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 正文

扣时代之弦,发强国之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论析

http://www.newdu.com 2018/6/26 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18年03期 赵凌云 杨… 参加讨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理论创新,是一个系统全面的经济思想理论体系。这一思想围绕加强中国共产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科学阐释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经济工作的领导方式、根本立场、大局思维、体制构建、宏观调控、战略运作以及工作方法等七个重大问题,形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经济工作思想体系。这七个方面从理论上破解了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发展道路、利益关系、发展形态、经济体制、总量平衡、发展动能、发展持续性等七个关键问题,有利于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避免出现颠覆性错误和重大失误。从中国共产党经济工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角度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都呈现出了鲜明的精神特质。
        中共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外经济发展新形势,根据新时代的基本国情和经济环境,围绕新时代中国经济建设、经济发展和中国共产党经济工作的实践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新特征、新趋势的创新性理论观点。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具体实践中,这些观点得到完善、凝练、深化,并逐渐形成了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这一思想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问题,指明了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目标,划定了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道路,是引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经济工作和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的行动指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与党的经济工作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彰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自觉与精神气质。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创新

    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明确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这一概念,以“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来概括这一思想的形成过程,并围绕着中国共产党的经济工作,将这一概念的内涵概括为“七个坚持”。这“七个坚持”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除了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和科学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验之外,还开拓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 
    第一,强调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经济工作领导原则和领导方式的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最本质特征和最根本保证,是确保经济发展方向正确的首要前提。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关于中国共产党应该如何领导经济工作,长期以来的党的领导人对此的提法是“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加强和改进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明确提出“集中统一领导”。“集中统一领导”既是原则也是方式,这一提法准确定位了党与经济工作的基本关系,即党不仅在思想理论、路线方针上对经济工作实施领导,而且在领导机构、政策制定、决策部署、组织实施等工作层面集中统一于党中央。集中统一既是谋大局、抓重点,又是谋全局、抓系统。这是根据新的形势和时代要求,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经济工作领导原则、方式的重要论断和理论创新。 
    第二,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经济工作根本立场和根本归宿的创新。明确经济发展以什么为中心,是任何一种经济思想的逻辑起点和逻辑核心。经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中心,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那么,党的经济工作、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应该以什么为中心?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了“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明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体包含两个方面的创新:第一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根本立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明确表述:“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必须同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强调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要求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不动摇。第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共享发展、共同富裕为根本归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共享发展、共同富裕就是要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是对邓小平理论中“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思想的延伸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理论的创新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方向。 
    第三,强调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经济工作大局思维和总体要求的创新。时代是思想之母,时代逻辑是工作的基准,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明确时代逻辑,明确发展理念,是开展经济工作的重要前提。立足大局,把握规律,因势利导,掌握经济工作主动权,引领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是中国共产党经济工作的基本经验。面对中国经济发展所处的“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经济形势,习近平总书记以大局思维,准确研判经济发展走势,作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科学论断。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时代特征表现为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时代特征的变化必然导致经济发展大逻辑的变化,经济发展大逻辑的变化需要推动发展理念的革新、引领发展形态的转变、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明确提出,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为党的经济工作确立了新的总体要求。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中国经济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要把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根据这一大逻辑,新时代经济工作和经济发展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推进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大局思维确定的科学研判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时间维度,即对特定阶段的趋势性和规律性的掌握;大逻辑指导下的新理念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空间维度,即发展观念和发展方式变革的立体性、系统性和深刻性。 
    第四,强调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理论的创新。经济体制理论是关于资源配置方式这一基本经济问题的理论,是任何一种经济理论的核心内容。市场与计划都是实现资源配置的方式,与社会制度无关。但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加强中国共产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一方面必然要求加强和优化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特征;另一方面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如何更好地协调处理“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的关系,就成为新时代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明确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强调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强调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机结合起来,体现了市场经济理论的中国特色,这是中国共产党对改革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完善。 
    第五,强调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这是宏观调控思路的创新。完善宏观调控,是做好党的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宏观调控理论也是任何一种经济理论的重要内容。完善宏观调控,关键是要根据时代的要求和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明确宏观调控的基点与主线。中共十八大以来,伴随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愈加强烈。与此同时,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更为突显。中共十九大报告作出了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要论断。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就是宏观调控的基点,主要矛盾的转变体现在经济方面,就是供给侧矛盾、结构性矛盾取代需求侧矛盾和周期性矛盾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从现实出发、从实践出发,强调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是结构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要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生产端入手,重点是“三去一降一补”和“破、立、降”等。以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为经济工作的基点,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改变了长期以来以周期调控和需求侧为重心的基调,实现了宏观调控思路的创新。 
    第六,强调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经济工作的战略创新。经济发展战略的部署,是经济工作的重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格局,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经济发展战略的部署与实施,是中国共产党开展经济工作的重要手段。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既要坚持目标导向,又要坚持问题导向,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当前阶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斗目标已经明确的背景下,问题就成为主要导向。中共十八大以来,伴随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经济发展新动能不足等深层次问题逐渐显现,这些问题关系到能否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针对这些问题,在强调深入实施原有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等战略的基础上,先后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一带一路、乡村振兴、军民融合发展等新战略。这些新战略,针对中国经济发展区域不够协调、外部空间不足、可持续性不够、城乡协调性不高、发展动能不强等突出问题,有利于补齐中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短板。这些新战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经济工作战略体系。战略创新,是管长远、打基础的根本性创新。战略创新以及这些新战略的实施将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现代化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第七,强调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稳中求进,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经济工作方法论的创新。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风险都前所未有,能否抓住机遇,规避风险,牢牢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能否既防止急于求成,又避免裹足不前,坚持正确的方法论至关重要。经济工作方法论包括经济工作的基调、策略、方法、思维等内容,其中,基调是决定性的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强调坚持稳中求进的经济工作总基调,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强调坚持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科学思维方法;强调增强学习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全面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提升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成效。经济工作方法论是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蕴含的经济工作总基调、策略、方法、思维等方面的观点,是中国共产党经济工作方法论在新时代的发展与创新。 
    总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理论,科学回答了中国共产党经济工作的领导原则和领导方式、根本立场和根本归宿、大局思维和总体要求、体制构建范式、宏观调控思路、战略部署实施以及工作方法论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形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经济工作思想体系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理论体系。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时代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在成功驾驭中国新时代经济发展大局的实践中形成的,是当代中国最鲜活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行动指南,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 
    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明确回答了谁来领导中国现代化的问题,可以避免犯道路偏差的颠覆性错误,保障中国现代化的道路正确。从历史和现实上看,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有两种道路,一是自由主义或新自由主义主导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一是马克思主义主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历史已经证明,发展中国家走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必然导致政治层面失去独立性、经济层面陷入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分工体系和产业链条的低端锁定、社会层面陷入两极分化、矛盾重重、动荡不安的局面,最终导致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难以自拔。事实胜于雄辩,近年来一些中亚、北非国家因所谓的“颜色革命”造成的政治动荡、经济衰退、社会混乱,就是鲜明的例证。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必然要求,能够从根本上保证经济发展与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确保中国现代化进程不出现道路偏差的颠覆性错误;从根本上保证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始终保持政治上的独立性、摆脱经济上发达国家主导国际分工体系的低端锁定、避免社会矛盾积重难返;从根本上保证在现代化进程中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最大程度降低发展过程中的政治风险和社会成本。 
    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了为谁实现现代化的问题,可以避免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两极分化的颠覆性错误,保证经济发展中的利益协调,充分调动各经济主体参与经济发展的积极性。现代化是一个利益分化的过程,会导致不同利益集团和分利集团的出现。一旦经济发展被利益集团和分利集团把控,就不仅会导致阶层分化和两极分化,而且会阻碍技术进步、资源流动和合理配置,提高社会交易成本,降低社会经济效益,减少社会总收入。甚至,更深远地会影响到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秩序,损害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进而酿成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不足等问题。前苏东国家在私有化进程中就无可避免地走向了两极分化,菲律宾等南亚国家也长期存在不同种族利益的尖锐冲突,导致这些国家在现代化进程遇到严重的挫折,长时期经济不振。这些教训恰恰告诫我们,只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现代化,强调培育中等收入群体,强调共享发展、共同富裕,才能有效遏制现代化进程中的两极分化以及由此引起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分裂。 
    第三,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明确了现代化进程中采取什么样的发展形态的问题,可以避免陷入低端锁定的发展误区,保障经济结构平衡,向着高端、高质的方向发展,实现经济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现代化必然导致经济发展形态转变,而且这种转变往往具有长效性、阶段性、整体性特征。经济增长从中高速向中速转变是很多后发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过程,有些国家没有认识到这一经济发展的规律,未能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增长形态的转变,在经济增长速度下行的同时不能及时提升产业结构、培育新动能,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断崖式下降”或长期“失速”、“失调”,引发经济衰退和政治社会动荡。现实中某些拉美国家在经济发展形态转换中没有适时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转换,导致“失去的十年”,就是前车之鉴。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在经济增长速度转换的同时,推进产业结构向中高端提升,推进产业地位向国际产业链条和价值链条中高端提升,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端发展,可以避免中国经济陷入低端锁定的陷阱,也可以确保经济发展道路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第四,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明确了现代化采取什么样的经济体制的问题,可以避免“市场失灵”的重大失误,保障现代化进程中的体制合理性。现代化的过程一定是市场化的过程,要充分发挥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离不开政府作用的更好发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与政府两者应该协调互利、并存共进。市场化进程中,如果政府不能发挥好保护产权、维护公平、宏观调控和战略引领的作用,往往造成“市场失灵”,出现例如分配不公、生态破坏、宏观失衡等状况,进而影响现代化进程。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泰国、菲律宾、俄罗斯等国遭受严重破坏,很重要的因素是在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中,政府没有发挥好相应的作用,酿成“市场失灵”恶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强调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有利于克服市场化进程中的“市场失灵”,有利于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特别是国际化进程中的金融风险,从体制层面有效保障现代化进程的平稳有序推进。 
    第五,坚持适应主要矛盾的变化完善宏观调控,明确了现代化进程中的宏观调控基点,可以避免宏观失衡的重大失误,保障现代化进程中的总量平衡。在现代化过程中,人民群众的需求总量、需求层次、需求结构快速变化,供给侧的矛盾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通过合理的宏观调控实现经济运行的总量平衡,是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前提,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一些国家不能敏锐洞悉主要矛盾的变化,并迅速适应需求变化,从供给端和需求端采取合适的宏观调控政策,改善供给端,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就必然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其结果,或是过度依赖进口,或是因为需求无法满足导致消费外流出现移民潮,或是因社会积蓄的不满而造成社会动荡。适应主要矛盾变化,明确基点,完善宏观调控,就是立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完善的财政、金融、产业等政策,不断地、动态地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通过完善社会政策,保障人民群众对教育、社保、医疗、健康的需要;通过完善环境政策,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的需求,最终促使社会总供给不断适应总需求在总量、结构和层次上的变化,维护总量动态平衡。 
    第六,坚持问题导向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战略,明确了现代化进程中战略谋划的出发点,可以避免战略上的颠覆性错误,保障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动能。现代化需要持续的强劲动能,需要前瞻性的战略来拓展现代化的发展空间、升级现代化的发展理念、优化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因此,现代化过程表现在经济工作中也是一个战略调整过程。假如国家缺乏战略远见,不能前瞻性地判断和预见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机遇和道路,就会出现严重的战略失误。比如某些拉美国家没有及时调整工业化和出口战略,在国际经济体系中被锁定在低端原材料出口和高端工业制成品进口的发展层次,深重长远地影响了这些国家的经济自主能力和国际地位。因此坚持问题导向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就是针对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与短板,有的放矢地精准出台新的战略,拓展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空间和动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有利于拓展中国现代化的国际空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有利于增强中国现代化的区域动能,“长江经济带”战略有利于构造中国现代化的空间横轴和联系纽带,“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增强中国现代化的城乡协同动能。 
    第七,坚持稳中求进经济工作策略和方法,明确了现代化进程中的工作总基调和方法论,可以避免工作上出现“进退失据”、“慌乱无措”等失误,保障决策政策的科学性、稳步推进现代化。现代化既不能中断,也不能冒进。一些国家因为战略消极失去机遇、失去时代,中国历史上曾经因为急于求成导致挫折,这些都是当前和未来经济工作中必须吸取的经验教训。强调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和方法论,就是针对发展中国家赶超型现代化的规律性,强调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采取进取性的姿态。其中,稳是前提,进是重心,求是关键。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和方法论,既能防止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乱局,又能紧跟时代、引领时代,避免现代化进程中的“进退失据”和“慌乱无措”。 
    综上所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从根本上回答了中国要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如何实现这样的现代化这一新时代的重大问题,对党和国家的经济工作具有重大现实指导性,对引领中国现代化进程和推动实现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内涵的中国梦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精神气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是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精华,传承党的先辈经济思想和经验的宝贵财富,深入融汇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在带领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征程中具体的治国理政实践中淬炼而成。这一思想的历史渊源、实践基础、逻辑脉络、理论内涵、发展创新、时代意义等共同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特性,表现出鲜明的精神气质,崭露出强大的生命力。其鲜明的精神气质具体呈现为人民主体性、辩证统一性、时代进步性、求真务实性、战略前瞻性、全局引领性等六个方面。 
    一是人民主体性。人民主体性,是统摄习近平方方面面思想的根本性的元逻辑,是渗透在其治国理政思想中的最重要的精神气质,体现了习近平对历史唯物主义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的深刻认识和自觉运用。从中国共产党经济工作史角度看,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最突出的精神气质,是这一思想体系中一以贯之的主线。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经济工作的中心是不同的。从中国共产党建党到新中国成立,党的经济工作的中心是保障革命战争的胜利;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经济工作的中心是建立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时期,党的经济工作的中心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根据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经济工作以人民为中心展开,意味着完善经济工作的领导方式,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意味着大力培育中等收入群体,推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意味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适应需求端的变化;意味着推进高质量发展,更高质量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是辩证统一性。辩证统一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也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的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对辩证法的运用是党在革命、建设时期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法宝。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运用,他曾讲道:“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毋庸置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就是在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自觉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结果,无论是其逻辑特性还是具体的思想表达,辩证统一性是其突出的精神气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既谋大局,又谋全局;既抓系统,又抓重点。无论是面对经济新常态时的“立足大局,把握规律”还是完善宏观调控时的“相机抉择,开准药方”,都展现出一种辩证思维的特色。明确扫除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始终高度重视协调市场和政府两方面的作用,更是辩证法的具体呈现。 
    三是时代进步性。创新发展是科学理论所应具备的特征,根据时代的要求作出的创新发展具有进步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一个全面创新的理论体系,展现了鲜明的时代进步性。如前所述,这一思想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经济工作的领导方式、根本立场、大局思维、体制构建、宏观调控、战略运作以及工作方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形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经济工作思想体系。同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构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其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本分配制度、经济体制以及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论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所有制理论、分配理论、经济体制理论和生态文明理论。因此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看,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特征,时代进步性就是其突出的精神气质。 
    四是求真务实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根植于新时代经济工作的特征和需要,根植于新时代党领导经济工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具体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经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而言,求真务实性是其突出的精神气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观点,成为改革开放的思想先锋。“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团结带领人民群众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又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建设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无论是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对经济新常态的定位以及对经济发展中推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和补短板”的供给侧改革,还是“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的方法论要求,都充分体现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求真务实的精神气质。 
    五是战略前瞻性。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谈论战略问题,提倡战略思维、战略布局。他曾讲:“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从党的经济工作的发展历程而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集中体现了战略前瞻性这一精神气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总揽全局、高瞻远瞩,将战略思维运用到治国理政之中,在经济发展的历史机遇上明确了战略定位、战略愿景,在经济发展的形态转型上确立了核心的战略布局、战略决策,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改革上实践了战略部署、凝聚了战略意志。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征程的规划上,习近平明确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确立了“四个全面”、“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从总体上为中华民族未来近40年的发展制定长期战略目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强调“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强调“保持战略定力”就是战略前瞻性的生动写照。 
    六是全局引领性。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角度看,全局引领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突出的精神气质。一方面,作为执政党的经济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产生于新时代的经济工作实践,针对党的经济工作、经济发展与现代化面临的时代课题,强调对经济工作以及经济发展过程的指导与引领。这一点区别于学术界基于对经济发展内在规律性的学理性阐释和分析而形成的学术性经济理论。并且由于新时代党的经济工作所面临的全局性、复杂性特征,在具体改革、调控中所要处理的利益协调、结构协调、布局协调、战略协调,以及领导决策方式的集中统一等等,都决定了这一思想是统摄全局、协调各端的,是具有全局引领性的。更深层而言,在新时代,伴随中国共产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不断加强,党的经济工作成为经济发展过程的决定性因素,相应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将对学术界经济理论的研究与发展的全局发挥日益增强的引领和指导作用。 
    从政治经济学的视野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它是扣时代之弦、发强国之音,有着丰富的理论创新、深远的时代意义、鲜明的精神特质,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自觉自信的理论追求和对国计民生强烈的现实关怀。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而言,它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而言,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政治经济学领域的最新成果;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的发展史而言,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党的经济工作发展史而言,它是党的经济工作实践经验、集体智慧在新时代的新发展、新飞跃;从党当前肩负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而言,它是当前党为发展繁荣经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工作指南。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党在经济工作中必须长期贯彻和坚决执行的指导思想。 
        (作者单位:凌云,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北大学分中心;杨晶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Tags:扣时代之弦,发强国之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论析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