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造了减贫奇迹,精准扶贫依旧在路上
作者:孙文凯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3月5日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回顾了过去的成绩,并对下一年任务进行了布置。报告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扶贫减贫。过去五年,国家全面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健全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进展,贫困人口减少6800多万,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到3.1%。
国家通过补贴教育、健全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医保覆盖面和大病医疗报销比例、提供培训和增加就业机会、提高低保优抚标准等措施,不只对短期提高收入直接减贫起到作用,而且针对性提高长期内生脱贫能力。
在下一年,国家计划加大精准脱贫力度。一年内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同时继续深入推进产业、教育、健康、生态扶贫,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强化对深度贫困地区支持,中央财政新增扶贫投入及有关转移支付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对老年人、残疾人、重病患者等特定贫困人口,因户因人落实保障措施;新产生的贫困人口和返贫人口要及时纳入帮扶;加强扶贫资金整合和绩效管理;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改进考核监督方式。
贫困是世界性难题,但中国无疑在改革开放后做到了减贫奇迹。90%以上贫困人口已经实现脱贫甚至致富,并且还在持续大规模减少。这主要有几点原因:
第一,强劲经济增长是减贫成功的最主要原因。经济增长首先直接拉动了人们收入上升,提供就业机会,使得大批人口从贫困状态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其次,经济增长带动了财政收入上升,从而政府有了再分配解决低收入群体生活困难的资源。
第二,克服多维贫困采用了多维方法。虽然目前收入指标仍然是贫困的最主要评价标准,但我国政府对贫困的应对从来不只从收入这一单维度入手。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通过提高教育机会、改善医疗条件、促进性别平等、提高妇幼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投资,提高人们创造财富的能力;通过大规模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农村交通便利度,减少了外出就业的障碍,使得大批农民进城从而提高了收入;通过资源困乏地区人口搬迁、安全饮用水建设等大规模投入帮助农村居民改善人居环境;最后才是通过五保、低保、农保等兜底政策,保障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可以说,这些措施非常全面,有效克服了多维贫困。
第三,经济社会改革提供了机会,打破了制度垄断,促进了社会流动性,使得低收入群体有机会脱贫。随着户籍改革、国企改革等措施,农村居民、私营部门居民得以获得更好的收入,而这些部门在传统上受到歧视,尤其是农村居民是贫困的最主要群体。
正是由于这些最主要的原因,我国贫困人口大幅下降,据估计当前农村贫困人口只有3000万左右。如果能保持每年1000万的减贫规模,那么我国的贫困问题将很快不是问题,全民进入小康社会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目标将得以实现。而按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计划,以往成功的经验将毫无疑问持续推进。
虽然过去治理贫困取得了较大成功,甚至可以说为世界减贫做出了重大贡献。但进一步减贫任务仍然艰巨。
首先,减贫也存在边际效果递减的规律,最后的贫困人口往往是由于较难克服的原因致贫,从而也较难脱贫,比如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资源匮乏但迁移困难;
第二,目前因病致贫占据最大的致贫比重,很多疾病使得人们难以获得重新致富能力,特别是精神类疾病患者在我国是一个很大的群体,给家庭带来了沉重负担,而目前虽然大病医疗可以解决治疗费用高的问题,但进一步的发展问题仍然难以解决。这两个大问题需要考虑新的减贫办法解决。
对于下一步继续减贫的注意事项,主要有几点:
第一,虽然过去我国政府已经采取多重手段缓解多维贫困,但多维贫困的思路并未形成官方统一认识并全国广泛贯彻,这往往使得减贫不彻底,内生减贫能力难以形成。因此,下一步要形成多维扶贫明确思路,即对健康、教育、生活水平等各维度同时纳入考虑,而不是只考虑收入为最重要指标;
第二,进一步促进机会均等,提高社会流动性,当前社会流动性已经出现一定固化倾向,低收入人口应有更多机会继续提高收入地位;
第三,最重要的是继续保持经济平稳发展,提高大多数人收入是减少贫困的最重要方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继续制定6.5%的经济增长目标有一定合理性;
第四,对于特殊疾病应采取国家集中照料,加大补贴的原则,目前在广大农村地区,特殊疾病患者仍然给众多家庭带来沉重负担,依靠家庭照料将难以释放家庭负担并脱贫。(责任编辑 毅鸥)
Tags:中国创造了减贫奇迹,精准扶贫依旧在路上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