳定运行,需要通过健全信用体系、完善市场规则和法律体系来规范市场主体、市场组织和市场监督者的行为,维护公平、公正、合理的竞争秩序,反对不正当竞争;维护市场主体尤其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以保证正常的市场秩序,使人们拥有一个放心消费、安全消费的良好环境。

 

 

Tags: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与构建消费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下)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