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天启:新时代学术期刊推进中国特色经济学发展的时代责任以《经济学动态》发展历程为例
话语权是由话语力支撑的,话语力本质上是实践的。正是基于深刻的学理思维建构和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才会形成科学阐释的分析框架,进而在智力支持的有效供给过程中转化出强大的论证解释力,从而为话语能力表达的空间拓展和价值指向的有效传播奠定坚实的基础。学术期刊的学术话语权建构与实践,同样是源于实践发展,源于对实践过程进行科学阐释的学理分析逻辑,进而有效推进优秀学术产品生产的结果。
学术期刊引领培育学术理论“大家”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完整提出了民主政治、依法治国理念。这为学术期刊引领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经济学的新观点、新思想,创造了坚实的实践前提和宽松的学术环境。“人类命运共同体”命题的提出,为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确定了新的重大研究课题。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新表述,科学回答了社会主义实践是一个发展过程,而不是一个固定模式的简单重复问题,也是当前经济学研究亟待创新的重要领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大历史实践背景下,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一系列研究课题,为中国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学术创新开辟了更为广阔的思维逻辑空间。
一个具有较好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必然有一个庞大的读者群体,必然有一支优秀的作者队伍。在学术生产过程中,这二者无疑都需要有具备懂政治规矩、能慧眼识文的编者队伍来组织和凝聚。在政治与学术是命运共同体的意义上,要科学认识政治、思想、学术之间的内在关系,政治中包含有思想,思想中也有学术,归根结底,无论是编者队伍还是行政官员,都需要以多读书、勤思考、重实践来提高自身的科学知识素养,不断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建设。
毛主席阅读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曾批评说,这本书是几个人分工写的,你写你的,我写我的,缺少集中。要写一本科学的书,最好的方法,是以一个人为主,带几个助手,这样,才能写出完整、严密、系统的科学著作。学术期刊的引领功能,也就在于发现那样的“一个人”、培养那样的“一个人”,即足以能“主笔”科学著作的学术理论“大家”。
在如何“读书”上,学术期刊也有着重要的引领功能。《经济学动态》刊发过“走近”马克思的文章,提倡从马克思的系列文章中掌握马克思思想,为年轻的一代学者的成长,开创了如何读学术经典的新风尚。这充分展现了优秀学术期刊培育和引领学术发展的重要功能。
对于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经济学发展,学术期刊则具有更加重要的基础性功能。回顾过去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选题的打造,例如,关于改革开放进程中党中央关于“社会主义也可搞市场经济”这一重大理论命题的提出,在《经济研究》(1956/6、1957/2、1959/5、1959/9)的学术史中均可以找到该命题的基本思想元素;就“社会主义初阶阶段”命题,在《经济学动态》(1979/3)、《经济研究》(1979/5)中,也可以看到初步论证的学理研究过程。
《经济学动态》创办的历史背景
《经济学动态》是1960年创刊的。1960年前后,毛泽东在杭州组织了一个小班子,联系中国经济建设的实践,边读边议斯大林写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3版)“社会主义部分”,点评这部教科书的是是非非,以及如何撰写新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著作。1959年12月14日,刘少奇特意邀请孙冶方等几位经济学家到他家中,听取他们对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意见。孙冶方对此有成套的看法,坦然陈述,刘少奇对孙冶方及其他经济学家的意见非常重视。1960年2月,工交口各部党员部长以上干部在钓鱼台学习毛泽东对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的批语,孙冶方参加学习并任学术秘书。在学习过程中,孙冶方组织经济研究所同志搜集了有关参考资料,并汇编成书出版,以供干部学习参考。这期间,孙冶方开始投入大量精力,组织研究所内主要研究力量,编写《社会主义经济论》。1960年前后,经济研究所的国际经济学术交流也非常活跃。孙冶方带队去苏联考察,苏联、波兰等国家也有学术团队来中国考察。
读政治经济学、写政治经济学,是1960年前后党内、经济学界的一件大事和热点。在这样的背景下,孙冶方认为,经济研究所不能只有《经济研究》一个刊物,还要有资料性和动态性的刊物,以适应政治经济学著作的学习与编写。孙冶方指定研究所内学术资料室具体负责编辑两个刊物,一个是《经济学动态》,另一个是作为内部刊物发行的《经济学译丛》,都由孙尚清负责领导。《经济学动态》的生日也就定在了1960年。
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经济研究所“四清”期间,《经济学动态》停刊了……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开启,经济研究所的《经济学动态》连同《经济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经济学译丛》四大经济学刊物又先后复刊了。就《经济学动态》来说,复刊至今40年有余,《经济学动态》以“动态”为优势,以“动态”为特征,以生动活泼的笔法,始终坚持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及时反映国内经济理论动态,密切关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现实经济问题,同时坚持探讨和跟踪其他国家经济学流派的最新观点,在众多经济学刊物中始终独树一帜。
1990年代初,中国社会科学院对院内刊物进行整顿,认为经济研究所一个所办四个刊物,有点多,需要压缩,经过多方权衡,考虑到研究所内乃至全国经济学研究人员的外语水平都得到了提高,可以直接阅读外文资料了,就忍痛将《经济学译丛》合并到了《经济学动态》,保持《经济学动态》的刊名,但在《经济学动态》中留出是一定版面,继续跟踪国际经济学的最新动态。《经济学动态》与《经济学译丛》合并后,我在担任《经济研究》常务副主编的同时,也兼任《经济学动态》主编。《经济学译丛》的编辑人员有独特的优势,外语功底厚实,有许多外文资料不仅直接动手自己翻译,而且能够审、校外投的翻译稿件。《经济学译丛》合并到《经济学动态》后,他们施展自己才能的平台相对就变得小了一些。在纪念《经济学动态》复刊40周年之际,我们要感谢从事《经济学译丛》编辑的老学者们,向他们致敬!
撰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准备
“能有一部中国自己的经济学”,这是中国几代经济学家的梦想!但是时至今日,我们还是没有一部中国特色的经济学话语著作。就我自己的学涯体会来说,参加过老一辈经济学家大部头著作的写作,后来参与过中国社会科学院内外几个本子的撰写,再后来也从社科基金认领过课题任务,但在撰写的过程中,总觉得把握不住属于中国自己经济学的灵魂和红线。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是我们经济学理论工作者苦苦思素的重大问题。
从1950年代中期开始,我们党在国内外特殊环境和特定的历史时期,开始形成了“左”的错误指导思想,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走了一段弯路。“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集中制遭到严重破坏、党内民主遭到践踏,给党和国家造成了灾难的沉痛教训。1970年代末,全党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教训和“文化大革命”做了深刻反思,邓小平从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入手,发动领导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带领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通过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摒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邓小平指出:“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1982年9月上旬,党的十二大首次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后,邓小平又先后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两大命题,不仅是为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政策创新提供了思想依据,而且为经济学家构建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竖起了坚实的理论支柱。前者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后者指出了在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经过近40年来的改革开放,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自上而下稳步有序推动下,实现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以对外开放促进对内改革;尊重自下而上的制度创新,实现了农村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三权”分置;城市国有企业从两权分离到混合所有制改革;以自主就业到民营经济发展和创业而带动了城镇化,大大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1世纪的中国,正阔步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党的十九大对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的当代中国做出重要判断:中国不再贫穷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变成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党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表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判断,也是一个崭新的经济理论思维。面对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在增长与发展的关系上,新的发展理念如何确立?在总量调控与结构调整的关系上,结构改革如何再深入?在共同富裕与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上,财富再分配如何进行?特别是因央行多发货币、个人购房高房贷、地方政府高债务下而长期累积的金融风险和隐患如何把控?如何进一步全方位对外开放?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需要以新的经济思维深入研究。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经济研究》常务副主编、《经济学动态》主编、研究生院经济系主任等职。现任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理事会理事兼副秘书长、评奖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等职。该文根据其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暨《经济学动态》复刊40周年大型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
Tags:冒天启新时代学术期刊推进中国特色经济学发展的时代责任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