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祥
【内容提要】专业市场建设拉动内需增长具有重要的理论依据与实践依据。新时期加快中国的流通体系建设,应当要加快发展专业市场,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国经济的良性增长。
【关 键 词】专业市场/经济增长
一、专业市场建设拉动内需增长具有重要的理论依据
(一)从供给来看经济增长
西方传统的主流经济学在考察短期国民收入决定时,主要分析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支出、净出口变动四大需求因素的变化,通过建立国民收入与四大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的计量模型来进行结构分析与经济预测。而考察长期国民收入决定时,主要是通过各种物质生产要素和技术的变化去说明,并赋之以经济增长研究定义。经济增长常借助于宏观生产函数来研究:
Y=AF(N,K)。式中,Y、N和K顺次为总产出、投入的劳动量和投入的资本量,A代表经济的技术状况。若劳动变动ΔN,资本变动ΔK,技术变动ΔA,则产出的变动为:
由上式可以看出,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有三种因素:(1)资本。可以分为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又称有形资本,人力资本又称无形资本。(2)劳动。指劳动力。(3)技术进步。但是,供给推动经济增长涉及几个问题:一是经济增长所需要的资本、劳动、技术进步从哪里获取?在商品经济社会,当然从流通中获取;在发展中国家,商品经济处于自由竞争阶段,产业结构常常处于低端状态,流通的形式与载体又主要是以集贸市场、专业市场为代表的有形商品交易市场,因而有形商品交易市场是一个重要的来源渠道。二是供给通过生产要素推动经济增长的路径是如何展开的?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以下路径启示:远古时代,由于劳动生产率的低下,经济发展水平只处于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小商品经济阶段;在小商品经济阶段里,劳动生产的边际收益率低于商品交易费用的边际增加率,生产者的社会分工不可能快速扩大,生产者的盈利水平不可能很高,劳动者的收入与消费水平也不可能很高,商品交易只能以自产自销、生产者兼销售的集贸市场业态形式为主;随着商品生产经验的积累与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效率的逐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进入资本主义商品经济阶段;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阶段里,劳动生产的边际收益率高于商品交易费用率的边际增加率,生产者的社会分工开始快速扩大,生产者的盈利水平有了大的提高,劳动者的收入与消费水平也有了大的提高,商品交易从以自产自销、生产者兼销售的集贸市场业态为主变迁为以产定销、专业商人销售的专业市场业态为主;进一步地,随着科技进步的加快,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原始积累的资本化转移速度加快,生产者组织向现代公司组织制度的变迁,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在此基础上,企业的全球经营战略、品牌意识、垄断利润等思维进一步强化。通过商品自由价格机制与平均利润率规律的作用,使得整个社会的分工水平得以提高;随着生产经验积累和生产技术改进的进一步加速,生产效率也加速提高,劳动生产的边际收益率大大高于商品交易费用率的边际增加率,生产者的盈利水平有了更大的提高,劳动者的收入与消费水平也有了更大的提高,使得承担单位商品交易费用的能力大大增强,从而推动更高水平专业化商品交易业态——百货店、超级市场、shopping mall等的满足更高消费需求的交易方式的出现。更高级的交易形态、更高效率的交易业态更能适应大生产对于大流通的呼唤,更进一步促进社会再生产的良性循环过程的持续,最终必然会导致一国经济的长期增长。这里,最关键的是“通过商品自由价格机制与平均利润率规律的作用”,而这一步的实施是通过专业市场及其演进形态才能达成的。即是说,从供给来看,通过生产要素推动经济增长也是要通过专业市场这一载体来实现的。
(二)从需求来看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就是国民收入的增加,短期内国民收入的增加又主要取决于总需求的增加。
(1)四部门经济条件下均衡的国民收入取决于居民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四个因素构成的需求总量的多少:即Y=C+I+G+(X-M)。在发展中国家,尽管投资需求不可能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但它是经济腾飞的最大前提条件,因而常常成为第一需求;尽管出口需求一般也不可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持续拉动力(尤其是中国这样的世界大国),但它毕竟是实现比较优势、加速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条件;政府支出形成的需求会转化为居民消费需求与私人投资需求;国内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持续增长的主动力。因为从社会再生产来看,投资需求不过是中间需求,只有消费才是社会再生产的终点和新的起点。消费需求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投资需求和总需求。特别是从中长期来看,没有消费需求支撑的投资将成为无效投资,而无效投资是无法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这一点已为我国多年的实践所证明。发展中国家的现实需求与潜在需求的基数十分强大,经济增长对国内消费需求的弹性大于1,需求持续拉动经济增长的能量十分巨大。
(2)消费需求主要是通过内需实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平均值约为60%(近几年降至50%左右),而世界平均水平约为75%。统计调查表明: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居民消费性支出的比重长期保持在9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具体地体现为内需,内需又具体地体现为内贸。因此,内贸领域是我国居民实现消费的主要通道,四个因素构成的最终消费需求总量都是通过内贸市场实现,通过内贸实现的国内需求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根本。国外市场经济国家也是如此。2002-2008年,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大国的国内市场需求占GDP的比重都在95%以上。不仅如此,扩大内需有利于加快资金回笼,对于缓解流动性过剩压力还具有重要作用。
(3)市场实现又有多种具体的交易业态形式。不同的交易业态本质上应对着不同的消费水平与产业发展水平。在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十分明显,基尼系数较大,庞大的低收入群体与庞大的劳动密集型消费品产业的存在使得商品价值市场实现的主要业态形式是各种商品(专业批发)交易市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商品流通快速发展,在国内各种交易制度(商业业态)中,专业市场这种交易制度迅速成为城乡商品流通诸业态中成长最快、比重最大的一种①。内贸诸业态中,专业市场业态实现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到了半壁江山。专业市场经营的产品已囊括了农产品、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大部分,尤其是农副产品,已经形成了从产地市场到中转批发市场,到销区批发市场,到零售市场这样一个完整的市场流通体系,有近20个大型专业批发市场的年交易额超过了百亿人民币。以商品专业市场的建设与发展带动产业发展,进而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已经成为浙江等市场大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总结。
要素供给推动经济增长,四大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都主要是通过专业市场来进行的。专业市场的发展带动了产业和产业集群发展,产业和产业集群的发展又促进了专业市场功能的不断完善和提升,专业市场功能的完善和提升又为相关产业及产业链的升级和延伸创造了更大的市场空间。这种螺旋式的专业市场发展过程已经成为中国专业市场运行的主流特色,也成为专业市场与经济增长螺旋式上升的最好注释。
(三)从产业结构变化来看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通过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其贡献来体现的。产业结构理论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三次产业的变化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同。库兹涅茨的产业结构演进法则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将不断地下降,工业部门和服务部门的比重则不断地上升。②配第—克拉克定律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向第三产业转移;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③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也表明:改革开放年中,第三产业投资门槛低,在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巨大压力下更容易被迫超前快速发展,增长率最快;在第三产业中,商贸流通业增长率最快;在县级商贸流通业中,饮食服务业与商品交易市场的增长率最快。因此,专业市场的快速发展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四)从中国经济增长的约束条件来看经济增长
一国经济增长要受到资源、市场、比较优势等外部条件的多重约束。从中国的资源禀赋、现阶段经济增长模式、需求相对优势等条件来看,尽管全球经济迅速走向高端产业、高科技产品、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中国的经济增长目前还主要是依靠外延式增长,还只能是依靠非公有制经济、劳动密集型与竞争型产业、日用消费品产品的快速发展来实现增长。这就会对流通业态产生重大影响:一方面,商品生产的产权属性与产品属性、生产分工的深度与广度、社会消费品的需求总量与需求水平均对于商品流通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在社会生产与市场商品消费水平均已既定的情况下,商品流通的规模、结构、业态的发展情况也会反过来对于商品生产与商品消费——进而对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产生重大的影响,在市场经济社会中,更会对区域经济的增长形成决定性的影响。
二、专业市场推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实践依据
1.专业市场是聚集市场供求、支持中国消费品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平台。改革开放30年,国民经济获得了年均9.4%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连续30年高速成长的过程中有一些十分显著的现象:第一,中国商品经济的高续增长是从消费品竞争型产业快速增长开始切入的。中国消费品生产涉及的主要是农产品与工业消费品两大类产品,它们都属于完全竞争型产业,并具有几个特点:一是进入门槛低。相对于生产资料产业而言,消费品产业不仅具有资本有机构成低、平均利润率高的特征,而且具有技术门槛低、劳动密集型、适应中国现阶段生产要素国情特征,适应中国内需容量巨大的状况,因而在30多年中实现了年均9.4%以上的持续、高速增长,其中2008年GDP达300670亿元,比上年增长9.0%。二是市场商品资源总量大、市场集中度低。具体地说,现阶段中国的农副产品主要是由实行联产承包经营的三亿农户来生产的,且具有单体规模缺乏、产业组织化程度低等诸多不足;工业消费品主要是由城镇数量庞大的中小私人企业、个体户生产的。2008年9月,全国工商登记的中小企业④的数量约1023.1万户(不含3120万个体工商户),占全国企业总量的99.8%,且每年以7%以上的速度增长;使用了全国20%的金融资源,创造了GDP的60%、工业新增产值的74.7%、社会销售额的58.9%、税收的50%以及出口总额的62.3%,提供了全国城镇就业岗位的80%左右⑤;2008年个体私营经济吸纳就业1.37亿人。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中,农村联产承包经营将还要保持30年不变,中小私人企业仍将长期存在⑥,仍将成为吸纳第一产业劳动力转移、拉动经济持续增长的新的增长点。三是商品的物理化学性质或者市场需求具有不稳定性,农产品的物理化学性能的不稳定,冷链物流设施难以根本性解决这一问题;工业消费品的市场需求复杂多变,工业消费品生产不能长时期批量生产来应对复杂多变的消费需求。四是生产与消费具有集中性与分散性的矛盾。工业消费品具有生产相对集中性,消费需求相对分散性矛盾;农产品具有生产的相对分散性与消费的相对集中性矛盾。中国现阶段的消费品产业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较长时期内不可能完全被替换的产业,它的存在对于中国的产业结构、民生就业、社会稳定、精神文明等都产生了不可动摇的作用。第二,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以内需为主要动力。国内居民消费支出、企业投资支出与出口增加是拉动一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国的国内居民消费需求具有总量巨大、刚性稳定、持续升级空间大的特点,同时又是投资需求的落脚点,是西方任何国家无法比拟并渴望获取的资源,一直是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依托所在。中国消费品产业的弱质性与后发生长性决定了它的目标市场主要是国内居民消费市场;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竞争的现实也决定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更需要通过内需这一主要途径拉动经济增长。2009年,消费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率已经达到50%⑦。第三,竞争型产业低产业化水平与低消费水平是一个长时间的存在。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低水平与多层次性要维持一个很长的时间。⑧在竞争型产业“小生产、大市场”背景下,现代流通组织的发育程度自然也相对滞后,而社会经济的稳定运行又十分需要有一个流通平台来牵头聚集市场供求。“从消费品竞争型产业起步”决定了构建强大的市场销售网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内需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决定了商品流通体系的重要意义;“小生产、大市场”的经济国情决定了聚集市场供求的意义,也决定了专业市场必然成为聚集市场供求的重要平台。因为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社会的商品生产能力已经不是问题,商品消费的潜量十分巨大,商品流通能力才是经济平稳运行的决定性环节。经验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国内消费的90%以上是通过流通实现的,流通又是通过多种业态来体现的。专业市场作为聚集商品流通的重要业态,是支持消费品产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平台。
来源:《湖南商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责任编辑:奇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