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民间投资 增速下滑 宏观经济环境
民间投资增速下滑,正成为中国经济的“心头痛”。
数据显示,2016年民间投资365219亿元,比上年增长3.2%。这一增速和2015年民间同比增长10.1%相比,跌幅明显。
在2016年,政府出台很多了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现在民间投资增速下滑的态势已经企稳。但整体上看,民间投资仍然萎靡,投资实体经济的热情不高,反而很多资金热衷于投机。
对此,《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到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时,特别提出要落实和完善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同时,要对民间投资等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和第三方评估。
那么,具体将有什么的可能的政策和措施?为此,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副主任刘树成。
刘树成认为,这种局面并非在短期宏观调控层面所能解决的,而必须依靠国家总体宏观经济管理和中长期经济发展。
民间投资三个“首次”
《21世纪》:《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到2016年的工作时,重点提出了“出台鼓励民间投资等政策,投资出现企稳态势”。您认为,2016年初以来民间投资呈现出哪些新特点?
刘树成:国家统计局自2012年起正式发布我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据。进入2016年,民间投资出现三个“首次”,一是首次出现民间投资增速断崖式的下滑,二是首次出现民间投资增速低于全国总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三是首次出现民间投资占全国总体投资的比重大幅度下降。
2016年全年,民间投资增速为3.2%,与其2015年(10.1%)相比,下滑了6.9个百分点;与2016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速(8.1%)相比,低了4.9个百分点。2016年,民间投资占全国总体投资的比重为61.2%,比2015年(64.2%)下降了3个百分点。
《21世纪》:您认为民间投资增速严重下滑的原因何在?
刘树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从2016年6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的相关报道看,列出四大突出问题:一是部分法规政策不配套、不协调、落实不到位;二是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资源配置和政府服务等方面难以享受与国企同等待遇;三是融资难融资贵、缴费负担重;四是一些干部不作为、不会为、乱作为,少数地方政府失信等。
我认为,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影响民间投资增速严重下滑的原因,但还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实际上,近年来政府已采取许多政策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归根到底,民间投资是市场化比较强的一种经济活动,它有两大特点:一是民营企业自主决策、自负盈亏,二是以获取盈利为目的。如果没有盈利预期和前景,民营企业是不会贸然投资的。2016年以来,民间投资增速严重下滑,最关键的原因就是随着近年来经济增速的回落,到2015年企业整体盈利状况出现大幅下降或负增长局面,使2016年投资的盈利预期不振、盈利前景迷茫。在这种情况下,民间投资只好选择观望以避险,这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行为。要扭转民间投资增速的严重下滑,就需要营造出有利于形成企业盈利预期的良好环境条件。
营造利于形成盈利预期宏观环境
《21世纪》:《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落实和完善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您对扭转民间投资增速下滑有何对策和建议?
刘树成:在市场化情况下,为民间投资营造良好的环境条件需要多方面努力,归纳起来可包括四方面。
首先,是政策与制度环境条件。政府简政放权,放松对企业的微观管制,实行市场公平准入原则,实施税收优惠,降低企业成本负担等。
其次,是资金环境条件。拓宽市场融资渠道,改进金融服务,降低融资成本,着力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为民间投资提供适度宽松的信贷条件。
第三是法律环境条件。加强法制建设,强化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保证市场正常运行,保护知识产权等。
此外是宏观经济运行环境条件。营造有利于形成企业盈利预期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
在以上四个条件中,前三个是促进民间投资增长、扭转民间投资增速严重下滑的必要条件,但还不是充分条件。第四个条件则是扭转民间投资增速严重下滑的充分必要条件。
因为一般说来,要使市场形成盈利预期,就需要有良好的、向上运行的宏观经济环境。宏观经济运行的波动,在上升期和回落期具有不同的环境条件。上升期是市场活跃期,在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各地区、各行业之间,以及在社会再生产的投资、产出、销售、收入、消费等各环节之间,具有向上的相互作用,社会需求旺盛,经济增速回升,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改善,企业利润增速恢复和提高,从而有利于形成盈利预期。
只有在这种宏观经济运行环境下,民间投资才会活跃起来。而回落期是调整期、消化期、淘汰期,这时在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各地区、各行业之间,以及在社会再生产的各环节之间,则具有向下的相互抑制作用,社会需求低迷,经济增速疲弱,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多,企业利润增速普遍下降,从而市场上弥漫着悲观的盈利预期。在这种环境下,民营企业一是没有意愿去投资,二是没有好项目去投资,三是没有钱去投资。
《21世纪》:那么,怎样营造良好的、向上运行的宏观经济环境?
刘树成:我国GDP季度同比增长率,自2010年第一季度的12.2%,跌至2016年第四季度的6.8%,在这种情况下,要营造出良好的、向上运行的宏观经济环境并非易事。
这已经不是靠短期的宏观调控政策、靠临时的反周期对策、靠简单的放松银根等措施就能解决问题的。也就是说,必须从国家总体宏观经济管理和中长期经济发展的更高层面来解决,寻找对于经济增长具有中长期持久推动的力量。
2016年3月全国人大十二届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三五”规划纲要》,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情况下,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抓好“十三五”规划的全面落实,将会形成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中长期持久推动的力量。
在全面落实“十三五”规划中,特别是抓好165项重大工程项目的落实,抓好我国经济发展在空间格局上的三大国家战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的落实,抓好《中国制造2025》的落实,对于形成我国经济增长的中长期持久推动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营造有利于形成企业盈利预期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并不是要重回过去两位数的高增长状态,而是要遵循经济波动客观规律,使经济增速在合理区间内有升有落,正常波动,健康推进,特别是借回升之势,营造出良好的、向上运行的宏观经济环境。这不仅有利于扭转民间投资增速严重下滑的局面,而且有利于更好地实现稳增长与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