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 正文

马克思恩格斯的竞争理论与支持自主创新的竞争环境建设(上)

http://www.newdu.com 2018/3/7 《贵州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 张泽一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竞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贯穿于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当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动态分析的方法,对竞争的本质及其规律进行了深入阐述,形成了科学的竞争理论体系。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分析的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市场竞争,但是撇开制度因素,他们所运用的方法和得出的某些结论,对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仍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和现实启迪。
    关键词:竞争理论,剩余价值,自主创新
        作者简介:张泽一,经济学博士,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 
        竞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内在的贯穿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之中。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及其规律,马克思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考察了资本主义竞争现象,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经济学的竞争理论体系。
    一、竞争是探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规律的重要范畴 
    马克思在《资本论》德文第一版序言中明确指出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他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揭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发展规律为宗旨。现代社会是建立在竞争之上的,“只要私有制存在一天,一切会终究归结为竞争。竞争是经济学家的主要范畴,是他最宠爱的女儿,他始终娇惯和爱抚着她”。恩格斯把“竞争”范畴看成是决定经济学全部范畴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主要范畴,他谈到竞争时说:“它是市场的规律、交换的调料、劳动的食盐。”马克思指出,“竞争贯串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造成了人们今日所处的相互奴役的状况。竞争是一部强大的机器,它一再促使我们的日益衰朽的社会秩序或者更正确地说,无秩序的状况活动起来,但是它每紧张一次,同时就吞噬掉一部分日益衰弱的力量。”
    为了批判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和恩格斯不能不更多地关注竞争。1844年,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指出,资本主义竞争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前提,在这种情况下,出于利害关系敌对状态的争夺,必然会产生竞争。“一种没有竞争的商业,这就等于有人而没有身体,有思想而没有产生思想的脑子。一旦竞争被放在一边,也就没有任何保证使生产者恰恰按照他的生产费用来出卖商品,难道经济学家连这一点都没有想到吗?多么混乱啊!。”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一般现象。竞争通过外来强制的方式迫使商品生产者按价值规律的要求办事。恩格斯在《哲学的贫困·序言》中指出“商品的价格与商品价值的不断偏离是一个必要的条件,只有在这个条件下并且只是由于这个条件,商品价值才能存在。只有通过竞争的波动从而通过商品价格的波动,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才能实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一点才能成为现实。”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条件下,每一个商品生产者为了自己的利益,在市场上竭力排挤和压倒对方。到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社会,竞争发展到白热化程度。竞争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作为外在的强制规律支配着资本主义世界。“竞争的规律是:供和求始终力图互相适应,但是正因为如此,就从来不会互相适应。双方又重新脱节,并转而成为尖锐的对立。”
    二、围绕价值决定、价值实现和剩余价值的分配考察竞争的层次 
    马克思和恩格斯围绕着价值决定、价值实现和剩余价值的分配,着重考察了同一部门内的竞争、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竞争等形式。
    在同一部门内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单个资本家之间存在着激烈的成本竞争、价格竞争和质量竞争。为了获取超额剩余价值,总是想方设法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管理水平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为实现商品价值不断提高使用价值、改善商品质量而进行的质量竞争。部门内的竞争使商品的个别价值最终形成为社会价值。在分析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中,马克思又进一步揭示了技术进步、技术创新引起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以及对生产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影响。在竞争中,单个资本家为了追逐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总是要千方百计改进技术、改进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资本的内冲动和外在压力作用的结果。竞争迫使企业采取各种各样的创新活动,只有企业的个别成本低于部门平均成本从而个别生产价格低于部门平均生产价格时,资本家才会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在流通中,商品的价值规律要求以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但是受供求的影响,价格和价值往往是不一致的,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这个矛盾只有通过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才能解决,价格才能以商品的价值为基础,价值才能转换为生产价格,等价交换才能真正实现。
    部门之间,为了瓜分剩余价值,不同行业的资本家也进行着激烈的部门间竞争。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获得利润。为了得到更多的利润,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之间必然展开剧烈的竞争。大量资本必然从利润率低的部门转投到利润率高的部门,从而导致利润率平均化。资本主义的竞争把不同的市场价值平均化为代表不同于实际市场价值的费用价格的市场价格,从而在不同领域确立统一的一般利润率。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可见,利润平均化过程只有通过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才能实现,这是剩余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体现着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集团按照等量资本要求等量利润的原则来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实质是剩余价值在不同部门的资本之间再分配。
    马克思在分析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关系时认为,供求变化对价值形成的具体方式有着重要影响,虽然其不能直接决定商品价值的多少,但却制约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社会价值的确立界限。购买者与出卖者之间的竞争焦点在于产品是否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出来并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交换价值出售。马克思说:“竞争迫使生产者出卖花两小时生产的产品不能贵于花一小时生产的产品。竞争实现了产品的相对价值由生产它的必要劳动时间来确定这一规律。”在自由竞争的情况下,市场供给与需求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在供求平衡的情况下,商品才能按照它的社会价值出售;如果供过于求则只能按低于社会价值的价格出售。这样,商品所包含的社会劳动时间的一部分就被浪费掉了;相反,商品就会按高于社会价值的价格出售。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即供求关系的变化制约着商品价值的实现程度。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在分析供求对价值实现程度的作用时,马克思提出了另一种意义上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马克思认为,如果某部门的商品供给十分有限而需求强烈,则商品价值就不取决于平均条件下的劳动耗费,而由劣等生产条件下的劳动耗费决定;相反,如果某部门的商品供给过大,长期超过社会需求,则价值的形成就不取决于平均或劣等生产条件下的劳动耗费,而由优等生产条件下的劳动耗费决定。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三十七章的导论部分,论述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的时候写到:“事实上价值规律所影响的不是个别商品或物品,而总是各个特殊的因分工而互相独立的社会生产领域的总产品;因此,不仅在每个商品上只使用必要的劳动时间,而且在社会总的劳动时间中,也只把必要的比例量使用在不同类的商品上。”可见,“只有当全部产品是按必要的比例进行生产时,它们才能卖出去。社会劳动时间可分别用在各个特殊生产领域的份额的这个数量界限,不过是整个价值规律进一步发展的表现。
    三、竞争是分工扩大和生产力进步的动力 
    1845-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论述了竞争、交往在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以前对生产力的巨大促进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引起分工的扩大,随之引起交往的发展;交往的发展使得商业贸易普遍繁荣,进而冲破国内市场走向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出现,使得各个国家、民族都卷入普遍竞争,而普遍竞争又大大促进了大工业的发展,这样大工业到处造成了社会各阶级间相同的关系,从而消灭了各民族的特殊性。随着工场手工业的产生,各国竞争关系的发展,商业斗争的激烈,使得交往、整个生产运动有了巨大的发展。每一个不愿丧失自己的历史作用的国家在竞争中被迫采取新的措施,为应对外部的各种压力必须发展自己的生产力。可见,马克思十分重视竞争对生产力和大工业的发展作用,指出竞争与交往在保持社会生产力方面的作用。“只有当交往成为世界交往,并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当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斗争的时候,保持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资本主义竞争不仅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不断提高和改进,而且使资本主义的生产范围不断扩大。竞争机制不断发现和创造出来新的使用价值,不断地为市场提供、创造新的消费需求,从而促使整个社会劳动越来越多样化、丰富化,社会分工也越来越充分和发达。资本主义竞争促使人们不断的改进技术水平,提高和改进管理手段,创造新的使用价值,实现商品的普遍地交换,形成了全面、多方位需求,促进了人类个体的发展。因此,资本主义竞争打破了封建的停滞不前、因循守旧的保守思想,激发了人们积极进取和创新精神,刺激了社会和个人的物质和精神的充分发展。
    四、竞争引发经济危机和社会制度更替的历史必然 
    首先,在资本主义社会,各个资本家之间的利益是对立的,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和利润,各个资本家总想把竞争对手从市场上排挤出去,由自己独家经营。在弱肉强食的资本主义竞争中,如果不全力以赴,就有可能失败破产。只要私有制存在一天,一切终究都会归结为竞争。
    其次,资本主义竞争破坏着商品所固有的一切内在的价值,每时每刻都在改变着商品与商品之间的价值关系。“由竞争关系造成的价格永恒波动,使商业完全丧失了道德的最后一点痕迹。”因此,资本主义交换不是基于道德准则交换基础上的。为了抓住竞争的有利时机,每个人都企图成为投机家,甚至做出损人利己、乘人之危的行为和举动,这在交易所的有价证券投机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再次,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竞争对人类的道德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消极作用,这体现在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马克思看来,“因为私有制把每一个人隔离在他自己的粗陋的孤立状态中,又因为每个人和他周围的人有同样的利益,所以土地占有者敌视土地占有者,资本家敌视资本家,工人敌视工人。在相同利益的敌对状态中,正是由于利益的相同,人类目前状态的不道德已经达到极点,而这个极点就是竞争。”可见,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资本主义竞争已经扩展到了道德的领域,私有制使人的道德堕落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不平等竞争是导致不平等的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的内在原因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强调,资本主义现实的危机只能从资本主义生产的现实运动、竞争和信用中引出。随着资本积累,资本主义竞争必然会导致新机器的广泛使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使得比现在更多的工人被淘汰,成为相对过剩人口,因此,资本主义社会产业工人失业的增加,自由竞争在促进生产的同时,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产业后备军,即相对过剩人口现象。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占有大量的财富和资源,操纵着政府和国家的各种权力,而无产阶级居于明显的弱势地位,因此,这种不平等的竞争会导致社会的贫富分化。所以,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竞争必然会发展到极端,导致社会经济危机频发。广大无产阶级通过革命的形式解决这种不平等竞争制度根源,才能够展开平等条件下的竞争,使社会各方面的劳动积极性得以保障,形成新的生产力。
    马克思、恩格斯还通过对竞争、经济危机等资本主义私有制内部的深层矛盾的分析,得出资本主义条件下,竞争规律导致垄断和经济危机的必然性,及其引发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历史发展趋势。竞争转为垄断,竞争的对立面是垄断。垄断是重商主义者战斗时的呐喊,竞争是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厮打时的吼叫。每一个竞争者,不管他是工人,是资本家,或是土地占有者,都必定希望取得垄断地位。每一个较小的竞争者群体都必定希望为自己取得垄断地位来对付所有其他的人。竞争建立在利益基础上,而利益又引起垄断。另一方面,垄断挡不住竞争的洪流。竞争的矛盾和私有制本身的矛盾是完全一样的。单个人的利益是要占有一切,而群体的利益是要使每个人所占有的都相等。因此,普遍利益和个人利益是直接对立的。马克思认为,“竞争的矛盾在于:每个人都必定希望取得垄断地位,可是群体本身却因垄断而一定遭受损失,因此一定要排除垄断。此外,竞争已经以垄断即所有权的垄断为前提——这里又暴露出自由主义者的虚伪——,而且只要所有权的垄断存在着,垄断的所有权也同样是正当的,因为垄断一经存在,它就是所有权。可见,攻击小的垄断,保留根本的垄断,这是多么可鄙的不彻底啊!”
 
     

Tags:马克思恩格斯的竞争理论与支持自主创新的竞争环境建设(上)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