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经济思想史 >> 正文

彭森:回顾改革开放40年

http://www.newdu.com 2021/1/4 爱思想 彭森 参加讨论

    
    
    2018年是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改革是一场涉及13亿人前途命运的深刻革命和伟大实践。正是40年的改革开放,让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40年来,改革者始终站在时代前线,栉风沐雨,砥砺前行。新时代继续进行这场伟大革命,开启全面深化改革新征程,推动改革领域更广、改革举措更多、改革力度更强,才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胜利。为此,我们一定要总结好改革40年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的改革经验。
    一、关于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阶段划分
    改革开放阶段的划分采用不同的标准会产生不同的结论,但都需要遵循一个共同的原则,就是选择党的某一次全会所作的重要决定作为标志。总体来看,过去40年我国改革开放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一是中国改革起步、探索阶段(1978年12月-1984年10月)。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全面拨乱反正,纠正文革错误,摒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历史性决策。特别是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思想路线,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所以以此作为改革的开始点。这个阶段改革的重点在农村,废除人民公社制度,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城市改革则主要是在一些国企进行承包制试点。对外开放从1979年批准设立4个特区,到1984年扩大至14个沿海城市。
    二是改革开放的整体推进阶段(1984年10月-1992年10月)。1984年10月召开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改革开始由农村转向城市和整个经济领域,1985年中央还发布了教育、科技改革的有关决定。因此,习惯上以此作为第二阶段的开始,由探索试验转向整体推进阶段。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各项基本方针政策,特别是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不是计划经济,而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一项重大的理论突破,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发展。
    三是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1992年10月-2002年11月)。标志性事件是1992年春天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再一次掀起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改革开放的浪潮。1992年秋召开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1993年11月召开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内容包括十个部分50条,全面确立了上世纪90年代改革的目标和各项任务,提出20世纪末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目标。这个时期的改革重视总体规划,提出“四梁八柱”的基本任务框架。在这一时期,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逐步建立;国企改革从放权让利承包转向经营机制转换,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取消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推进生产要素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分税制为重点的财税体制;推动金融外汇、涉外体制改革;成功加入WTO,等等。其间,1997年召开的十五大,改革理论有了新突破,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基本经济制度理论(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政治体制改革,民主、自由、人权第一次写入宪法,依法治国迈开新的步伐。
    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调整阶段(2002年11月-2012年11月)。改革的第三阶段一般不以2000年为结束标志,而是以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新一届国家领导集体产生为标志。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正式宣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提出“五个统筹发展”,股份制是公有制有效实现形式;提出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提出更大程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出“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等,为十七大提出科学发展观、十八大强调改革的价值取向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奠定了基础。其后召开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2年-2012年这十年不是改革的停滞期,而是改革的完善调整期。这10年先后出台很多文件:两个毫不动摇、非公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法律保护;统一内外资企业税制;完成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解决资本市场股权分置问题;取消农业税,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实行最低收购价,推动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推进城镇化进程取得重大进展。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止,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五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深化改革阶段(2012年11月至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举改革开放旗帜,果断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决策,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向推进的崭新局面,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前所未有,改革的广度、深度、力度前所未有。全面深化改革成为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征,成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品格。
    五个阶段的划分是在改革实践中形成的。在40周年时回顾总结,也可以进一步从理论角度归纳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在改革发展实践中重新认识计划经济、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探索中国改革开放的方向和目标的阶段。这一阶段重要的理论成果,就是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包括社会主义的本质、三个“有利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等。时间是从1978年至1992年,共14年。第二个阶段即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并以此全面推进、初步建立、调整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阶段。时间从1992年至2012年,共20年时间。第三个阶段即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阶段,从2012年开始,至今近6年时间。
    中国改革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试验,是党领导下的第二次革命,也是党带领人民群众开启的新长征。中国改革以上世纪70年代为发端,开始的设想是进行8-10年,80年代后期搞“三五八”改革规划,也是寄希望再用5-8年时间完成改革任务。但是从1978年到1992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就用了14年。改革发展历史和实践证明,发展无止境,改革亦无止境。改革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相伴共生的,要一以贯之,坚持始终。
    二、关于改革的主要领域和主体框架
    对于改革的回顾和总结,还有一个维度,就是各个阶段改革的主要任务。这是一个横轴上表现的事件。按照这个思路回顾总结,首先要注意改革的推进方式是分为两类的: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改革初期各项改革任务都是按问题导向提出的,“不改革死路一条”,什么问题阻碍了发展就对什么领域进行改革。所以第一、二阶段,农村改革、国企改革、价格改革都是按照这个原则提出来的。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改革开始重视总体规划,如1986年价、税、财联动改革,1987年“三五八”规划。但真正按照目标导向筹划改革是第三个阶段,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规划确定改革的重点任务。到上世纪90年代上半期,已形成“四梁八柱”的改革任务框架。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对此有全面具体的阐述。形象地说,“四梁”是指农村改革、所有制改革(包括国企和民营经济的改革发展)、市场体系建设(包括价格改革和要素市场建设)、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八柱”是指宏观调控体系改革(财税、金融)、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改、房改)、科技教育体制改革以及对外开放。如把开放单列出来,具体改革正好是8项。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以上的改革缺一不可。从90年代中期开始,每年制定改革要点、改革中期规划基本是按这个框架来写的。不同的时期改革重点任务不同,多是按问题导向提出的,如上世纪70年代末农村改革、80年代国企改革和价格改革、90年代分税制改革、2000年加入世贸组织,以及2013年以后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但是目标导向的改革可能更重要。按照“木桶理论”,一些关键环节的改革过于滞后,就会成为体制性短板。如果不能根据目标导向的原则积极推进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攻坚突破,就难以完成建立成熟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的目标。
    新时代改革任务纷纭复杂,包括方方面面。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这一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这个顶层设计包括60个改革方案、336条改革举措,过去5年得到很好的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和突出改革重点的关系,必须以重点改革突破带动面上改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推进国企国资、垄断行业、产权保护、财政金融、社会保障等基础性关键性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这抓住了当前改革的关键。产权制度是所有制的关键,要素配置方式是一个经济是否有效率、效益的核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先进的基本经济制度与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的结合。
    现代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石。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是现代产权制度的基本特征。我们既要继续探索中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积极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真正落实支持非公经济的改革举措;又要努力完善产权的保护制度,加强对各类产权的司法保护,推动涉产权冤错案件甄别纠正工作尽快取得突破,以纠错的实际行动取信于民,在产权有效激励上实现突破。
    要素市场化配置是改革成败的关键,也是真假改革的试金石和分水岭。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核心是坚决打破行政垄断和市场壁垒,建立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优化要素配置的关键驱动力是制度创新。乔布斯曾指出,市场竞争是创新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不仅是指技术创新,更要重视体制机制创新。要坚定不移地推动一些标志性的市场化改革步伐,如落实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查处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强化反垄断执法,建立统一规范、公平竞争的市场体系。通过制度创新将更多优质资源配置到有创新力和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上,不断增强中国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三、关于40年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
    关于中国改革的基本经验,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时,中央从理论方面总结过10条,近年社会上也有很好的归纳总结。作为改革的亲历者、见证者,我认为以下几条尤为重要。
    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的前提条件,思想不解放,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横行,哪来的创新?哪来的改革?40年来,每一次改革的深化、每一项重大改革方案的出台,首先是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为条件。改革时代之所以以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不是这次会议正式确定改革方针,而是决定从思想上拨乱反正,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批判“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把党的中心工作转到现代化建设上来。1978年11月10日召开了中央工作会议,主题原本是农业问题和后两年计划,一连开了36天,主题转到真理标准的讨论和历史重大问题评价,这才有了小平同志总结讲话,就是著名的“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是开辟新的改革时代的宣言书。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到1979年4月的中央工作会议才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又经过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探索,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才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把改革的重心转到城市改革。第二次思想解放,背景是1989-1990年期间有人提出“苏东剧变是和平演变的结果”,党报发表文章重提阶级斗争。高层也有人认为和平演变最严重、最危险的领域是经济,改革开放引入资本主义,农村承包瓦解公有制,股份制改革是私有化,引进外资是卖国。社会上也有人提出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行,要再加一个中心,“以阶级斗争、反对和平演变为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对,只能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个基本点。针对这种思潮,1991年春节小平去上海重申计划、市场都是手段,皇甫平在《解放日报》发四篇评论,要第二次解放思想。此事争论很大,还是小平南巡讲话解决了问题。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说来容易,做起来难。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实事求是,坚持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
    二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改革的本质就是变革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不是目的,改革只是工具,只是路径选择,改革是为发展服务的。改革初期,最大的阻力是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小平同志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不争论”、“发展是硬道理”、“不改革死路一条”。正是坚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切改革的评价关键是看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40年改革开放才会克服和排除来自左的和右的各种干扰,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绩。农村改革是最突出的例子。建国时,我国5.4亿人,粮产只有一亿多吨,人均208公斤;国民经济恢复后,到1958年公社化时,人口6.6亿人,粮产2亿吨;后来搞学大寨,历经文革动乱,1978年9.6亿人,粮产3亿吨;20年仅增长1亿吨。包产到户后,到1984年10.4亿人,粮产4亿吨,人均390公斤;1996年粮产5亿吨;2013年6亿吨,人均450公斤,远超全球人均320公斤水平。中国解决各种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而改革是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发展无止境,改革就无止境。当前中国进入新时代,面临新矛盾,开启新阶段,但改革是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一论断没有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没有变,只是我们说的发展是高质量的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新的发展理念。
    三是坚持走渐进式改革的发展道路。中国作为一个具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各项改革必须从自己的国情出发,而绝不可能照搬任何外来的模式。改革初期,小平同志提出“摸着石头过河”,重大改革要先行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开,这种渐进式改革之路也成为中国改革的最为人称道的基本经验。渐进式改革的关键在于重视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尊重和保护改革的首创精神,支持和保护广大干部群众满腔热情地投身到改革事业,鼓励和保护理论工作者对改革理论和实践的总结,也支持和保护企业家等新的社会阶层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作用。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价格改革。改革初期,100%生产资料、90%生活资料价格是政府定价。那时上调肉蛋禽价格需要国务院常务会决定,职工工资调5元还是4.5元争论很久。1986年国家统一定价的商品由113种减到25种,农副产品的65%、工业消费品的55%是浮动价或市场定价。1986年、1987年拟放开生产资料价格,搞“价、财、税”联动方案,但考虑到诸多风险,方案没出台。1988年搞价格闯关,放开肉禽蛋价格,但遭遇到严重通胀的冲击。因此,双轨制一直延续到90年代中期,粮食价格1993年才全面放开,走了一条双轨并存、调放结合、以放为主的渐进路子。实践证明,渐进式改革是中国的哲学、中国的智慧,证明了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主人。即使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许多改革如自贸区、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等还是要先行试点,取得经验,才能全面推开。
    四是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40年来,中国改革的核心问题一直是计划与市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1982年十二大前对商品经济争议很大。根据党内理论工作负责人的意见,党刊直接发文批商品经济,重申计划经济为主体,市场调节为补充。小平同志1980年会见外宾时提过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1983年收入邓选时也改为“在计划指导下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因此,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模式的变化,反映了思想解放的过程,也是“三个有利于”标准检验后的结果,更是人民在改革实践探索中达成的共识和正确选择。实践证明,市场经济是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只有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才能让一切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的活力竞相迸发,才能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竞相涌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改革的一大发明。对市场化改革,国内外曾经有许多不解和疑惑。1991年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时曾经提出质疑,我国中央领导人回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我们把计划和市场看作工具,什么有利于发展,我们就用哪种体制机制。刚刚去世不久的中国改革先行者、百岁改革老人安志文同志曾经说过:我一生只做了两件事:诚心诚意地学计划经济,诚心诚意地改计划经济,实行市场经济。搞计划经济时我一马当先;搞市场经济更要义无反顾。
    中国改革的基本经验还有很多,例如正确处理发展、改革和稳定的关系,正确处理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关系,正确处理改革和法治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的关系,等等。最后还要强调的是,中国改革基本经验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坚持党的领导。40年来所有重要的改革都是在党的会议上作出的。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改革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基本的经验。
    40年的改革实践创造了很多经验,这些经验代表着中国改革智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这些经验仍然散发着真理的光辉。近期,习总书记特别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已经进入高峰期,必须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多推有利于增添发展动力的改革,多推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改革,多推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改革,多推有利于调动广大干部积极性的改革。这四个有利于实际上也是40年改革积累的宝贵经验。改革实践也证明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来源:《见证重大改革决策 ——改革亲历者口述历史》、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彭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

Tags:彭森,回顾改革开放40年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