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经济思想史 >> 正文

吴布言:墨子的经济思想与三种经济模式

http://www.newdu.com 2018/3/11 爱思想 吴布言 参加讨论

    战国时代,“天下失义,诸侯力征”。百姓疲于战争,人口锐减,财用不赡,饿殍相及。墨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然而,儒家倡导之厚葬久丧已然是民众“为而不已”的风俗习惯,正如墨子所言,“便其习而义其俗”。为了反对厚葬久丧之劳民伤财,墨子呼吁人们“疾而从事,人为其所能,以交相利也。”(《节葬下》)交。往来,此与彼受。引申为交换。即人各尽所能,尽快生产,互通有无,互相获利。墨子一语道破经济活动的本质:实物(物质与精神)生产与物物交换。任何社会,无论经济有多发达,实物生产都是最终的经济基础,脱离实物生产高谈经济无异于空中建楼阁;而物物交换是最终的市场表现,离开物物交换的原则奢谈市场,无异于缘木求鱼,而货币不过是充当交换的媒介。
    无论内行外行,如果被眼花缭乱的经济理论和数据折磨得疲惫不堪的时候,拿经济活动的本质——实物生产和物物交换形式去分析经济现象会有意象不到的实质性效果。美国过度消费造成的次贷危机与欧洲过度借债引起的债务危机无非都是消费能力远远超过了自己的物质生产能力,也就是说,寅吃卯粮,消费的物质远远超出了自己所生产出的物质。实际上是消费了那些勤俭节约国家人民生产出的物质财富。比如中国广大农民工的劳动所出,而他们的实际消费是最低的,甚至几乎是仅维持生存。事实是低工资无保障使他们处于一种被剥削的境地。他们是弱势人群,要建立公正公平富有正义的社会必须要考虑到弱势群体的利益。
    物物交换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只有当物质生产能力超出了个人生存所需的消耗时,才有可能出现交换的欲望和行为。最初的物质生产活动仅仅是采集与狩猎,为的是满足部落族群的生存。当农业革命出现以后,人们开始定居,生产力大大提高,人们的产出除了满足自己的生存所需外尚有多余。因此有了交换的基础,物物交换和社会分工自然而然地几乎同时出现了,原始市场也开始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原始市场的出现就必然导致交换时间与交换场所的出现,这就是现在在某些地区(多在城乡之间)或为某种交易(比如古玩交易)还保留下来的“赶集”集市交易活动。但是,为了满足某些长期性的交易活动要求,一些交通便利的中心地点自然而然地被发展成为固定集市,需要交易的人们都集中于此。这样则导致固定集市城市化。因为,一来,一些不事物质生产而专门从事贱买贵卖的纯粹商人集中定居于此;二来,一些脱离土地物质生产而专门从事手工作业生产的手工业者为了便于出售交换自己的产品集中定居于此;三来,一些为上述定居者和临时交易者服务的“后勤”人员为了谋生而定居于此;四来,由于城市化,人口相对集中而流动性又比较大,便于各种信息散布交流,这些城市化的中心地点便成为政权或政府的所在地,从此向所辖地区发号施令,以执行刑政(立法)、治政(行政)、听狱(司法)、教育科考选拔等权力而实行社会管理功能;五来,由于生产力提高,不需要人人从事物质生产,一部分人可以从物质生产中解放出来而定居于此,参与政府专门从事管理或助理工作,或者专门从事非物质的精神产品生产,比如,哲学思考、文学创作、艺术活动、戏曲说书创作与表演,等等。比如,墨子就说自己,“今翟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贵义》)思考墨学,宣传墨学,实践墨学。
    生产力的两个基本要素是人口与生产资料。生产资料是决定产出的基本要素。一个社会人均占有生产资料相对越多,其人均产出就越多。现在中国农民比较穷,根本原因还在于农民人均土地过少,有限土地上的产出除了满足个人需要外,能用于交换的剩余已是少之又少了。虽然人均工业生产资料也比较少,但可以从国外市场购得,土地却不行。要想使农民富裕起来,必须将大部分农村人口从土地上转出来,使土地更加集中规模化。生产资料包括物质生产资料和精神生产资料,随着社会发展其内容有所不同。物质生产资料包括人力、土地、设备、产房、原材料、能源、资本等;精神生产资料包括天赋智力、能力、知识、勤奋等,接受教育是关键。其实说到底精神资料还是人的因素,由于是不可转移的个人因素,所以也可看做生产资料。而且非物质生产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得愈来愈重要。比如,文学家艺术家创作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教师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学生;医生为病人提供更优更有效的诊疗服务,等等。而这些非物质产出一样具有作为商品的交换功能。人不但有物质需求,而且还需要精神享受,并有推动文明进步的冲动和欲望。于是乎就有一部分人从实物生产中解放出来,从事精神产品生产或财富创造以用于交换并供人们精神需求或促进文明发展。精神财富的生产活动也无疑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只有从事精神生产活动的人不需要依赖自己的物质生产活动而得以生存时才能真正从事非物质生产活动。精神产品或财富包括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娱乐形式、戏曲、歌舞、电影、电视等等。但是,人类最初的原始文艺神话创作等并没有交换生存的目的,只是为了满足情感表达和精神寄托。比如古老的诗歌、岩洞壁画、图腾崇拜、原始宗教,等等。
    在墨子时代,最主要的生产资料不可置否地是土地。由于当时人口相对极少,土地不是人们争夺的主要资源。因此,墨子具有得以向诸侯王公游说非攻主张的可靠依据,从而反对战争以避免人口减少,土地荒芜、社会赡养不足而失天下大利,成天下大害。故墨子极力主张增加人口,其采取的主要策略有三,其一,反对侵略战争和社会动乱以阻止人口减少,促使人口增长;其二,反对厚葬久丧,伤财劳民,男女失时而阻止人口减少以增加人口数量;其三,主张男女适时嫁娶,即早婚早育以增加人口。从当时的社会现实来看,墨子的主张是正确的。按现代经济学理论分析,如果土地足够充足,人口增加,社会总产出是边际递增的。如果土地有限或实物生产资料有限,人口增长到一定程度,其边际效益是递减的。随着物质财富的越富足,人们的精神享受和追求文明进步的欲望就越高涨,因此而产生的能用于交换的智力商品或精神商品,如哲学、文学、艺术、戏曲、娱乐形式等等就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墨子珍爱生命,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在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相对富足的情况下,墨子将人口——人力资源视为当时扩大经济生产与增加社会财富的可投入资本,以增加人口方式来作为劳力资本积累,然后投入劳力资本扩大再生产,从而在节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加速积累财富。如此,形成经济良性循环,通过劳力资本投入扩大生产与节俭用度两相并行,使社会总财富和人口都同时增加,百姓人民生活的生活水平也得以提高。当然,人口的增加与物质财富的积累,绝不仅仅是为了物质生产的扩大和物质财富的增加,还包括精神生产的扩大和精神财富的增加。
    墨子认清了社会发展趋势,社会分工是历史的必然。故强调社会物质生产的分工合作,以利相交。墨子说,“譬若筑墙然,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者欣。然后墙成也。”其实,物物交换思想本身就是社会分工思想的结果。在墨家集团内部,本身也存在分工,如为义,“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从事”的人也有分工,如有的制作攻防装备;有的挖造建筑攻防工程;有的坚守城池杀敌御辱,等等。
    墨子是个实干家,更是个理想主义者,他有自己理想社会的蓝图,“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暴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老而无子者,有所得终其寿;连独无兄弟者,有所杂生于人之间;少失其父母者,有所放依而长。”为了达到这样的理想,必须赡养充足。故墨子强调增产节用,增收节支,不亏夺民衣食之财。既要民德不劳又要能有限满足人们的欲望,使人的欲望得到有效疏解(舒缓)。故墨子反对奢华浪费,主张实用即可,“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增产增收还得需要提高生产者的能动性和效益性,除多劳多得和劳优得多是自然之理外,墨子还强调“疾而从事”;“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认为人人必须努力劳动(包括脑力劳动)产出,自食其力。另外,墨子倡天志、眀鬼神,以天鬼之力促使人们从事劳作,节用俭约,行羛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故说,“天之志也,义之经也。”即以天志来规范人的为义之常道。为了实现救助社会的理想,墨子提出互助措施,“有余力相劳,有余财相分,有良道相教”。类似于今天的义工慈善事业。
    因为上述理想,也因为社会分工,墨子不反对百姓人民服劳役和租税,而且还是必需应当的,只不过要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辞过》说,“役,修其城郭,则民劳而不伤;以其常正,收其租税,则民费而不病。民所苦者非此也,苦于厚作敛于百姓。”墨子认为,劳役要使民“不伤”,租税要使民“不病”。否则,百姓人民不堪其苦。怕就怕在“厚作敛”式地对百姓人民的鱼肉剥削。
    除此之外,墨子还探讨了价格价值规律。《经下》说,“买无贵,说在仮其价。”买必有卖,故买无贵,卖亦无贱。即买卖是没有贵贱的,原因在于价格反复调适。《说下》说,“刀糴相为价。刀轻则糴不贵,刀重则糴不易。王刀无变,糴有变,岁变糴,则岁变刀。若鬻子”刀,刀钱,刀币。糴,市谷,市粮。轻,轻易,不贵重(过多或成分不足),与重相对。刀币(本身也可看做商品,一样以稀为贵)发行过多,相对其它数量未变商品则显得不那么贵重了,则必有通货膨胀。就是说,刀币与市场粮食互相为价。刀币轻(过多)则粮食相对较少却显得不贵(有通胀趋势),需要更多的刀币才能换取相同的粮食,则粮食价格上涨。相反,刀币重(过少)则粮食相对较多而显得便宜(有通缩趋势),只需较少的刀币就能换取相同的粮食,则粮食价格下跌,所以不轻易出售。这或许是中外历史发生的“倒牛奶事件”的共同原因吧。刀币不变,粮食收成有变,每年收成变化,则每年相对于数量不变刀币的粮食价格有变。比如,荒年粮食减产,卖儿女换粮食,儿女尚不如粮食贵。
    《经下》又说,“价宜则雠。说在尽。”《说下》又说,“尽也者尽去其所以不雠也。其所以不雠去则雠,正价也,宜不宜正欲不欲。若败邦,鬻室、嫁子。”雠,偿价,即售。正,无非,即是;或者,定,决定,纠正。全文是说,价格适宜就卖。原因在“尽”。“尽”就是除去不能出卖的因素。不能出卖的因素去除后就能卖出去了,卖出去说明价格定得合理,适不适宜买卖决定双方要不要买卖。如战败国不得不卖房屋和急于嫁女一样。其实,上述描述的就是现代经济学的关注焦点,价格与价值关系;供应与需求关系。
    墨子关于实物生产、物物交换两种最基本的经济活动和仅次于两者的(人力)资本投入的经济活动的经济思想不但符合当时的生产力状况,而且也符合现代经济生产力状况。既是从古代到现代的三种基本的经济活动,也代表了三种经济模式。第一种模式是依赖实物生产活动的以自给自足为主的小农经济模式。虽然也有一定的商品交易和资本投资的活动,但主要还是以自给自足的生产活动为主,比如,古代中国、印度等传统农业社会;第二种模式是依赖物物交换的商品经济,主要从事商品的买卖交易,当然是以实物生产为基础的,商人可以是商品的直接生产者,而更多的是商品的定购者或纯粹的贱买贵卖中介者。比如,古希腊、中世纪的阿拉伯、近代西欧的商业社会经济模式。古希腊殖民贸易经济很发达。而后二者可以从唐宋元明清的瓷器贸易看出,大量的瓷器被销往阿拉伯世界和西欧,其中有许多瓷器是这些地区的商人过来直接定制的。西欧在发现新大陆后大力拓展殖民贸易,开发殖民市场。可以说,产业革命之所以最早发生于英国,主要原因还在于市场需求的旺盛和资本积累的冲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也在于打开大清王朝的巨大市场;第三种模式是以实物生产和物物交换为基础的以资本投入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经济模式,这从资本主义社会诞生的那一天起一直到目前都是全球的主要经济模式。当然,在墨子时代,是以人力作为主要投资资本,而资本主义经济是以资金为主要投资资本。
    实物生产、物物交换与资本投入三种经济活动发生的先后顺序正可以说明社会的发展趋势和规律。墨子的政治经济学思想散见于各篇文中,未成系统,但是,是符合当时的社会状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建构墨家政治哲学过程中的正当体现。关键在于这些是任何时代任何经济学理论都回避不了的基本经济活动和基本经济关系。

Tags:吴布言,墨子的经济思想与三种经济模式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