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昌文:转型需要断臂求生
本报记者潘英丽
“转型的过程从来都是痛苦的,甚至很多情况下需要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精神和勇气。在大转型时期,首先要有战略上的正确认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昌文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指导、中国经济时报社主办的第七届中国经济前瞻论坛中提出,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转型过程,未来的中国经济要努力实现其价值链、附加值,以及技术水平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的转变。
制度转型与结构转型缺一不可
进入新常态以来,中国经济出现了“速度变化、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等新情况,赵昌文认为,转型既有制度的转型,也有结构的转型。
赵昌文提出,转型本身既是目的,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就结构转型而言,意味着生产要素更多地要从低生产率的部门转向高生产率的部门。高生产率又意味着“高质量、高效率、高附加值、高竞争力”。按此标准看,未来的中国经济应努力实现价值链从中低端向中高端、附加值从中低端向中高端、技术水平从中低端向中高端、竞争力从中低端向中高端的迈进。
赵昌文表示,对于转型与增长的关系,首先需要明确转型期经济增长目标的原则是什么?最主要的是,要有“持久战”的战略思维,也要有“阶段论”的战术安排;要有鼓舞士气、传递正能量的正向预期,也要有按经济规律办事的科学方法。
经济转型期最根本的预期是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
当经济处于转型期时,正向预期有利于经济的稳定,负向预期则会拖累经济增长。问题是,社会需要什么样的预期?是增速的预期还是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的预期?是增速的预期还是企业盈利的预期?
赵昌文表示,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但是预期引导也要基于经济现实。在经济下行主要不是周期性因素导致的背景下,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的预期才是最根本的。
企业是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是就业的载体,是财政收入的主要贡献者,引导转型背后最重要的预期是企业盈利的预期,只有当企业盈利与经济增速一致时,二者才能归一。当二者出现严重背离时,通过增速目标来引导预期很有可能无效。因此,只有全面推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和补短板的“五大任务”,才能够保持转型的顺利推进。
产业升级的核心是工业制造业的结构转型
产业升级是结构转型的基础。当前,核心问题是工业、制造业部门的困难。自2012年初至今,工业的增长开始低于整个经济的增长,这里的确有结构调整的因素,但如果与不少行业的企业亏损额和亏损面持续保持高位相联系,问题会更加清楚。
赵昌文认为,中国目前大致处于整体上刚刚进入工业化后期的阶段,产业发展已经不可能延续过去主要依靠规模扩张的模式了,产业升级意味着从价值链低端转向中高端,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在于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在于生产要素质量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因此,要全面推动劳动力要素的升级和结构优化,去创造“人力资本”红利;要全面推动资本要素的升级和结构优化,政府对创新和产业的投资不能形成对社会投资的“替代效应”,金融发展不能形成对实体经济的“攫取效应”。
赵昌文特别提出,必须坚持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破除行政垄断、行业垄断和地方垄断,强化竞争,真正能够使土地、矿产等稀缺的公共资源成为产业升级的杠杆,而不是利益输送的手段。
Tags:赵昌文:转型需要断臂求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