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宽落幕为时尚早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RCIF)讨论稿,2014年4月24日
进入2014年,美、欧等发达经济体发布的一系列经济数据总体乐观,持续复苏可期。人们普遍预期,美联储实施了5年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行将落幕,从而步入紧缩周期。然而美联储主席耶伦近日表示,鉴于通胀率未能回升至美联储的目标值2%,美国的宽松政策目前仍看不到期限。耶伦的表态,加上此前欧洲因通胀率一路下滑、欧洲央行反复暗示不排除未来进一步出台宽松政策等,预示着发达国家量宽政策的真正落幕,尚有待时日。
就业和通胀是美联储的重要政策目标。在危机深重的2009年,美国失业率曾经达到10%的月度水平。2013年下降至7.4%,预计2014年会进一步降至6.4%。然而这一水平距美国大型企业集团所估计的5.5%的自然失业率还有一段距离。在失业人群中,长期失业者占绝大部分比例。更令人担忧的是,美国劳动者参与率持续低迷。2008年为66%左右,2013年降至63%。进入劳动力市场求职的适龄人数不断降低,这在相当程度上掩饰了失业率指标改善背后真实的就业状况。失业率下降缓慢,劳动者参与率下降,这有周期因素,也有结构因素。在危机期间离开工作岗位的劳动者在短期内无法重返劳动市场,这反映了企业产能的闲置,是大衰退过后的典型症状。
高企的长期失业率和低迷的劳动者参与率,应是美联储当下的心头之患。就业市场改善需要宽松的货币条件,而宽松货币政策同时要服务于美联储的通胀目标。2013年,美国各项通胀指标普遍降低,其中扣除食品、能源价格波动的核心通胀低于1.5%。低迷的通胀一方面反映产出缺口的持续存在,另一方面也为美联储继续实行宽松货币政策预留了空间。美联储延长其宽松货币政策,实则为其在通胀可控前提下改善就业,促进增长。
欧元区经济也在复苏,尽管其复苏脚步不如美国那么稳健。这要感谢2011年以来多达二十多种的危机应对措施。然而,在欧元区内部德国经济一枝独秀,欧元区整体失业率仍高达12%。近期欧元区最大的威胁是强势欧元带来的通缩压力。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的估计,2013年欧元区消费物价指数为1.3%,2014年将下降到0.9%。通缩的危害在于延迟居民消费,限制企业投资,降低整体经济活动,这不仅阻碍经济增长,也为欧元区同时进行的结构性调整和区域治理机制建设蒙上阴影。然而,对待通胀的态度,德国谨慎的立场一直是欧央行决策的风向标。前不久德国联邦银行行长魏德曼终于松口,对实行直接货币交易方案表示出前所未有的宽容。然而到目前为止,欧央行关于量宽政策的行动仅停留在表态阶段。摆在欧央行面前的难题是需要评估宽松货币政策,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通胀回归至2%的目标,避免陷入通缩,又不至恶化欧央行资产负债表。
得益于安倍经济学的三支利剑,日本开始从通缩噩梦中醒来。近期出台的消费税改革,以及对僵硬劳动力市场的松绑,显现了日本进行结构改革的决心。在货币政策方面,日本中央银行是非常规政策的最早实践者,现任行长黑田东彦更是抗通缩的强硬派。然而,为了配合财政改革和结构调整,日本中央银行考虑调整量宽工具,限制其资产负债规模,并向美联储和欧央行靠拢,着眼于市场预期管理。
发达国家延长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期限,不等于在全球范围掀开新一轮量宽序幕。毕竟全球实体经济在复苏。对于出现增长减速、金融风险加大的新兴市场来说,以弹性汇率来抵抗外部冲击,让货币政策专注于国内目标,同时对资本流动采行审慎管理,这是适宜的政策选项。缓速的经济增长也为长期结构改革留出空间,后者才是提高新兴市场对外部冲击免疫力的根本所在。
【声明:本报告非成熟稿件,仅供内部讨论。报告版权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上网和刊登。】
[本文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www.iwep.org.cn)提供]
Tags:量宽落幕为时尚早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