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物流与贸易 >> 正文

跨不过的“贸易立国”之坎

http://www.newdu.com 2018/3/8 《上海证券报》2012年02月22日 陈鸿斌 参加讨论

相隔31年之后,去年日本再度出现了贸易逆差,入超近2.5万亿日元。这对长年来奉行“贸易立国”战略的日本来说,无疑是致命的硬伤,日本经济也因此蒙上浓重阴影。
    上一次出现贸易逆差还是在1980年,而此前的1979年发生了第二次石油危机,油价从危机前的每桶15美元攀升至每桶39美元,对石油几乎完全依赖进口的日本,当然在劫难逃。不过日本人却巧妙地将那次危机转化为机遇,通过油价的倒逼机制,大幅度调整了经济结构,从原先的“重厚长大”转为“轻薄短小”,由此明显降低了单位产值的平均能耗,使其节能技术在全世界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进而继续维持了出口主导战略。
    出口主导是日本从二战以来坚持奉行的发展战略。正从战争的废墟起步的日本,因为不期而至的朝鲜战争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契机:纷至沓来的军工订单使日本迎来了可遇不可求的特需景气。对缺乏资源和能源的日本来说,除了采取加工贸易的发展模式外没有其他选项。于是从那时开始,日本不断从欧美进口先进技术,相继开发出大量价廉物美的产品,同时不断扩大产能,通过生产规模的扩大不断降低成本,再加上其丰富的、训练有素的劳动力,形成了全球最强的大批量生产体系。20世纪初形成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这一生产方式,最终在20世纪中期的日本达到了巅峰状态,日本出口企业赚得钵满盆满,由此奠定了经济大国的地位。
    众所周知,欲实行这一生产体制,其前提就是批量生产的产品必须能销出去。由于日本产品价廉物美,所以其时的日本产品在全球市场上确实不愁销路。尤其是在两次石油危机迫使日本开发出低能耗的生产方式后,日本产品更如虎添翼,在全球市场上长驱直入,几乎势不可挡。“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这句广告语,就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当时的状况。面对铺天盖地般的日本产品,欧美许多企业哪里招架得住?以至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就放弃了电视机的生产,完全进口日本产品,这自然造成了欧美国家大量的企业倒闭和工人失业现象,于是欧美诅咒日本产品为“黄祸”,讥讽日本工人是“工作狂”。美国国会议员甚至在议会大厦前抡起锤子猛砸东芝收录机,以解心头之恨。
    只是骂管骂,砸管砸,日本人可是没少偷着乐。尤其是当年美国还曾使美元保持坚挺,这更使日本人乐不可支。从战败国的屈辱中重新昂起头来的日本人,满以为这样的好日子会持续下去,完全低估了美国的战略智慧。就在1981年日本恢复贸易顺差没多久,美国在1985年就通过“广场协议”迫使日元升值,日本产品的价廉物美优势从此不复存在,日本经济高歌猛进的时代随即戛然而止。
    一旦产品销售受阻,产品只能积压在仓库里,生产就难以为继了。由于日元升值使日本产品渐渐失去了竞争力,于是许多日本企业只得相继将生产转移到外国,以便降低成本。而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崭露头角的“亚洲四小龙”以及此后的东盟,更有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也都相继采取出口主导战略,从而以远较日本低廉的工资成本,对日本产品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尤其是在必须薄利多销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领域,日本企业因为高成本早就出局或处于边缘化状态了。
    “贸易立国”战略受阻后,日本也曾思考过相应的替代战略,先后出台了“文化立国”、“科学立国”、“旅游立国”、“环境立国”、“海洋立国”、“体育立国”、“创新与IT立国”、“信息通信立国”和“知识产权立国”等一系列新战略。关系到一个国家立国之本的选项竟如此之多,令人眼花缭乱,显然是不严谨的,其效果可想而知。虽然刚出台之际,这些新战略也都煞有介事热闹一阵子,之后就不了了之了。没有一项新战略能像“贸易立国”那样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就以“旅游立国”而言,日本拥有保护良好的东方传统文化和优美的环境,旅游接待设施也无可挑剔,其国民也都彬彬有礼,但日本接待的外国游客数就是上不去,2010年才944万人次,排在全球第30位,远远落后于我国香港和澳门。另外,就以日本的文化产业而言,欲取代制造业或成为与其相媲美的支柱产业,也还相距甚远。其他产业也大同小异。
    日本货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时代早已过去,可不少日本人的脑子却依然没有转过来,对“贸易立国”战略充满了留恋之情,以至虽然转型多年,至今仍在艰难爬坡。如今靠出口已赚不到钱了,尤其是在美国和欧洲都处在经济危机的阴影下,再想一如既往地通过外需来拉动经济增长,显然是勉为其难的。当年石油危机形成的挑战虽然同样极为严峻,但日本人却轻易化解了。如今“广场协议”已过了四分之一世纪,日本却迟迟无法跨过这个坎,甚至至今全然看不到出路在哪里。
    对正在艰难转型的中国来说,日本无疑是个最贴近的案例。
    (作者: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信息所所长)

Tags:跨不过的“贸易立国”之坎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