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为什么长寿?——周勤
东南大学的教务处搞了一个面对全校本科生的人文讲座,主要给本科生一些人生经验的指点,我们经管学院的学生负责此事找到我,思前想后就将自己一直考虑的问题给了她,原先的题目是“经济学与人生-经济学家为什么长寿?”,教务处的老师认为题目不够学术化,可能受到我给的提要启示,要求改成上述题目,开始有些不爽,仔细看看还是有点道理。
讲座内容介绍是这样的,“经济学家是一个高寿的群体,不是他们具有超人的体质,也不是有过人的智慧,是他们参悟了财富人生的诸多烦恼。了解经济学家们的曲折人生中诸多趣闻轶事,也许对你的人生有不少启示!
那么经济学告诉我们哪些人生法则?遵循什么经济学的法则会使你的人生更加有趣?这些法则又怎样影响经济学家的人生路径?特别是在这个物欲横流时代,人的烦恼大都是为物所扰,经济学家们的漫漫人生是他们对生命的礼赞。”
恰好刚刚看了最新一期《经济学家茶座》姚洋老师拜访经济学家中的“寿星”英国人罗纳德·科斯(Ronald H. Coase,1910-)教授随笔,颇有同感,于是将讲座的主要内容记录下来,供大家批判。感谢与社科院工经所李海舰教授和我们学院徐康宁院长和邱斌教授有益交流,但文责自负。
一、经济学家是一个长寿的人群
上面提到姚洋老师文章不断提及科斯教授的年龄,的确科斯保持两个记录,一是获得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以下简称诺奖)中在世的最年长者;二是目前为止诺奖获得者中最高寿记录保持者。非常有趣的事情是,目前已有三位超过百岁的诺奖获得者都在世,除了科斯外,还有法国人莫里斯·阿莱斯(Maurice Allais,1911- )和挪威人特里夫·哈维默(Trygve Haavelmo,1911- )。如果将数据扩到整个诺奖获得者人群就发现一些惊人的数据。
大家知道,诺奖是1969年新设立的,全称是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到2011年为止诺奖获得者共计69人,性别比例是68:1,除了2009年获奖的奥斯特罗姆(Elinor Ostrom,1933-)外,一水的爷们。而我更关心的是年龄分布,按照出生年月排列:1902年(包括当年)前出生共有6人,都已经去世。也就是说,目前为止经济学家寿命没有超过110岁;1902-1911年出生的有9位,上面说过3位健在者,过百岁的概率是1/3;1912-1921年出生15位,现有7人在世,活过90岁以上接近一半;1922-1932年出生共9人,仅1990年诺奖获得者金融学大师米勒(Merton Miller,1923-2000)去世了,超过80岁的概率不低于80%。同时,米勒也是已经去世的22位诺奖获得者中4位低于80岁之一,其中去世时年龄最小是康托罗维奇(1912-1986)是唯一低于75岁前去世的诺奖获得者。1932年以后出生都健在。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已经去世的诺奖获得者的平均寿命是84.77岁,经济学家寿命中最差的情况是有不到20%的概率会在80岁前“挂掉”,同时,现有数据表明,你不会在74岁之前离世,当然,学生们可能质疑的问题是,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人才成熟较晚,而诺奖是不授予已经去世的学者。的确,诺奖获得者的平均获奖年龄是66.85岁,考虑已经去世诺奖获得者的平均寿命,获奖后平均再活17.92年,严格说获奖年龄与寿命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其中获奖年龄最大的是2007年获奖者赫维奇(1917-),生于1917年,也就说他获奖时已年过九旬;而目前最年轻的获奖者阿罗(1921-),1972年获奖是刚过50岁。去年我在纽约访学时,从网上看到他到哥伦比亚大学参加另一位诺奖获得者斯蒂格里兹(2001年获奖,1943-)主持的学术研讨会录像,依然精神烁然才思敏捷,可惜当时住在新泽西的一个偏僻小镇,未能亲眼目睹大师风采。今年是阿罗获奖50年纪念,估计他会保持从获奖到去世最长时间记录,因为他最有可能打破科斯目前保持最长寿记录,如果真是如此,只能说他是一个“神人”。与阿罗相反,维克瑞(1914-1996)应该是最不幸,1996年他得到获奖消息后三天去世,是唯一没有参加获奖典礼的获奖者,幸运的是他也超过80岁,更幸运的是他还获奖了。
会不会与他种族和生活的国家有关?目前获奖的人从最后国籍上看,自然是美国籍最多,达到54人,占78.26%以上。但是,考虑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追索其原籍,可以看出几乎包含了欧洲各国民族,俄罗斯人,例如里昂惕夫(1973年获奖,1906-1999),还有最短寿康德拉耶夫等、德国、法国,当然英国最多有5人,北欧挪威居然也有4人,令人吃惊。森(1999年获奖,1933-)和刘易斯(1979年获奖,1915-1991)一个是亚裔印度人和非裔美籍黑人,严格意义上没有黄种人,可能与学科发展的在亚洲发展历史较短有关。
但是,在中国的著名经济学家中长寿之人也是不在少数。最熟悉的当数华中科技大学的张培刚先生(1913-2011)去年底刚刚仙逝,按照中国人算法就是百岁老人,他是1945年哈佛经济学博士,作为“发展经济学”的先驱之一,荣辱不惊地走过风云变幻半个多世纪。而在今天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一楼,陈岱孙(1900-1997)先生的塑像看着自己徒子徒孙们在这里进进出出,陈先生1926年从哈佛博士毕业,曾经与经济学大师张伯伦一同学习和共事。现在一些被人称为“经济学泰斗”之人,不过是陈先生当年“不合格”的学生。无论是在当年的国民政府还是后来的人民共和国,陈先生都有出相入将(曾被孔祥熙邀请做民国的财政部次长,新中国建立后也被邀出任高官)机会,但他一生坚持教书为本,淡泊名利。在这些经济学大师中最为曲折又最著名要数马寅初先生(1882-1982),他是实打实的百岁老人。马先生1916年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回国,不管身居名校校长高位,还是身陷囹圄;不管是面对国民党特务枪口,还是平反后铺天盖地的赞誉。老人将爱他的和恨他的、喜欢的和讨厌他、赞成的和反对的人,都在他旺盛的生命力面前屈服。
可见,经济学家是一个长寿的群体,不管种族,与身体基本特征,例如身高体重胖瘦没有明显的关系,甚至与人的生活习惯都关系不大。例如,是否喝酒抽烟等不良嗜好也不是严格相关;婚姻状况也是影响不大,有夫妻恩爱一生的弗里德曼(1912-2006)夫妇;也有绯闻不断的欧元之父蒙代尔(1923-),记得当年这位仁兄获奖消息是从《参考消息》转美国媒体的消息,最有趣是一张家庭照片,太太很年轻漂亮,孩子还在地上爬。据张五常回忆,在芝加哥大学哪会,这位老兄几乎周周歌舞升平,搞聚会,办PARTY,搞得不亦乐乎。就是现在已经年届九旬,还在世界各地游说,宣讲他的货币一体化理论,虽屡受诟病,却乐此不疲。那么经济学家为什么长寿?
二、经济学家的境界和经济学的原则
许多人认为在其他学科都有其最杰出学者高寿的案例,也就是说当学者的学说境界达到相当高度时,都会有共性的东西一样。也许这就是西方为什么把所有博士都称之为哲学博士(PhD)有相似的原因,博士学位获得者应该是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基本过关的一帮人。同样,经济学家高寿是也与他们孜孜不倦追求真理,不断迸发无限的生命力相关。例如,前面提到的印度人森(1932-)在青少年时就险遭癌症而罹难,但是,在后来追求经济学理想的过程中不断延伸自己生命轨迹,今年已年过八旬。同样我们熟悉的物理学家霍金(1942-),如果不是通过大脑不断的思考来维持生命的延续,我想他的生命之火早已熄灭。
经济学家长寿除了其他学科共性外,也有本学科的原因。长寿与经济学家的境界关系密切,什么是经济学家的境界?“至善”,追求一个最优境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至善”,至善的关键是至,就是追求。而最优境界就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描述“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而司马公在《货殖列传》转述称为最优的经济境界。瓦尔拉斯在150年前建立“一般均衡理论”是至善境界是现代经济学解释。作为经济学家自然知道至善境界是每个人追求而又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但是,每个人不应该放弃这种追求。那么,作为经济人的经济学家应该最理解“还有什么比活得长久更优的境界?”。
当然,经济学家不是为参加长寿比赛而活得长久,他们有自己遵守的原则。我个人认为经济学家主要坚守三个原则,一是成本收益原则,它告诉你取舍,即做还是不做。经济学其本质就是研究财富的来源及其原因。中国人常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对名利的过度追求是许多人遭遇不幸主要原因。但是,更重要是许多人不理解别人、甚至自己财富来源的原因,因此“忧郁成疾”而“英年早逝”。二是边际最优原则,它告诉你做多少合适,即一切都是均衡。就是我们常说量力而行,适可而止;三是风险收益原则,这是严格的中性原则,财从险中求,它告诉何时应该退出。这些经济学最基本的规律对于上述的经济学大师应该是烂熟于心,所以,他们长寿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那么,有没有例外?当然有。如果排一排二十世纪的最杰出的经济学家,凯恩斯(1883-1946)不说是第一,至少是名列三甲的。但是,与他的成就和声誉与63岁的生命似乎不太相称。但是,我们仔细分析凯恩斯生命中学术成就、社会活动与国际事务、家庭生活和个人财富四个部分,你就不难理解这是为什么?
其一,作为马歇尔的入室弟子,其它学说成就不用多说,就凭53岁(1936)发表“通论”,就应该是第一届诺奖的获得者;其二,作为一次大战和二次大战后,其在外交事务出色的表现,从对巴黎和会的后果穿越时空的精辟分析,到建立布雷登森林体系和IMF,出任首任世界银行(WB)行长,其在国际事务的才能后世无与伦比;其三,凯恩斯在40岁之时迎娶当时欧洲最美50人之一的Lydia Lopokova,著名白俄芭蕾舞蹈家,其艳福之深遭到全欧洲男子的嫉妒;其四,凯恩斯是在多次金融危机中,采用投机式投资未失手的极少数成功投资家之一。按照维基解密的资料,他在1915年资产超过200万英镑,可以说是绝对的“高帅富”(身高198cm)。但是,凯恩斯违背上述经济学原则,索取过度,自然也就要“以命相抵”了。也许有人认为是凯恩斯家族遗传有问题。凯恩斯的父亲老凯恩斯,也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家,还参加了儿子的葬礼。也许,其父对于经济学原则的理解和运用上远高于其子。当然,如果凯恩斯活到1969年获得诺奖,其年龄也只有86岁,还不是目前获奖中最年长。
三、经济学家的“转世”和思想永存
一般认为,学者总是希望自己的学说能够流芳百世,更希望被一代代传承下去,经济学又是非常具有传承性的学科,今天的莘莘学子无不认为是在继承亚当斯密的传统。但是,经济学发展到19世纪,卡尔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剖析和准确的预测,使其成为19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这一点是学术界公认的。到了20世纪20年代末大危机到来之时,一切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描述的一样。但是,当资本主义的大厦行将倾覆之时,凯恩斯理论挽救它,后来发生的一切不用我多说。
十分巧合是,马克思(1818-05-05-1883-03-14),这个指出资本主义必定灭亡的人逝世后不到三个月,凯恩斯(1883-06-05-1946-04-21),这个被公认为挽救资本主义制度的人诞生。更为巧合的是,另外一个人也在这一年诞生,就是提出创新理论而使资本主义制度得以新生的熊彼特(1883-02-08-1950-01-08)。他是在马克思去世前一个多月诞生,他的学说受到马克思主义学术的巨大影响,在其最重要的著作《经济思想史》中反复讨论、试图修正马克思学说,他也没有活过七十岁。其经历与凯恩斯相似,但是没有凯恩斯“辉煌”,也就活的长些。本人不相信“转世”,但是,看到上述数字,考量这三人在学术上传承性,使我不得不相信经济学家是会“转世”。如果真实存在,可以想象19世纪最杰出学者马克思将20世纪最杰出的两个经济学家化为自己的“转世灵童”,其思想功力可想而知。
当然,不管你活的多久,生命总是有限的;那么,比长寿更长是什么?当然是不朽,什么可以不朽?思想!所以,生命有限,思想不朽!
(选自《经济学家茶座》56辑)
Tags:经济学家为什幺长寿?,周勤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