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寻求新模式势在必行
一个适应当前经济形势、可支撑未来经济持续增长的新模式的形成不仅需要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转变增长方式、重塑主导产业、转换宏观调控方式,而且需要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作出相应调整,以助推新模式的形成。
时代的变迁、经济体制的变革,要求经济发展模式做出相应的调整。我国在市场经济初期形成的发展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常态下的发展要求,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势在必行,而构建新模式势必需要审视传统模式的弊端,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纠偏和调整才能逐步构建起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新模式。
顺畅的市场传导机制。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已经20多年了,市场对资源配置从基础性作用拓展到决定性作用,但总体上并未改变政府主导经济的特征。在商品领域,基本按市场机制调节供求;而在生产要素领域,还存在很大程度的政府干预,导致市场机制的传导作用不畅。例如当前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较5—6年前有相当幅度的下跌,而国内下游用户并未获得价格下跌带来的收益,这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形成了高于市场出清价格的供给。寻求新的发展模式首先要构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营造市场配置资源的宏观环境,理顺价格传导机制,让价格机制充分发挥作用,通过价格机制调节市场供求。
平等权利的市场主体。经过20多年市场化改革的探索,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形成,只是在部分行业准入方面,非公有制经济还不能平等地享有权利,各种有形、无形的壁垒构成民间资本的进入障碍,导致过剩的民间资本游走于虚拟经济领域,从事短期的套利投资。另外,对于一些新兴的业态,监管部门的限制大于鼓励,与“法无禁止皆可为”的准则相去甚远。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寻求支撑经济持续发展的运行模式离不开多元市场主体的参与,更需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制度保障,使各类市场主体能够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
消费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在市场经济体制运行初期,投资对经济增长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诸多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继续扩大投资带动经济增长显然不符合形势的要求。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增长更多的是依靠消费,而非投资。构建中国经济发展新模式,必须将投资主导型的增长方式逐步调整为消费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这一转换,要营造有利于消费的外部环境。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要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以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前几年,每年的财政收入增速两倍于居民收入增速,政府收入挤占了居民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居民消费。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政府支出要更多地投向民生领域,以化解公共物品供给不足并消除居民的后顾之忧,使之敢于消费,愿意消费,从而形成消费主导经济增长的增长方式。
创新型产业参与国际分工。市场经济建立初期,我们依托国内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承接了发达国家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以此参与国际分工,最终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成为主导产业。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以及国际市场需求减弱,劳动密集型产业普遍出现产能过剩。我国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也受到极大冲击,出口增速由2007年的25.7%陡降至2014年的4.9%,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10.3%迅速下滑到1.3%,拉动经济增长由1.5个百分点下滑至0.1个百分点,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参与国际分工的弊端全面显现。中国欲摆脱不利的国际分工格局,探寻新的增长模式必须要培育创新型产业,并将其确立为未来参与国际分工的主导产业,这也正是“十三五”规划强调要树立创新发展理念的根本所在。
供给为主的调控方式。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20多年来,我们调控经济运行主要采取了需求管理,即在经济过热时,通过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压制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在经济低迷时,以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从而达到预期的增长目标。新常态下,需求增长乏力,单纯刺激投资需求,只会造成新的产能过剩而不会实现预期的增长。如果将调控方式转换到供给为主,通过结构性减税,降低企业税负水平,激发企业的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中调整供给结构,创造新的需求。供给管理曾在美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20世纪80年代以来,里根政府连续3年的减税使税率下降总幅度达到23%,极大地推动了国内需求的增长,走出了长期困扰美国的“滞胀”。
一个适应当前经济形势,可支撑未来经济持续增长的新模式的形成不仅需要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转变增长方式、重塑主导产业、转换宏观调控方式,而且需要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作出相应调整,以助推新模式的形成。
(作者单位:《求是》杂志社)
Tags:中国经济寻求新模式势在必行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