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的结构革命对现代经济学的意义
2022年6月27日,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第九届新结构经济学优秀学子夏令营成功举行,院长林毅夫教授为营员们做主题讲座。本文根据林毅夫教授发表的演讲整理。
我今天想跟各位谈的是新结构经济学的结构革命对现代经济学的意义。
我将首先回顾从马歇尔创立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成为现代经济学的主流以后,新古典经济学发展的方向;第二,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在发展中国家运用的局限和引进结构的视角和不同发展程度国家内生结构异质性的重要性;第三,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第四,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创新的几个示例;最后是一个简短的结论。
一、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创建和发展
现在的主流经济学是马歇尔在十九世纪末出版的《经济学原理》所创立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被认为具有和物理学一样的科学性。首先他从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本体,也就是所有决策者都是理性的基本假设出发,用要素、产业、供给、需求、边际成本、边际效用等等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构建了一个用收入(预算)效应和替代(相对价格)效应来解释所观察到的社会经济现象的高度抽象、高度简化的理论体系,成为了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标志性分析框架。
在马歇尔之后新古典经济学发展的大方向之一是引进一些对解释真实世界的现象来说至关常重要,但是被马歇尔舍像、没有包含在其分析框架的视角。例如,在马歇尔的体系中,没有宏观和微观的区分、没有交易费用、信息是充分的对称的、决策者之间是不会有策略性互动的。后来凯恩斯发表了《通论》引进了不同于微观的宏观视角,开创了宏观经济学;科斯引进了交易费用,开创了产权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合约理论等等等现代经济学的新领域;斯蒂格勒引进了信息是不充分的,信息的收集是需要成本的,开创了信息经济学;斯蒂格利茨、阿克洛夫、斯宾塞等则引进了决策者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也开创了信息不对称经济学;原来马歇尔体系里面决策者是不会有策略性互动的,纳什则引进了决策者策略性互动的博弈论,成了现代经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卡尼曼、萨勒等人就把心理学引进决策者的行为中,发展了行为经济学。
马歇尔之后新古典经济学发展的第二个大方向就是把马歇尔体系里面一些重要变量从外生变成内生,像Ramsey把储蓄内生化, Friedman和Modigliani把消费内生化,比较优势是从李嘉图开始的一个很重要概念,原来的比较优势是外生给定的,Heckschier、Ohilin用要素禀赋结构来内生化比较优势,Krugman用increasing returns和specialization来内生化比较优势;Romer把技术内生化;North等一些新制度经济学家把发达国家的制度内生化。
第三个发展的大方向就是把马歇尔体系里的同质变量变成异质的,例如,Schultz和Becker引进人力资本,劳动者拥有不同的人力资本,技能不一样,不是同质的劳动者;现在贸易理论非常时兴的异质性贸易,原来贸易理论中的厂商都是同质的,Melitz引进了企业不同质,真正参加贸易的是那些管理得好的企业;另外,现在宏观理论里也时兴异质性宏观理论,原来家庭都是同质的,但是不同的家庭财富不一样、风险承受能力不一样,成了宏观理论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第四个大的发展方向就是引进新的方法。Arrow、Debreu引进数学方法来构建一般均衡的体系;Leontief引进了国民经济计量的投入产出方法;克莱因、格兰杰、赫克曼、汉森引进新的计量方法;另外就是引进一些新的研究工具,像史密斯的实验经济学,班纳吉、迪佛洛、克雷默引进的随机控制实验。
前面三个方向拓展了马歇尔所建立的现代经济学的新古典理论体系,使其能够更好地解释真实世界的现象,进而能够更好地帮助人们改造世界。第四个方向则是提升了经济学研究的规范性与科学性。
在马歇尔之后一个经济学家只要在上述四个方向当中的某一个方面做出了开创性、奠基性的工作后,就会在一段时间里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比如说八十年代我在芝加哥大学读书,当时Paul Romer只比我高两届,我了解到在他引进了技术的内生性以后,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中有将近十年的时间,(没有证实但有这个说法)美国大学里经济学博士生的博士论文有60%是做技术内生化的增长模型;另外,Melitz引进异质性贸易以后,现在有关贸易的研究也绝大多数侧重在“企业是异质的”方面。所以,只要经济学家在上面三个方面的某个方面,做了突破以后,就会引领一个研究方向。方法论上也是,在班纳吉、迪佛洛、克雷默引进随机控制实验以后,现在美国大学里的发展经济学研究绝大多数在做随机控制实验。这四个方向上的开创者就会成为大师,会得到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们的研究成果就会被总结在教科书当中,成为在该领域里面学生学习和接受的知识。
二、新古典经济学在发展中国家运用的局限性和引进内生结构异质性视角的重要性
现代经济学从亚当·斯密出版了《国富论》成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到现在已经将近250年,从马歇尔出版《经济学原理》开创了新古典理论体系成为现代经济学的主流到现在也有100多年时间。经济学的理论和其他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的任何理论一样,都是一个简单的因果逻辑,在一个理论中只能保留一个作为决定因素的因变量,并由此来解释为何会出现所观察到的现象。任何社会都是高度复杂的,其他的社会经济变量如果被理论提出者认为对所要解释的现象不产生重要影响就会被存而不论——哲学上称为“舍像”,不包括在理论模型里面,也就是说那些变量是存在的,只不过是被存而不论。因此,任何理论其实都是内嵌( embedded)于产生这个理论的国家当时的各种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变量之中,成了一个理论的暗含前提,话句话说是控制论里的状态变量。被一个理论舍像的各种变量当中若有些变量发生了量变,积累成了质变,从没有重要影响变成有重要影响,原来的理论就失掉了解释力,新的理论就会应运而生,这也是为何主流经济学中各种新的理论层出不穷。所以,任何主流经济学的理论都不是“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在一个社会中的各种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变量实际上是有结构的,所谓结构指的是由拥有相同的属性而异质的变量所形成的具有比例关系的组合,比如土地、劳动、资本都有生产要素的属性,但是,各有不同的性质,所以,有了要素禀赋结构;实体经济是由各种异质的产业所形成而有了产业结构,金融是由大小银行、股票市场等组成而有了金融结构,在一个经济体中还有各种异质的制度安排而形成了制度结构等等。现代经济学的各种理论来自于发达国家经验的总结,内嵌于产生这个理论的国家当时的各种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变量之中,所以,现代经济学的各种理论是内嵌于产生该理论的发达国家的结构之中。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各种结构是有差异的,也就是异质的。例如,发展中国家的产业以资源密集的农业、矿业和劳动密集的制造业为主,发达国家则以资本密集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这种不同的结构会有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不同的要素需求、不同的规模经济、不同的风险特征,其投资、运行、发展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和制度安排也有所不同。同时,这种差结构差异不是随机的、是有原因的,也就是内生的。但是,由于作为现代经济学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各种理论是来自于发达国家经验的总结,因此对不同发展程度国家结构上的内生异质性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例如,在宏观经济学和增长理论里,通常用一个生产函数来代表一个经济体,不管发达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都使用同样一个生产函数来表示,这样的生产函数没有产业结构,也没有办法区分不同发展程度国家产业结构的差异性,在这样的理论模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只有量的差异没有质的区别异。有些领域例如贸易理论,有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金融理论有银行、股票市场,这些领域的理论是有结构,但是,一般以发达国家的结构为唯一的、暗含的、适用于所有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的结构。既然现有的主流理论以发达国家的结构为暗含结构并以其作为理论的暗含前提,忽视了不同发展程度国家结构的异质性和内生性,因此,也就限制了主流理论在不同发展程度国家的适用性。简单照搬总结于发达国家经验的主流的理论于发展中国家, 就可能会发生“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问题。根据主流理论来制定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转型、运行的政策,从理论上来讲可以头头是道,但是政策落实的结果经常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甚至会遭到相当大的挫败。实际上到现在为止尚未有一个发展中国家按照发达国家的主流理论做政策成功的,少数成功国家的主要政策在推行时,经常从主流理论来看是不正确的。
新结构经济学的产生就是为了在作为现代经济学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引进从马歇尔开始就一直被绝大多数经济学家忽视但是对现代经济学在发展中国家运用至关重要的结构的视角,并强调一个国家各种结构的内生性,以及不同发展程度国家结构的异质性。所以,新结构经济学试图在马歇尔创立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以来发展的三个主要方向同时做出贡献。当然要用新结构经济学的结构视角来观察真实世界的现象,构建可以反映不同发展程度国家结构的异质性和内生性的理论,新结构经济学的同仁也必须沿着新古典经济学发展的第四个方向在方法论上做出努力,也就是找出适合于构建有内生异质结构的数学建模和实证上的计量方法。所以新结构经济学可以讲是对现代经济学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四个发展方向同时发起冲锋。前面谈到自马歇尔创立了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以来,一个经济学家只要沿着前面提到的四个发展方向中的任何一个方向做出贡献,就会有成千上万的人跟着去做,每个方向都会涌现出几个大师级的经济学家,新结构经济学也会给有志于做出开创性贡献的经济学家提供同样的机会。
三、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讲了这么多,到底新结构经济学是什么,参加夏令营的同学可能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我想在这里再简单地介绍一下。新结构经济学采用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研究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和结构变迁的决定因素和影响。为什么不同发展程度国家的结构不一样,原因是什么,有何影响,为什么结构会变化,变化的决定因素又是什么?变化后又有何影响等等。既然研究结构和结构变迁的决定因素,就是认为结构和结构变迁是内生的,既然结构会变化,那么就会有异质性的问题。
那么各位一定会问为什么称为新结构经济学呢?因为新结构经济学引进结构的视角,要研究一个经济体的结构是怎么决定的,有何影响,是怎么变化的。按照现代经济学的起名方式,如果研究结构,应该叫结构经济学,就像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研究金融,称为金融经济学;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研究农业,称为农业经济学;研究区域称为区域经济学,按此规则应该称为结构经济学。为什么加上一个“新”呢?是因为发展经济学在上世纪40年代出现时盛行的理论为结构主义,结构主义关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结构差异,比如产业结构不一样——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是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则是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结构主义把这种结构的差异认为是外生给定,新结构经济学则主张这种结构的差异是内生的。为了区别于结构主义所以加上一个“新”字。这也是现代经济学的一种命名方式。比如说诺斯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制度和制度变迁的决定因素和影响应该取名为制度经济学,所以,称为新制度经济学是因为美国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时有一个制度学派,为了区别于制度学派的研究所以取名新制度经济学。
新结构经济学的“新”也是这个含义,是跟原来的结构主义进行区分。
新结构经济学在研究结构的内生性上的一个核心假说是一个经济体在每个时点上的生产结构(Production Structure,指的是产业和产业所用的技术)、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和上层建筑(Superstructure)当中的各种制度安排都内生于这个经济体在每个时点上的要素禀赋及其结构。禀赋(Endowment)指的是一个决策者在做决策时是给定的、对其决策有影响、决策者当时不能改变的变量,包括基础设施、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地理位置、现有的产业、金融、法律、制度安排等等,新结构经济学认为这当中最重要的是随时间可以变化的要素禀赋及其结构。
要素禀赋和它的结构为什么重要?因为一个经济体在一个时点上的要素禀赋是该经济体在那个时点上的总预算,并且,要素禀赋中的各种生产要素有质的不同,其相对丰富程度,也就是其结构会决定要素的相对价格。例如发达国家资本相对多、劳动相对少,资本会相对便宜、劳动会相对贵,发展中国家则劳动相对多、资本相对少,劳动就会相对便宜、资本相对贵。要素禀赋结构不一样,要素的相对价格就不一样。各位将来做研究会发现任何理论到最后,总是可以总结为:这个现象是预算效应造成的,还是相对价格效应造成的。要素禀赋和其结构同时决定一个经济体在那个时点的总预算和它的要素相对价格,这是在做经济分析时影响理性人选择的两个最重要的机制。
要素禀赋和其结构会决定这个经济体在那个时点上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技术,如果这个经济体的产业和技术符合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这个经济体生产的产品和其他经济体生产的同类产品比就会有最低的生产成本。一个经济体的生产结构若和其他经济体比有最低的生产成本,这样的生产结构就是这个经济体的最优生产结构。但是,市场上面的竞争不是要素生产成本的竞争,而是总成本的竞争。总成本中除了生产的要素成本之外,还有交易费用,交易费用的高低则决定于一个经济体的基础设施和各种制度安排是不是符合这个经济体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产业和技术)结构的要求。有些产业和技术对基础设施有特定的要求,并且规模经济不一样、市场范围不一样、风险特征不一样,也需要有各种不同的制度安排才能够减低交易费用。从这种角度来看,任何国家在每一个时点上由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实际上只是潜在的比较优势(Latent Comparative Advantage),要变成实在的比较优势(Actual Comparative Advantage)还要有合适的硬的基础设施和软的各种制度安排来降低交易费用,使其产品有最低的总成本而在国内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比较优势才能由潜在变为实在。从这种角度来讲,一个经济体合适的基础设施和各种制度安排其实也是内生的,内生于这个经济体在那个时点上的生产结构,当然生产结构是由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因此一个经济体的硬的基础设施和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安排间接地也是内生于在那个时点的要素禀赋结构。
经济学家研究的主要课题是经济增长,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的全称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决定因素的探索”,实际上就是研究国民财富是什么?怎么决定的、怎么发展的。新结构经济学也是想研究同样的问题。我们希望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够不断发展、人民的收入水平能够不断增加。要提高收入,就要提高劳动生产力水平,劳动生产率水平则决定于这个国家在那个时点上的产业是什么、技术是什么。要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水平,就要提高产业和技术的水平。既然产业和技术是内生于要素禀赋结构,所以要提高产业和技术水平,比如从劳动相对密集转向资本相对密集,就必须要使要素禀赋结构中的资本变成相对丰富,也就是必须要素禀赋结构先升级才可以。要素禀赋结构升级,比较优势变化,这个比较优势只是潜在的,要让它变成实在的比较优势,必须有相应的硬的基础设施和软的制度安排的完善。所以新结构经济学引进了结构的视角,以一个经济体在每一个时点给定、随时间可变的要素禀赋结构作为结构分析的原点,来讨论一个经济体各种结构的内生性,以及一个经济体在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发展程度国家的结构为什么不同的异质性问题。
接下来我们讨论自亚当斯密以来经济学家一直关心的一个国家的国民财富怎么增加。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一个国家要发展好,国民财富要增加,最重要的就是在每个时点根据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选择产业和技术,因为这样会有最低的生产的要素成本,并且如果有合适的软硬基础设施,就会有最低的总成本,就会在国内国际市场有最大的竞争力,能够创造最多的剩余,投资的回报率也会最高,企业和家庭的储蓄意愿会最高,因此资本的积累会最快。资本积累了以后,要素禀赋结构的资本相对丰富程度就会增加,要素禀赋结构会升级,比较优势就会变化,产业就能够升级,劳动生产率水平会提高,财富会增加。在这个过程当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比有一个优势,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方面发达国家必须靠自己发明新技术、新产业,投入非常大、风险非常高,发展中国家产业、技术与发达国家有一个差距,这个差距代表落后,但同时代表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时有一个后来者优势,可以用“引进、消化、吸收”作为技术创新的来源,成本和风险会小于靠自己发明的发达国家,因此,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发展思路是对的,那么就有可能比发达国家发展得更快,逐步追赶上发达国家。
从上述分析可知,遵循比较优势选择产业和技术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但是按照比较优势发展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怎样让它变成企业家自发的选择呢?那就需要有一个要素相对价格来反应这个经济体在每个时点上要素的相对丰富程度,用这种价格信号来引导企业家的产业和技术的选择,使得生产结构达到最优。怎样获得这样一个相对价格信号?就需要一个有效的市场,所以市场制度非常重要。
另外,要素禀赋结构变化以后产业、技术会升级,产业、技术升级是一个创新活动,要有一个先行者,先行者会有外部性的问题,同时要解决软硬基础设施完善的协调问题,才能使得比较优势从潜在变成实在,这个经济体的产业在国内国际市场才有有最大的竞争力,外部性和协调都属于市场失灵。既然有市场失灵,就要需要有为政府来克服,产业、技术升级才能顺利进行。
新结构经济学引进结构的视角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新古典经济学分析提供一个契合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生产力和由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这是马克思观察人类社会长期发展,总结出来的历史发展规律。但在现代社会中生产力由什么决定?如何变化?生产关系如何决定于生产力水平?这条规律如何应用到现代经济分析?对于这些问题,马克思并没有给予解释。
在新结构经济学看来,一个社会的生产力是由这个社会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决定的:传统农业和轻加工业生产力水平低,资本密集型产业生产力水平高。一个社会的生产关系决定于其生产力,本质上也决定产业:在生产力水平低的产业,劳动者工资水平低,依靠劳动力就业来获取生存资料的劳动者距离生存线近,和有资产可以维生的地主和资本家的谈判能力低,自由度小,就容易被剥削;资本密集产业的工资水平高,有了积蓄,不工作一年半载也能维持生存,劳动者距离生存线远,即使和资本家的财富差距扩大,和资本家的谈判能力反而提高,自由度增大,资本家财富要增值必须雇佣劳动者,因此,资本家也就必须善待劳动者。在新结构经济学看来,作为经济基础的产业由一个经济体的要素禀赋结构决定,作为上层建筑的各种软的制度安排则由该经济体的产业和技术的规模和风险特性决定,社会和政治制度则由决定于生产力水平的人的自由度(和生存线的距离)决定。
四、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创新的示例
现有的主流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经常使用不存在结构的一部门模型(如One-sector model)来讨论经济现象,或以发达国家的结构为唯一的结构来分析经济问题。在前者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只有量的差异,没有质的区别;后者把发达国家的结构作为给定的暗含前提,发展中国家和其不同,则被认为是扭曲。
例如,主流的宏观和增长理论中的模型,通常假定经济体为单一部类,如此一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只以收入水平、劳动力、资本的量的不同来刻画。但是实际上这些国家之间不仅有量的差异,也有质的区别,比如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方式的不同。发达国家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只能依靠自己研发发明,技术研发在生产函数中不作为投入,反映为全要素生产率(余项)的增加;而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可以依靠引进消化吸收,反映为资本积累后设备的引进和增加,而不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忽视国家间结构差异的理论,其政策主张便极有可能是错误的。比如1995年克鲁格曼著文称东亚发展模式是纸老虎,因为全要素生产率很低,增长靠要素积累是不可持续的。但实际上,发展中国家的资本积累伴随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不会导致资本回报率的下降,所以是可持续的。另外,以发达国家的产业或制度结构作为理想结构,比如像结构主义、新自由主义那样,也被历史证明是误导的。
新结构经济学把结构的内生性和异质性引进现有主流理论中,其作用有如把没有结构的一维理论或以发达国家的结构为唯一结构的二维理论扩展为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有内生异质结构的三维模型,对新古典经济学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新结构经济学是研究一个经济体的发展、转型和运作以增加国民财富的理论。发展的问题可以理解为研究一个经济体如何从一个生产率水平比较低的平面升级到一个生产率水平比较高的平面。转型的问题可以理解为研究如何把一个经济体从有扭曲的结构转变为一个没有扭曲的、符合由其要素禀赋结构内生决定的生产结构、基础设施和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结构。此外,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的经济运行的规律和原则因产业的规模、风险特性和市场失灵的地方不同而有所差异,将结构的概念引入新古典经济学中有关经济运行的所有子领域,都能产生很多新的见解,这些新见解还会让理论不仅能够帮助我们认识世界,而且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改造世界。
我现在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1)货币是否中性?主流理论认为货币对经济增长没有作用,货币宽紧只影响物价水平,这样的结论只在技术不创新、产业不升级或技术创新是外生给定的经济中才成立,如果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内生化,则货币就不是中性。新结构经济学认为利率的高低会影响企业家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投资的积极性。降低利率,有利于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进而促进经济发展。因此,货币政策并非是中性的,较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利于经济增长。但是,低利率补贴创新者,将导致收入向企业家倾斜,会带来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并且,如果货币政策过度宽松,超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可能速度则会导致通货膨胀,所以,有一个最适度的货币增长速度。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可能速度不同,所以,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最优货币增长速度不同。
(2)货币政策与流动性陷阱。发达国家的产业在世界前沿,当经济下行时,需求减少就会出现产能过剩,这时利率政策通常是无效的。因为即使利率很低甚至为负,发达国家产能过剩时仍很难找到好的投资机会,即使有少数新产业(如3D打印、电动汽车),也不能拉动整个经济改变产能过剩情形。所以,货币政策对刺激投资基本无效,会导致流动性陷阱。但是,发展中国家则不一样。新结构经济学认为,在发展中国家,由于产业可以从现有的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级,即使在衰退和萧条期在现有产业出现产能过剩,降低利率仍可降低升级成本,刺激企业向短缺的中高端产业投资,从而避免流动性陷阱。因此,在发展中国家,货币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工具比发达国家的运用空间更大。
(3)超越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
很多人反对凯恩斯主义的积极财政策,担心出现李嘉图等价(理性人预期到未来政府通过增税消弭财政赤字,因此为平衡消费,减少现期需求)。但如果引进结构的概念,会发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运用财政政策的机会和成效也并不完全一样。经济增长、产业升级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较完备,改善老旧的基础设施可能就是挖个洞补个洞,效率增加不多,运用财政政策确实很有可能出现李嘉图等价。但发展中国家普遍是基础设施不足,如果政府在经济萧条的时候去投资基础设施,不仅可以增加当下的就业和需求,也能通过消除增长瓶颈,提高经济增长率,增加政府未来的税收,以未来税收的增加来弥补投资基础设施的财政赤字而克服李嘉图等价。我从2009年2月开始提出超越凯恩斯主义的观点,结合了周期政策和增长理论,提倡以基础设施的投资作为反周期的积极财政政策。现在这个观点已逐渐成为国际主流。中国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4)预算软约束和国企改革。在社会主义和转型中国家,政府给国有企业补贴,而使其有了预算软约束,科尔奈最早提出这个概念,是很了不起的,他观察到,市场经济当中,企业预算硬约束,政府不会因为企业亏损就给他补贴,科尔奈说在社会主义国家不是这样,企业亏损国家会给补贴,预算基本没有约束,他就提出预算软约束的概念。但是科尔奈当时是沿着产权理论的角度,认为预算软约束是由于国有产权造成。实际上,在这些转型中国家,社会主义或是其他发展中国家赶超产业中的企业,他所在的产业是国家为实现战略目标的投资造成的,是国家为了国防安全或是现代化,而使企业有了战略性政策性负担,就会有政策性亏损,国家必须负责给补贴,这两个理论都可以解释预算软约束的存在道理,但是他的政策的建议是不一样的,导致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按科尔奈的观点国有企业私有化以后就解决了预算软约束的问题,按新结构经济学的观点私有化以后,战略性政策负担和亏损仍然存在,国家仍然负有政策性补贴的责任,企业寻租的积极性会更高,效率会更低,苏东转型以后的经验证实了新结构经济学的判断。
(5)最佳金融结构。处于某一发展阶段的经济体的要素禀赋结构决定了该经济体的最优产业结构、具有自生能力的企业的规模特征和风险特性,从而形成对金融服务的特定需求。不同的金融制度安排在动员储蓄、配置资金和分散风险方面各有优劣。因此,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体具有不同的产业结构、企业规模、资本需求规模和风险结构,对应于不同的最优金融结构。比如,处于低收入阶段的发展中经济体所发展的产业通常是劳动密集型或资源比较密集的,资本投入低,所需资金规模小,所生产的产品和所用的技术也是成熟的,风险主要来自于经营者的管理才能和人品,对当地的中小企业家,地区性中小银行的银行家会比分层制的大银行的地区分支机构经理有更大的积极性去了解,所以,在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低收入阶段适合发展地区性中小银行;在高收入阶段产业是资本技术密集,技术创新和进入新产业,更多依靠研发,所需要的资本多,投入高,风险大,发展大银行和股票市场,可以解决资金需求大规模的需要,也有利于风险分散。
(6)人力资本投资。不同发展阶段的技术创新速度和风险特性不同,人力资本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化,人力资本投资应与发展阶段的产业特性和风险特性相匹配。有很多研究证明,人力资本的提高会提高一般人处理不确定性的能力。在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有赖于自己研发新技术和新产业,需要高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投入,在发达国家金融资本丰裕,不成为增长的瓶颈限制,因此,发达国家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是决定该国发展的最根本甚至是唯一的因素。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资本所限,无法像发达国家那样发展资本、技术密集产业的产业,大幅提高人力资本的结果很可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没有合适的就业机会,在国内找不到合适就业就会到国外就业,造成人才外流;留在国内的人找不到好工作,则会产生很多社会、政治问题。另一方面,孩童阶段的学习机会成本低、收获期长,同时人力资本投资周期长,若等到产业需要升级时再来投资教育可能会来不及。因此,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人力资本投资应先于产业升级。
(7)刘易斯拐点和人口红利。根据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一个农业社会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制造业会有人口红利。所以,按此模型,当农村剩余劳动力都转移到制造业部门后,就不再有人口红利。但从本质来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制造业转移的红利来自于劳动力从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农业转向劳动生产率高的制造业。现实中制造业并不是一个部门,而是一个无限细分的谱带,从劳动密集型到各种不同程度的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只要把劳动力从附加值比较低的制造业,按照要素积累、禀赋结构和比较优势的变化转移到附加值比较高的制造业,就会有人口红利。除非没有产业升级的空间,只要有升级空间,就有人口红利存在。我们在分析问题时,不能简单运用现成的理论,而是应该直接面对问题,了解问题的实质。
(8)投资的潮涌现象。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处于国际技术前沿和产业链的内部,在资本积累、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很容易形成共识,认为应该进入到资本更密集的产业,许多人同时看好一个产业,投资就蜂拥而入。这样容易导致产能过剩。这种现象在发展中国家会发生,在发达国家中也会发生。在90年代末,发达国家大家都看好互联网产业,一窝蜂投资造成互联网泡沫,在发展中国家,不仅是互联网这种新的产业会造成一窝蜂的投资,在利用后来者优势升级到许多新的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时,可能大家都看好,同时涌入,造成宏观的波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在投资的时候,预算约束要硬,投资应该有一定自己的资金投入,不能全部都是银行贷款或股市融资等外源资金;二方面政府应该提供一些信息,让投资者知道这个产业的市场有多大,现在投资的情形怎样,会不会造成过剩的情形,等等。对发展中国家宏观政策和政府的作用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
(9)经济开放:好还是不好?很多发展中国家开放后经济发展,并未取得类似二战后13个成功经济体那样的持续高速增长,反而绩效表现更差。这是因为这些发展中国家在开放之前存在很多扭曲,而扭曲之所以存在是由于企业所处的行业违反比较优势,没有自生能力。如果在开放过程中,没有采取双轨制,原先违背比较优势产业的政府支持和贸易壁垒被取消,这些产业就会垮掉,而新的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又没有得到有效的因势利导发展不起来,经济表现当然就会更差。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发展快速,是因为中国采取双轨制的方式,对没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继续给予转型期的必要保护补贴,维持稳定,对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行因势利导,帮助企业进入并发展。总的来说,当经济体处于转型阶段时,对那些不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政府可以提供某种临时保护;同时,对那些过去被严格管制和抑制但却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则应放开准入,并因势利导其发展。否则,开放可能带来经济的危机、停滞和去工业化。
(10)国际资本流动:是否应该开放资本账户?回答这个问题要看到底是哪种资本在流动以及流向哪些部门。从新结构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发展中国家确实是资本短缺,外商直接投资能增加实体资本、提高技术、扩大市场,对发展中国家有帮助。但是,如果流进来的是短期的投机性资本,这类资本一般不进入实体部门,可能会进入房地产和股票市场,造成房市和股市泡沫。此外,短期资本的流动具有周期性,突然大量资本进入,会造成货币升值,企业出口竞争力下降,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一旦实体经济不好,短期资本又会大量流出,造成较大幅度的宏观经济波动和金融危机。所以,在讨论资本流动时,要把资本的结构分清楚,对资本流动方向有较明确的区分。
(11)卢卡斯谜题:为何资本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主流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资本稀缺,回报率高,资本应该从发达国家流到发展中国家来。但卢卡斯发现,现实中资本却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对此现象新结构经济学的解释是,如果一国采取违反比较优势的赶超战略,为了发展不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政策会有很多扭曲,就会有很多寻租行为,依靠寻租获得的财富缺乏合法性,资本不敢也不愿在国内投资,而且国内投资的资本回报率低,资本就会大量外逃到发达国家。所以很多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流向发达国家,跟这个国家的发展战略有关。
(12)农业对发展中国家的意义。发展中国家的绝大多数劳动力都是在农村,依靠农业为生,农业对发展中国家非常重要。农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提高收入水平,消除贫困,也可以为国家的工业产品提供更大的市场,并且农村储蓄的积累,也为国家的工业化提供资金。但是农业发展同样需要技术和产品结构的改变。提高农业生产力需要技术创新,也需要更多地从以粮食为主向经济作物、农副产品、蔬菜、水果、水产品多样化去转型,也要不断完善水利、电力基础设施使新技术得以运用,完善道路交通,使增加的产量可以进入到更大的市场,避免出现“谷贱伤农”增产不增收。
(13)资源诅咒还是资源祝福?一般自然资源较丰富的经济体,经济发展反而更差,所以被称为资源的诅咒。地下资源一般都是国有的,开采必须经过政府批准,所以容易有寻租腐败,如果资源变成腐败的来源,就会不利于经济发展、收入分配、社会稳定。但如果国家对资源的开发有很好的管理,资源所创造的财富就能够进入政府财政,一部分留给下代用,另一部分用来支持软硬基础设施的完善,支持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所以,资源丰富是祝福还是诅咒取决于该国资源管理方式的好坏,以及该国是否使用资源产生的财富来解决软硬基础设施的瓶颈,促进产业升级转型。
上面只是几个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所能带来的理论创新机会的例子,在现在主流经济学的各个子领域的理论都是总结于发达国家的经验、以发达国家结构为唯一的结构或暗含结构,引进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以后,可以产生很多新的见解。这样新的见解可以让我们的研究能够更好地符合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指导发展中国家的实践。
五、结语
总的来讲,新结构经济学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一场结构革命。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引进了结构的视角,强调不同发展程度国家的结构的异质性与结构的内生性,对主流经济学的各个子领域,包括货币经济学、财政经济学,产业组织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等都会产生许多新的见解。从马歇尔开创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体系以后,哪位经济学家能够引进新的视角,或者把外生的变量内生化,把同质的变量异质化,都会带来一个研究的热潮。过去卢卡斯的“理性预期革命”,只是对宏观经济学的革命;克鲁格曼用报酬递增、专业化推动了新的贸易理论;罗默引进了技术的内生性,产生了内生增长理论。他们都对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们都只是在一个领域,新结构经济学的结构革命则涉及到现代经济学的所有领域,所以它是一个理论创新的富矿金矿。如果大家沿着新结构经济学的思路来做研究,相信各位就有机会抓住前面讲的“21世纪是经济学大师在中国辈出的世纪”的时代机遇。而且非常重要的是主流经济学固然很严谨,但是还没有发展中国家按照主流经济学做政策而使得经济发展成功的。新结构经济学把不同发展程度国家内生结构异质的视角引入之后,让我们在认识不同发展程度国家的经济现象的时候会更深入、更符合实际,这样的理论对改造世界可以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各位!欢迎各位加入新结构经济学这么一个阵营,如果能到新结构经济学院当研究生非常好,你们很幸运。即使你们到其他地方做研究生,同样,欢迎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来做研究。谢谢各位!
Tags: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的结构革命对现代经济学的意义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