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肩负扩内需重任的流通业受到政策的多方关注,流通体制改革成为包括总理政府工作报告、预算报告、财政报告中都要提及的重点。
作为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商业联合会会长,张志刚近几年来多次提出提案,建议国家通过各种政策,扶持我国流通产业的发展,其中不少内容已被采纳甚至被吸收进相关政策法规,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实施,对促进现代流通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去年,张志刚带领十几个政协经济委员走访上海等八地和台湾地区,对流通体系进行了为期半年的深入调研,今年全国两会上,他在政协会上向国务院温家宝总理作了“流通业应纳入先导性国家战略的主题发言”,建议把流通业先导性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流通业战略地位亟待认识
记者:关注到您今年两会提案是建议国家确立流通业的先导产业地位,为何您首先提及的是宏观大层面的建议?
张志刚: 我提出把消费流通视为先导性发展战略,是因为消费流通业战略地位还没有为很多人认识,甚至未被一些地方部门领导认识。流通可以说是经济的血脉和神经,流通业有着引领经济、活跃市场、决定生产、惠及民生的作用,是涉及民生的基础工程。
发展流通业,最根本的还是观念问题。过去,我国流通业之所以落后,跟人们一直“重生产、轻流通”的思想观念不无关系。但直到目前,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这种观念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这是导致流通领域负担重、效率低、环节多、成本高、发展缓慢的一切源头。
观点问题不解决,就无法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流通业就很难有大的发展。很多地方领导在投资分配的时候,总会自觉不自觉地把人力、物力、财力分配到制造业、虚拟经济上去。现在一些地方钟情于发展一些产量过剩、高能耗的制造业,但为什么不把钱投资到流通业呢?为什么不去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事实上,流通业、商贸服务业是实体经济,流通里面的各个产业都是实体经济,但大家对流通业存在的问题重视不够。
所以我在建议中提出,首先要在国家战略层面,确立流通业的先导产业地位,提高全社会尤其是领导层对流通战略性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只有他们把流通当成血脉和神经,只有思想意识方面增强了,才有可能制定合适的政策措施来促进产业发展。
流通业不能完全推给市场
记者: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流通业被认为迎来了黄金契机。为何会有这样的选择?
张志刚:今年中国经济总的基调是稳中求进,目前股市低迷,车市增速下滑,房市调控,国家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的上行压力都比较大,所以我在这个时候建议加快流通业的发展,把流通先导战略作为国家战略。
扩内需为何会成为国家战略选择呢?首先是发展需要。我们国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外贸依存度都将近40%,一个国家过多依靠外需的增长是不安全的,也是不合理的。我国把促进经济增长的战略确定为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必然选择。
同时,我国流通业的发展,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10年以来,我国的流通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举个例子,去年我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了181000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7.1%,是1978年的116倍,应该说我们发展得很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非常大的差距。具体体现在我们的人均消费只有大约2130美元,而美国是15000美元。而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资料,我国的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一直徘徊在18.7%左右,这同国外普遍7%-8%的数字还有不小的差距。同时,从世界发达国家走过的路可以看出,美国GDP增长70%-80%权重是消费拉动,中国只有51.6%。
差距很大,表明潜力很大。如果按照现在每年15%的速度递增,到“十二五”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比“十二五”的第一年翻一番,达到32万亿元。
当然,扩内需必须稳外需,稳外需也可以为扩内需创造必要的环境和条件。
记者:但现在流通业在很多人看来是应该一切交给市场,出现的问题和困难都应该由市场解决的行业,政府不应该进行管制。
张志刚:这恰恰是目前流通领域存在的一种误区。流通作为支撑经济发展的基础,其作用不可小视,不可能完全推给市场。流通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市场行为,靠市场需求去调节;另一种则是具有公益性质的,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基础设施,要靠政府来投建。
参照国外经验,日本政府投资建设了88个保证老百姓“菜篮子”的农贸市场,英国、法国、印度都由政府建立了大量蔬菜批发市场,但我们国家有几千家蔬菜农产品批发市场,没有一家是公益性的,全部私营;而与食品安全相关的大型冷库,因为投资大、回收期长,企业则不愿意投资。完全依靠市场投资的后果是什么?去年我国CPI上涨了5.4%,其中食品类上升到10%,肉类增长50%,这些都是老百姓天天打交道的商品,恰好构成CPI上涨的主要品类。
但如果国家有公益性的蔬菜批发市场,在蔬菜等涉及老百姓经济生活的民生商品出现价格大幅波动或季节性短缺等问题时,政府马上就可以通过临时性的不收入场费、不收租金等市场调控措施来解决。但去年在蔬菜价格上涨时,政府找不到可以进行调控的抓手和平台,导致最后花了不少钱还没有起到平抑物价的效果。因此,对于这种具有公益性的物流基础设施,国家要加大投入力度。
谨防政策形成“弹簧门”
记者:按您去年的调研,您觉得流通业发展中最迫切的现实难题是什么?
张志刚:去年的调研发现,比如说物流成本,为何近几年一直徘徊在17.8%这个高水平,无法再降下去?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税收。流通业属于第三产业,既要征收营业税,销售又征收增值税。而且营业税的征收办法是全额征收,税率也比较高。
这次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扩围,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业都将实行,增值税也将从全额征收改为差额征收。去年以来,中央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行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诸如增值税试点、仓储用地土地税减半,实际上都是为了减少环节税率,业界深受鼓舞,受到了广泛好评。但现在关键是抓落实,不要让这些政策变成新的“弹簧门”、“玻璃门”。
在试点过程中,要特别强调降低环节税负。营转增好比是以前肥猪、瘦猪都来一刀,现在变成增值税后,只对肥猪动刀,这是扶持企业发展的好办法,有利于培植新的税源。降税改革的这一方向是对的,要逐步推动正确的改革,不要总把工作往后推。
1994年改革在工业领域实现的增值税,降低了工业的环节税负,最终使得中国的制造业走向了世界,中国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生产制造基地。要实现中国创造、中国服务、中国流通也走向世界,就需要坚决对流通业实行结构性减税,清理和废除所有不合理的收费,对行业内的大企业进行扶植。现在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刻。
之前,我们也一直在呼吁为流通产业减免税收,目前国务院也正在或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流通服务行业由全额征收营业税改成差额征收、作为通胀重要因素之一的蔬菜销售免收增值税、物流企业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税收减半、公路收费整治等,都是国家对流通产业的扶植措施。也说明我们这么多年的努力,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采纳。为发展现代服务业,正在上海实行营业税改增值税扩大范围的试点,这需要更加重视实际环节的减轻,取消所有不合理收费。
同时,要加强法制和体制机制建设。目前大市场和大流通使协调时间变长、成本变高,今后应进一步推进大部制的改革。
此外,要加快电子商务的发展。因为加快流通领域电子商务的发展,既可以扩大网上消费群体,培育新型消费模式和消费领域,又有助于降低流通成本,加快商品和服务价值的最终实现。
总之,流通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行业,又是一个基础服务型行业,一切的一切,需要政府的重视,流通业成本既有体制内成本,也有交通运输上的成本,还有企业经营成本,如果各项成本都能有所下降,那就是民之万幸,所以我们对今年召开的全国流通工作会议也寄予期盼。只有流通业搞活了,我们的经济才能有无限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