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坚 等:稳步迈向创新型国家行列
胡志坚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
玄兆辉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编者按】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五年来,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1%,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位。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2.2%提高到57.5%。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量子通信、大飞机等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铁网络、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引领世界潮流。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完成的《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6-2017》也显示,近年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随着创新资源的持续投入和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创新效率将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创新发展成效显著——
当前,科技创新成为世界各国调整经济结构,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战略。在世界经济增长依然低位徘徊的情况下,全球研发投入和科技创新成果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发达国家的研发活动基本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增长水平。而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技术快速追赶,创新全球化趋势日益凸显。
近年来,中国创新资源投入持续增加,创新能力发展水平大幅超越了其经济发展阶段,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突出表现在知识产出效率和质量快速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稳步增强等方面。在全球竞争背景下,到2017年,中国国家创新指数国际排名上升至第17位,指数得分继续增长,与先进国家的差距正在缩小。
主要数据指标显示科技创新能力逐步增强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颁布实施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中国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资源投入不断增加。R&D经费总额已居世界第二位;R&D人员总量长期居世界第一位。知识创造能力稳步提升。国际科技论文数量居世界第二位;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保持世界第一位;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已超越日本,居世界第一位。科技对经济发展贡献日益显著。知识密集型产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丰富的创新资源是创新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研发经费和研发人员作为创新资源的核心要素,其储备情况直接关系到一国创新活动的活跃程度。近年来,中国在R&D经费和R&D人员方面保持较高投入水平,取得显著成效。R&D经费世界排名前三位的国家依次是美国、中国和日本。
中国R&D经费增速领跑全球。21世纪以来,各国R&D经费总体呈现增长态势。按不变价计算,2000—2015年中国R&D经费年均增速为15.9%,居世界首位,大幅领先其他国家,近两年来也依然高速增长。R&D人员总量长期居世界首位。中国R&D人员总量将近400万人,2007年以来连续居世界首位。
知识产出能力显著增强。知识产出能力是创新活动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集中反映了一国原始创新能力、创新活跃程度和技术创新水平。国际科技论文和发明专利申请及授权情况是反映知识产出能力的重要指标。中国国际科技论文和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稳步提高,知识产出能力显著增强。全球SCI论文数量排名前三位的国家依次是美国、中国和英国。2000年以来,世界各国SCI论文数量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中国、韩国、巴西、印度等新兴国家SCI论文增速要明显快于发达国家。《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颁布以来,中国SCI论文不仅保持了数量的增长,质量方面也有较大提高。
国内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稳居世界前列。全球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主要集中在中国、日本、美国和韩国,这四个国家累计占全球总量的比重约为90%。2000-2015年全球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的增量中,中国的贡献分别达到90.0%和61.8%。
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显著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和稳步增长,取得巨大成就,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经济的稳定发展保证了研发资源的持续投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也日益增强,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科技进步贡献率稳步提升。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创新已经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创新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突出强调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科技进步贡献率是反映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指标,能够有效衡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效果和经济发展质量。
R&D经费投入强度不断增加。R&D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与GDP比例)是反映科技投入水平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标志。持续稳定的研发投入是创新活动开展的基本保障,主要发达国家均把提高R&D经费投入强度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举措。中国R&D经费投入强度的快速跃升,标志着中国的投资结构正发生着深刻变化,科技创新已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助推器。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知识、科技、教育等要素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知识密集型产业以高技术设备和高知识素质人才聚集为特征,反映了产业结构的内在转型与升级。近年来,中国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持续稳步发展,为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创新能力提升的潜力仍然较大
总体看来,中国创新能力提升潜力巨大,只要继续保持全社会创新资源相对较快增长,中国将逐步实现从低成本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科技创新由跟跑为主转向更多领域并跑、领跑,最终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中国创新能力的提升空间来源于创新效率的提升。目前,中国创新的优势在于创新规模巨大,未来发展的潜力主要在创新效率和质量的提升。由于中国人口规模和发展阶段的影响,涉及人均资源投入或产出的相对指标,如科技论文等知识产出的效率、劳动生产率所反映的人员产出效率及单位能耗的经济产出所反映的能源产出效率,还有待提高。随着教育和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人口大国的劳动力优势会向创新大国的高素质科技人才优势转变,信息化红利和科技人力资源红利所带来的创新效率的提升将助推中国创新能力的进一步跃升。
中国创新能力的提升空间来源于资源的持续投入。质变来源于量变的积累。中国已经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近年来,中国R&D经费投入保持较快速度增长,2013年R&D经费投入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R&D经费投入国,与美国的差距迅速缩小,从2005年不到美国R&D经费投入总量的10%增加到2015年的约57%。
中国创新能力的提升空间来源于创新规模优势。从全球创新发展的历史看,国家创新规模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创新发展的动力大小和趋势稳定程度,这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仍然非常重要。中国GDP在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15年中国GDP占全球的比重已达到15.5%。规模庞大的经济总量既为创新活动提供了巨大需求和财力支持,也为创新成果的商业应用提供了庞大的市场空间。
中国创新能力的提升空间来源于全面深化改革释放的创新活力。近年来,中国政府系统推进体制改革,重大举措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央强力推动简政放权,发布实施新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制定《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通过加大绩效工资分配激励力度、落实科技成果转化奖励等措施,激励科研人员开展成果转移转化的热情。财政科技计划改革、科技项目经费管理、自主创新示范区试点政策的推广、科研基础设施向社会开放等方面都出台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有力促进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政府各部门加大对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创新支持政策,全社会掀起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这些都有利于中国创新活力的释放。
我国必须注重科技创新,顺应和引领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和产业革命趋势,推动现代化经济发展动力变革,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依靠科技创新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积极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更要运用新技术和“互联网+”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发展,以网络化、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制造为抓手,加快形成一批实体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积极构建现代化的经济体系。以人工智能为例,随着大数据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围内引发新一轮产业变革。新一代人工智能将改造经济活动各环节,创造智能化新需求,催生全新的产品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实现社会生产力的整体跃升。
总之,中国创新活动仍然处于较快发展阶段,中国需要保持R&D经费投入持续增长,发挥国内市场的优势和潜力,更加注重创新成果的扩散和应用,深入贯彻落实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举措,不断提升全社会创新绩效和生产效率,以进一步深入推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Tags:胡志坚 等,稳步迈向创新型国家行列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