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经济思想史 >> 正文

20世纪30年代中国经济思想的转变

http://www.newdu.com 2018/3/8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宋丽智 参加讨论

    世界经济大萧条历来都是令经济研究者们着迷的课题。本·伯南克认为,近来最重要的进展是大萧条研究重点的转变:从以前强调美国发生的事件,转向比较和分析同一时期多个国家的经历。这一拓展至关重要,因为更关注于国际比较的研究视角,从根本上可以提高对于经济大萧条核心问题的理解。《20世纪30年代中国经济思想的转变与发展研究——基于世界经济大萧条冲击的视角》(宋丽智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16年4月版)一书,主要针对中国经济思想在大萧条中的历练与演变进行研究,同时观照此时期世界宏观经济思潮转向的普适性以及中国经济的特异性,在中国语境和世界语境的交融之下,从经济政策和微观经济基础两个层面论证了世界经济大萧条与统制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与盛行的相互关系。
    在经济政策层面,主要关注了时人金融思想和贸易思想的转变。当时中国经济特异性的最突出表现是采行银本位制,由于无法抗衡世界银价的暴跌暴涨,金融思想由银本位走向法币改革。而与西方国家大批银行破产的局面正好相反,中国近代银行业不但独善其身,而且做到了蓬勃发展。从而,银行体系重建思想和金融统制思想也备受关注。贸易也是传导经济危机的重要渠道之一,当时中国的贸易思想也只能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被动调整。比如,在热烈讨论金贵银贱的贸易对策时,被动接受银价暴涨的逆转;在贸易平衡论占据上风时,被动接受法币改革而使得思想论争戛然而止,等等。最终,贸易统制思想得以确立。
    在微观经济基础层面,主要关注了农业危机、工业危机和金融业危机思想的交错与融合。国际贸易流动导致的市场萎缩和物价下降,国际金融流动导致的银价暴跌和暴涨,加上中国经济自身存在的包括生产落后、战乱灾荒等客观因素,中国的农业危机、工业危机和金融危机交错并行、相互促进,世界经济大萧条最终将拥有短暂繁荣的中国经济拖入严重萧条之中。企业家、金融家、学者、农民等多方主体为求生存,纷纷陷入与政府博弈以及相互博弈之中。由于中国经济面临多重危机,而依靠经济自身的传导机制又无法应对,各个群体最终均转向政府求援,希望政府可以统一调配资金、协调市场。于是,各界对于政府宏观调控经济的呼吁日盛,统制经济思潮的微观经济基础已经形成。
    综上,在世界经济大萧条期间,统制经济思潮既迎合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潮流,也回应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诉求。
    (宋丽智/摘编)

Tags:20世纪30年代中国经济思想的转变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