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文:对马克思剩余价值论和资本积累规律的质疑
内容提要:按照恩格斯的说法,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一生两大发现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经过一百多年来历史发展显示,这个理论是不能成立的。问题在于马克思把在简单小商品生产基础上建立的劳动价值论,套用到社会大生产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身上,且用一种狭隘的工人眼界看待资本主义,不免有失偏颇。本文从资本家的活动和资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演化三个方面,论证当代资本主义下似乎已无剩余价值可言,工人与资本家不再是你死我活的对立关系。最后,认为现时的资本主义已是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不再存在资本家与工人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本文同时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积累规律的论断进行了质疑,认为一百多年来资本主义的发展正与其相反。
关键词:剩余价值 资本家 资本 劳动力商品 资本积累规律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演说中强调指出,马克思一生有两大发现:剩余价值论和唯物史观。这是很中肯的。在剩余价值论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自己的经济学说。马克思又在自己的经济学说和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构建了自己的社会主义思想。可见,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理论之一,不可不严肃对待。
一、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
按照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的论述,先是确立了一个资本的总公式:G-W-G‘,表示资本家用货币(G)购买了商品(W),用这些商品生产出新商品的价值(G’)大于投入货币的价值(G),价值增殖了,从而货币转化为资本。价值为什么会增殖了呢?因为用货币购买的商品中,有一种特殊商品劳动力。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而劳动创造的新价值大于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价值增殖即由此而来,使G变成了G‘,价值增殖部分即为剩余价值。马克思由此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作为不变资本的生产资料只是转移和保存其旧价值,而劳动力作为可变资本则能创造出大于劳动力商品价值的价值,这就是剩余价值的来源。工人的劳动日由此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有两种:一是超过劳动日中的必要劳动时间生产绝对剩余价值;一是缩短劳动日中的必要劳动时间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由此可见,剩余价值是剥夺自工人创造的新价值,资本主义生产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家为了追求剩余价值,不断地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进行资本积累。马克思进而论述了资本积累的过程,论证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内容大致为此。
二、对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质疑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大体上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探究。
(一)关于资本家在生产中的活动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是把他在简单商品生产的基础上创立的劳动价值论,简单套用到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发达商品经济身上,实在是有点削足适履。
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生产定为两种人,即资本家与工人。按照马克思的价值论,只有直接物质生产者即雇佣工人的劳动能创造价值,资本主义生产中创造的新价值,全都是工人创造的。而资本家,只是作为不劳而获的剥削者存在。至于资本家在生产中还有什么活动,这些活动对生产有什么作用,马克思虽然在《资本论》中也曾讲到过乐队要有指挥,军队要有司令官,资本家的指挥和管理具有二重性等,但囿于资本家不能创造价值的信念,对此并未进行深入分析。
我们知道,资本家的企业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自行运转的,而是要由资本家出资创办;资本家要对企业的生产进行各种组织管理,使企业能正常运转;资本家要对企业进行复杂的经营活动,一旦发生亏损,要由资本家自己承担;资本家还要组织技术进步,不断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等等。资本家的这些活动对企业是必不可少的。应该说,资本家的这些活动都是商品生产的必要劳动,是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也是决定商品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并且资本家的这些活动是一种复杂劳动和智力劳动,等于工人的简单劳动的倍加的劳动,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在资本主义生产中,资本家居于主导地位。企业的兴衰,主要决定于资本家的经营。有了资本家出资创业,工人才能有业可就;有了资本家的经营管理,企业才能正常运转,工人才能正常劳动而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并获得应得的报酬;有了企业生产的延续,工人才能维持就业,社会才能安定。
马克思曾明确指出资本家在生产中指挥的重要性:
马克思说:“一旦雇佣工人之间有了协作,资本的指挥就发展成为劳动进行所必要的条件,成为实际的生产条件,现在,在生产场所不能缺少资本的命令,就象在战场上不能缺乏将军的命令一样”。(《资本论》第一卷第332页,中国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马克思还说:“一切已经达到相当规模的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一个音乐家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同上,第332页)
马克思又说:“资本主义的管理就其内容来说是二重的,因为他管理的对象,一方面是协作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抽取剩余价值的过程。”(同上,第333页)
这是马克思先把资本主义生产定为剩余价值的生产,才把资本家的指挥和管理定为追求剩余价值。问题在于,既然资本家的指挥和管理是“劳动进行的必要条件,成为实际的生产条件”,就不应因为它们是资本家进行,就说它们“成了资本的属性”,完全抹杀了它们是“实际的生产条件”及其对社会劳动过程的作用,完全抹杀了它们创造价值的功能。这样以来,资本主义的管理就其内容来说就不再是二重性,而只有一重性了。同时,既然劳动过程需要资本家的指挥和管理,那么,价值的形成过程也在资本家的指挥和管理之中,显然,资本家的指挥和管理不单能创造使用价值,并且同时能创造价值。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创造,是一个生产过程中的两重内容,绝不能说,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不同时创造价值。这是由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劳动作为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作为抽象劳动则创造价值。资本家的指挥和管理,既然是物质生产的需要,能创造使用价值,就也能创造价值。马克思总是只承认唯有工人的直接物质生产的劳动(体力劳动)创造价值,一概不承认资本家在生产中各种活动(智力劳动)也创造价值。分歧的焦点正是在这里。马克思只有如此,才能建立起剩余价值论。一旦承认了资本家的活动也能创造价值,剩余价值就会消失的。所以,我们可以把马克思只承认工人直接物质生产的劳动创造价值论称之为窄义的劳动价值论,而把生产中各种非直接物质生产的劳动也创造价值的劳动价值论称之宽义的劳动价值论,使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更加完备和科学。这不是否定而是发展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此基础上,剩余价值是不可能出现的。
本来,在简单商品生产中就蕴含着经营、管理、技术等因素,并参与了价值的创造。后来资本家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发达商品中的这些活动就是由此发展而来。当初马克思建立劳动价值论时,把简单生产中的这些因素都舍弃了,只承认直接的物质生产劳动创造价值,这种劳动价值论对简单商品生产基本是适合的,但不可简单套用到资本主义的发达商品生产身上。只承认工人的体力劳动(其实,现在的工人已不是象马克思那个时代的工人那样劳动)创造价值,否认资本家的智力劳动也创造价值,似乎反映着一种工人的狭隘眼界。本来,资本家在生产和经济的发展中居功至伟,《共产党宣言》已有所肯定,然而,在剩余价值论之下,却成了不劳而获的剥削者,对工人创造的财富的剥夺者,落得个恶贯满盈,臭名昭著。今天,应实事求是地予以澄清。
总之,资本家在生产中的创业、经营、管理、技术等活动,都是创造价值的劳动,生产中创造的全部新价值,都是工人与资本家(含资本)共同创造的,而非只由工人创造。工人所得是劳动所得,资本家的所得也应是劳动所得,再加上资本贡献的所得,这就是全部新价值的分配,并无所谓剩余价值存在。至于工人的劳动和资本家的活动各创造多少价值,这如同价值论的劳动以及按劳分配中的劳动一样,在市场经济中都只能在理论上抽象的说说,在实践中都不可具体的测定,都只能在市场上通过竞争这样一个迂迴的社会过程来决定。
(二)关于资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按照马克思的定义,资本不是物,是自行增殖的价值,体现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这只是说出了资本的生产关系属性,而资本还具有生产力属性。资本首先是物,如货币、机器设备、原材料等等。马克思侧重讲资本的社会属性,只讲资本的生产关系本质,不讲资本的实体即资金,不讲资本在生产中的地位,不讲资本对使用价值和价值创造中的作用。这是对资本的片面理解。实际上,对资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能抹杀,应有恰当的认识。一切生产都要垫支足够的资本,购买生产资料和雇佣工人,没有相当的资本,就不能办企业,开工厂,进行生产。资本在生产中不但参与使用价值的创造,并且参与价值的创造,这已经有一些事实来印证。
首先,我们来看看马克思关于“资本的生产力”的论述:
马克思说:“劳动者一个一个发挥的机械力的总和,也和多数劳动者同时在同一个不可分的操作上共同劳动时发挥出的社会力能,是本质上不同的。这可以用举重,绞起重机,破除道路障碍等事为例。结合劳动的结果,在这里,完全不能由个别的劳动得到;即使能够,也必须化费更长得多的时间,或只能在极小范围内得到。这里的问题不仅是要由协作来提高个人的生产力,并且是创造一种生产力,那就它自身说,已经必须是一种集体力。……所以,12个人在144小时的总劳动日中共同劳动,比12个单干劳动者各自做12小时,或一个劳动者接连做12日,将会提供一个更大得多的总产品。”(《资本论》第一卷,第344-345页,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马克思又说:“既然劳动者不聚集在一处,一般说来,就不能进行直接的共同劳动,既然集合在一定场所,就是他们得以进行协作的条件,所以,对工资雇佣劳动者来说,如果不是由同一个资本,同一个资本家同时雇佣他们,把他们的劳动力同时购买进来,他们就会不能进行协作。所以,在这些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集合以前,这些劳动力的总价值或这些劳动者一日一周等等的工资总额,必须已经集合在资本家的钱袋中。一起支付300名工人的报酬,即使支付的,只是一日的工资,也比对少数工人全年按星期支付报酬,需要有较大的资本支出。所以,协作劳动者的人数或协作的规模,首先要看一个资本家手里有多大资本可以用来购买劳动力而定,那就是,看一个资本家在多大的范围内,支配有多数劳动者的生活资料。可变资本如此,不变资本也是如此。”(同上,第349页)
马克思最后说:“劳动者在他以劳动力出卖者的资格,在市场同资本家做生意的时候,是他的劳动力所有者。他只能拿他所有的东西,他个人的独立分散的劳动力来出卖。资本家不只购买一个劳动力,而是购买100个劳动力,不只与一个劳动者订契约,而是与100个互相独立的劳动者订契约这件事,完全不会影响其中的关系。他使用100个劳动者时,可以不让他们协作。所以,资本家会支付100个独立劳动力的价值,但不会为100个人的结合劳动力支付报酬。当作互相独立的人,劳动者是一个一个互相分立的。他们和同一个资本家发生关系,但彼此不发生关系。他们的协作是在劳动过程中开始的,但是在劳动过程中,他们已不属于自己了。在加入劳动过程的时候,他们已经合并到资本中去了。他们,当作协作者,当作一个工作有机体的部分,不过是资本一种特别存在方式。所以,劳动者当作社会劳动者展开的生产力,乃是资本的生产力。只要把劳动者安排在一定的条件下,劳动的社会生产力就可以不费一钱而施展出来。并且,把劳动者安排在这种条件下的,就是资本。因为劳动的社会生产力不费资本一钱,另一方面,又因为在劳动力本身未属资本以前这种生产力不会由劳动者施展出来,所以它就好像是资本自然具有的生产力,是资本固有的生产力了。”(同上,第352-353页)
上述马克思这些关于“资本的生产力”的论述,本来是很明确的,阐明了资本的生产力,然而马克思最后却又使用了“好像”一词,似乎意味着对资本生产力的否定。其实,这并不难理解。
首先应肯定,马克思的论定“资本的生产力”是很明确的,毋庸置疑。马克思说的很明白:劳动存在一起共同劳动是由资本组织的;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已并入资本而不再属于自己,作为协作的人只不过是作为资本存在的一种方式而进行劳动。于是,马克思说:“所以,劳动当作社会劳动者展开的生产力,
乃是资本的生产力。”(同上,第353页)
接着,马克思的意识是说,劳动的社会生产力并不费资本一钱,但它是在劳动者已并入资本并在资本的安排下,才会施展出来,所以,劳动的社会生产力就像是资本自然具有的生产力,是资本固有的生产力了。(同上第353页)这就是说,资本并不自然具有生产力和固有生产力,但资本购买了劳动力,把劳动者安排在一起共同劳动,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才施展出来并转化为资本的生产力。可见,马克思的论述前后并不矛盾。这一点对理解资本在生产中的作用很重要。例如,用资本购买了一套先进设备,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亦即提高了生产力,这也可说是资本的生产力。再比如,现在人们常说的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就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每增加一个单位的资本投入所增加的产品量。这里说的资本也是指的运营的资本。
现在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所说的“资本的生产力”的理解,有两派不同的观点。两派都认同马克思所说的“资本的生产力”,都承认资本的生产力能提供更多的总产品,亦即创造更多的使用价值。两派的分歧在于:资本能否创造价值。一派坚持认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资本不创造价值。总产品虽然增多了,但劳动总量并未增加,都是144小时,价值总量也不会增加。另一派则认为,资本能创造价值。既然提供了更多的产品,亦即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按现有商品的价格,就会提供更多的价值,这个更多的价值就是资本创造的。
资本创造价值的观点,显然是不符劳动价值论的。然而,这又都是一些不可否认的事实。这需做专门的研究,在此存而不论。
我们看到,在世界经济发展中,资本替代劳动的趋势日渐明显。资本投入越来越多,使用的劳动者越来越少,而创造的产品却越来越多越精,以至出现了自动化无人工厂,这都显示了资本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功能。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正视资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承认资本不但参与使用价值的创造,也参与价值的创造,不可片面坚持劳动价值论。总起来看,资本家的活动加上资本的作用所创造的价值,有可能相当于原来所说的剩余价值部分的价值,从而,工人劳动只创造相当于劳动力的价值。这样以来,若是剩余价值不存在了,资本家的剥削也就消失了。
(三)关于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演化
按照马克思的论述,剩余价值产生的关键,是劳动力成为商品。资本家按劳动力的价值购买劳动力,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的价值,这个大出部分的价值为资本家无偿占有,是为剩余价值。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工资是怎样决定的,决定的依据是什么,是由谁决定的。劳动力成为商品,这只是马克思的一种理论抽象。资本主义发展已有好几百年了,至今没有听说过,资本家与工人在进行劳动力的买与卖,实际存在的是劳动市场,从来没有劳动力市场。如果说劳动掩盖了劳动力,那又为什么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在全世界揭示出劳动市场,就是劳动力作为商品买卖的市场,至今人们还不说劳动力市场?
马克思又说,劳动力的价值是由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所需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这也是一种假说。实际上,工人所需生活资料的种类和数量是有很大弹性的,最终决定于劳资双方的力量对比,决定于社会文明的进步。其实,马克思只是说的生存需要,这在马克思撰写《资本论》那个年代,是符合实际情况的。那时,资本主义初长成,雇佣工人的数量和力量较小,加之,许多破产的手工业者和农民亟待就业,社会中的流浪人员大量存在,人们只求维持生存,养家糊口,劳动报酬很低,甚至低于劳动力生产与再生产所需生活资料的价值即生存需要,生活比较困苦。这个时期,马克思所说的剩余价值比较明显存在。进入二十世纪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壮大,日趋成熟,工人阶级占人口的多数,觉悟性组织性日高,有组织的力量日强;在资本主义国家宪政民主发展的基础上,政府积极维护工人的利益,以至福利国家的出现。工人的薪酬和待遇逐渐提高,劳动时间大为缩短,失业有救济,医疗有免费,各种社会保障俱全。不但满足工人的生存需要,并且满足工人的发展和享受的需要,这就突破了马克思关于劳动力的价值由生产和再生产所需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规定。劳动日中的必要劳动时间逐渐延长,剩余劳动时间逐渐缩短,以至于最后消失。若是剩余劳动消失了,资本家是否就无利可图,不办企业了呢?资本家不再是图剩余价值之利,正如我们前面说过的,资本家出资创业,经营管理企业,促进技术进步等等,是能够创造价值的,是应得到报酬的,这就是资本家所图之利。现在的资本与劳动不再像《共产党宣言》所说的那样誓不两立的对立,而成为合作共赢的伙伴。工人提供劳动,取得劳动报酬。报酬的多少,由市场竞争决定。从当前欧洲发生的债务危机看,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比较高的。欧债危机反映出有关国家是民富国穷,社会福利过高,国家财政难以负担,出路就在于要实行紧缩,适当减少福利。若果真的剩余价值消失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也就失效了。
综合以上从资本家在生产中的活动与资本在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工人阶级的现状三个方面来考察,现时资本主义国家大概实行的是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剩余价值没有了,工人不受剥削了。对资本主义必须重新认识,马克思当年建立的以剩余价值论为核心的资本主义的经济学说似乎早已过时了,现时的资本主义似乎具有社会民主主义色彩。现在中国在实行特色社会主义下,提倡实行按生产要素(资本、劳动、管理、技术等)的贡献进行分配,这也是一种与国际接轨。我们不应再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劳动力按商品买卖,而占有资本、管理以及技术三个生产要素的资本家是不劳而获的剥削者,工人是被剥削者。现在的问题是,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在发资本主义国家可能实行的比较好,反而在中国实行中尚有欠缺,主要是工人劳动的贡献尚未完全得到应得的分配。
三、对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规律的质疑
按照马克思的论述,资本主义生产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不断地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进行资本积累。随着资本的积累,资本主义经济日益发展,技术日益进步,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资本有机物构成便不断提高,可变资本部分便不断相对缩小,雇佣的工人便相对减少;同时,随着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所需生活资料便日益便宜,劳动日中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劳动力日益便宜。总之,这都导致就业人数减少,产业后备军日益扩大,相对过剩人口日益增加,工人阶级的状况日益恶化。最后,马克思论证出“资本主义绝对的和普遍的积累的规律”是:“产业后备军的相对量会和财富各种潜力一同增加。但是这个后备军和现役劳动军相比越是大,常备的过剩人口也就越是大,这种人的贫困和他们所受的劳动折磨成反比例。最后,劳动者阶级中的求乞的阶层和产业后备军越是大,官方认为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是多。”(《资本论》第一卷第709页,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马克思还说:“因此,就确立一个和资本的积累互相适应的贫困的积累。一极方面财富的积累,同时就是对极方面,即把自己的产品当作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穷困、劳动折磨、奴隶状态、无知、粗野和精神颓废等等的积累。”(同上,第一卷710页)这也就是过去人们常说的资本主义下无产阶级贫困化的规律。
证诸资本主义一百多年来发展的历史,我们看到,总起来说,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积累规律的论断,既不是普遍的,更不是绝对的,而是正与资本主义发展历史的实际相反。一百多年以来,资本主义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在完成了工业化之后,已进入信息化时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总量比一百多年前翻了多少番,人均GDP都在几万美元以上;工人的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都大为提高,失业者和无劳动能力者都有较好的社会保障,没有越来越庞大的产业后备军和相对过剩的人口,无产阶级不是日益贫困了,而是越来越富裕了;资本主义国家力行宪政民主,工人阶级以及所有劳动人民更加民主自由了,已成了国家的主人,有组织有觉悟的工人阶级在劳资搏奕中处于强势地位,并迫使政府维护自己的利益。多年来,资本主义国家中再无出现过反剥削压迫的群众斗争,更没有发生过推翻资本主义的革命,现在人们还想像不出一种比资本主义更好的制度,现在还看不出资本主义的末日何时到来。当年马克思高喊“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响起来了”,实在是太早了点。
为什么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与马克思当年的论断正好相反呢?原因大概有三:
1. 马克思认为,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使可变资本减少,雇佣的工人就会减少,这从单个企业或经济规模固定来说是对的。然而,随着资本的积累,企业的规模扩大,加上企业的增加,使可变资本增加速度超过了单个企业可变资本缩小的速度,从社会看,可变资本是不断增加的,从而,就业人数是不断增加的。所以,尽管一百多年来资本主义国家的人口增加很多,并没有出现大量的产业后备军和相对过剩人口。即使失业,也有社会保障。总之,可变资本增加的速度是很快,无产阶级并未受到失业的痛苦。
2.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使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所需生活资料便宜,从而劳动日中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然而,生活资料便宜的速度却赶不上所需生活资料(由生存到发展到享受)量的增长,致使劳动日中的必要劳动未曾缩短反而延长了,从而,无产阶级并未陷入贫困,反而越来越富裕了。
3. 以上所说的是经济自身演化的情况。其实,政治的演革,国家的调节,人类文明的进步,都对经济的演化发生作用。马克思在论述资本积累规律时,只是就经济论经济,没有论及经济之外因素的影响。当时,这些因素的影响也的确是不明显的。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经济之外的因素对经济的影响则越来越大。比如说,假若当年的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没有转变为实行宪政民主的国家,那么,工人阶级以及全体劳动人民的状况,就不能像现时这样美好。当年马克思所痛恨的那些悲惨情况,在宪政民主的国家中是决不会出现的。
一百多年来,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证明,资本越积累,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就越快,现役工人就越多,产业后备军和相对过剩人口就越少,工人阶级以及全体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就越美好。资本的积累功能,是资本主义的活力和生命力的源泉。
Tags:方文,对马克思剩余价值论和资本积累规律的质疑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