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康:从历史方位和主要矛盾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作者系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阐述了对于我国所处时代方位和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成为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现代化宏伟事业的战略性认识依据和设计指导方略的关键性要点。
“新时代”:与时俱进中的历史方位新判断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重大政治判断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历经近百年奋斗,使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开创性、历史性飞跃。在这个新的历史方位,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目标。
这一关于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与历史起点的新判断,也对应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确立及其基本方略的系统化设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党与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将成为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不平衡不充分”:关于我国社会矛盾的新判断、新分析
改革开放以后,十一届六中全会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表述一直沿用了36年。基于进入“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新判断。这一重大判断对于我们在新时代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具有统领和指导全局的基础作用。
一般而言,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即以解放生产力形成有效供给来不断满足社会需求。在十一届六中全会形成的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抓住了这个供需的“对立统一”关系,指引我们坚定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三步走”现代化战略。而十九大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矛盾的新判断,在延续原来需求与供给间对立统一的基础上,顺应新时代,明确地把原来的表述改为需求侧更综合、更具概括性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时把供给侧回应需求所存在的问题,表述为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充分”与否,是动态变化中更偏于总量描述的概念,而“平衡”与否,是动态变化中直指结构状态的更偏于质量描述的概念。原来的表述中关于不充分的问题已由“落后的社会生产”指明,而新的表述中是把这一不充分问题加上了更为关键的“不平衡”,这是新时代我们必须追求的“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发展中必须牢牢把握的矛盾的主要方面。由此,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与之前反复强调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是一脉相承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主线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清晰地聚焦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这一关键性问题。所以,要想总体上把握现代化战略方针的主线,就必须顺理成章地紧扣以优化结构来化解矛盾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后近四十年的高速发展,在取得一系列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矛盾累积隐患叠加的复杂局面,集中体现为种种结构失衡问题。为进一步大踏步跟上时代,突破“行百里者半九十”的现代化瓶颈期即关键的冲关期,必须在“目标定向”与“问题导向”下,着力以提高供给侧性改革及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化解“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的潜在威胁,在制度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收入分配结构、人文与生态结构等方面,有效地克服“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以往的宏观“需求管理”,更多地侧重的是总量问题,而现在必须强调的“供给管理”,更多地侧重的是结构优化问题。依“主线”而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为以改革为核心、以现代化为主轴攻坚克难的制度供给创新,以及以制度创新打开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巨大潜力空间、形成动力体系和供给体系转型升级的系统工程式创新,它将以“全要素生产率”支撑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在“追赶-赶超”的路径上,继续实现超常规发展,这样才能在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动态过程中,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更进一步对接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之,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我们着力化解社会主要矛盾而为中国梦奋斗的经济发展的主线。
Tags:贾康:从历史方位和主要矛盾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