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观点 >> 正文

王晓华:让经济增长服务于生态福祉

http://www.newdu.com 2018/3/6 深圳特区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只有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向关注生态福祉,人和自然的紧张关系才能消除,雾霾方会消灭无踪。
    最近,生态建设被正式纳入十三五规划建议。这是个重要的举措,预示中华文明将出现质的飞跃。
    近日,中国北部地区再次遭遇严重雾霾,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地的污染指数接连爆表,天地间充塞着高密度的颗粒,居民甚至不得不戴着口罩出行。为了描述雾霾的浓密程度,民间自发创造出许多喜剧性的段子,读来令人捧腹,但它们所揭示的问题却引人深思。事实上,雾霾只是表层症候,更重要的是隐藏于其后的力量。只有找到污染的源头,天空才能重新晴朗。那么,源头在哪里?要重新拥有蓝天、白云、清新的空气,我们必须直指病灶背后的病根: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了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喜欢将污染当作经济增长的必然代价;在人们为经济增长欢呼雀跃之时,频频显现的环境问题却常常被轻描淡写——待到国富民强之日,它似乎会被自动抹去。由于这种选择性忽略,经济转型步伐缓慢,生态危机的警钟不断敲响。雾霾频现不过是诸种后果之一。
    落实到技术层面,我们可以随机选择几个城市为样本,就会明白造就雾霾的直接原因。据1981年的统计资料,当时中国18个城市的人口总和不过4800万,沈阳、长春、哈尔滨的人口为391万、246万、169万。到了2015年,三个城市的人口则达到820万、790万、1063万,增幅分别为2.1、3.2、6.2倍。然而,它们的冬季供暖方式却一仍如旧,还是依靠燃煤锅炉所产生的热气。这意味着同样的城区面积要承受2-6倍的污染物。考虑到人均收入的增加,居民取暖要求的提高,实际情况无疑更加严峻。于是,一个问题凸显出来,变得不可回避: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皆已今非昔比,再延续以往的生活方式焉能不欠下生态债务?于是,雾霾总是如期而至,风、雨、雪则成了人人期盼的救星。倘若未雨绸缪,早些改变取暖方式,那么,结局可能大不相同。事实上,可替代煤的清洁能源并不缺乏(如太阳能和天然气),缺乏的是相应的生态视野和生态智慧。
    一个事实是:恰在雾霾肆虐之时,中国的新兴生态产业(如光伏发电)却步履维艰。对于后者,经济评论员喜欢痛陈它们的不成熟之处,挑剔其财务报表中的瑕疵,却极少提及它们所蕴含的拯救性力量。这大体上代表了一种立场。它至今仍占统治地位,形成了巨大的惰性力量,阻碍着中国经济的转型,间接或直接地造就着生态危机。从这个角度看,雾霾的源头确实在我们心中。为了克服这种被精心遮蔽的蒙昧状态,要重申生态福祉概念:作为有机体,人只能生存于特定的生态体系中;后者就是他的家;保护环境绝非仅仅有益于动物,而是事关人类自身的福祉。如果家中弥漫着污染物,幸福又从何谈起?倘若一种发展模式总是伤害我们的安身之所,延续它岂不等于与自己作对?当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之际,我们影响环境的能力已经今非昔比,这个问题也变得更加尖锐,更加不容回避。在危机积重难返之时,补苴罅漏必然于事无补。最好的选择是推动生存方式的根本转型,让经济增长服务于生态福祉,建设一种新的文明。
    经过数十年的高歌猛进之后,我们走到了一个关节点。原有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必须筹划新的文明路径。只有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向关注生态福祉,人和自然的紧张关系才能消除,雾霾方会消灭无踪。为了所有生命的根本利益,进行经济乃至文明层面的转型已经刻不容缓。正是出于这样的理由,我们对十三五规划的实现充满期待。
    (作者系深圳大学文学院教授)

Tags:王晓华:让经济增长服务于生态福祉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