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观点 >> 正文

语言经济学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http://www.newdu.com 2018/3/17 《经济学动态》杂志社 佚名 参加讨论
来 源:《经济学动态》2012年第3期
    关键字:语言经济学 语言经济 中国
    内容提要:本文回顾了国内外语言经济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重点分析了语言经济学在中国的已有发展和发展前景。对中国而言,研究语言经济学和语言经济,有着学科自身发展和国家语言战略发展的双重需要。在强化语言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同时,应该运用经济学的工具和方法,加强对我国的汉语国际推广、少数民族语言、双语教学及其绩效评估、国家语言经济战略、语言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度及其测度等方面的应用研究,促进语言经济的发展,壮大语言产业,让语言产业成为国家经济的新的增长点。
    关键词: 语言经济学 语言经济 国家语言经济战略
    语言经济学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门跨经济学、语言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它主要采用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及工具,把语言和言语行为当作普遍存在的社会和经济现象来加以研究(张卫国,2011a),具体说来,它研究语言形成和演变及其对人们行为的影响,以及语言、语言行为和语言政策如何与人力资本、就业、工资和收入分配等相关(黄少安、苏剑,2011)。主要包括:(1)语言与经济的关系(语言本身作为一个产业以及语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及其测度、语言作为人力资本以及人们学习和使用语言的行为及其成本收益核算、国家的语言经济战略等)。(2)经济学角度的语言本身的演变规律,包括作为信息载体及传播工具的语言和作为文化符号的语言的不同的演变规律以及相关的政策制定等。(3)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战略,例如:中国的汉语言文化国际推广战略(孔子学院建立等)、推广普通话战略和少数民族语言政策等。
    语言经济学越来越重要,不仅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具有重要的学科建设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语言产业和语言经济已日渐成为国民经济中新的增长点。语言经济战略和语言战略,是我国经济战略和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正在大力推行的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因此,系统研究语言经济学对于国家语言经济和语言产业发展、语言政策战略制定及实践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回顾国内外语言经济学研究发展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语言经济学在中国发展和运用问题。
    一、语言经济学发展历史及现状
    关于语言经济学的由来,学者们普遍认为源于Jacob Marschak,他(1965)在致力于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时揭示了语言的经济学性质,认为语言作为人类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具有与其他资源一样的经济特性,即价值、效用、成本和收益。但是他的研究并没有继续深入下去,使得后续的语言经济学研究不得不另辟蹊径。
    语言经济学产生的另一个背景是加拿大的双语问题。20世纪50年代后期,民族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高涨,语言是一个民族的首要象征,因此那些处于多语环境下的民族独立国家如何制定官方语言,便成为它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在因英法战争而长期饱受语言问题困扰的加拿大尤为突出。在政治解决办法失灵的情况下,一些国家尝试转向经济学寻求帮助,对语言现象进行经济学分析的需求便应运而生。1964年Albert Breton的论文“Economics of Nationalism”从民族主义的角度开启了加拿大经济学对双语和多语现象的研究。由于切入点是民族主义的视角,此时的研究更像是语言社会学或是社会语言学的工作,主要研究内容有语言与民族主义、语言不平等与社会经济地位等。
    非常巧合的是,人力资本理论和教育经济学在20世纪60年代逐步兴起。研究人员发现,在教育投资中,语言学习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因而语言学习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必然要有其成本和收益。这为Marschak的语言经济学思想(语言具有价值、效用、成本和收益)提供了理论支持。受人力资本理论和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起,以加拿大为代表的北美移民国家开始将语言经济学研究重心移至从经济学角度对双语教育、语言政策、语言规划,特别是语言与收入关系等方面的探讨。研究人员开始注意到语言技能在劳动收入差距问题上的解释作用,加拿大和美国学者研究移民因掌握不同语言而导致收入差距的实证文献不断涌现(如:Carliner,1981; Grenier,1987;Chiswick & Miller,1995等)。在北美研究的影响下,20世纪90年代初以瑞士、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也开始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语言政策、双语人员的经济收入等方面展开了研究(如:Grin,1996;Dustmann,1994等)。
    进入到21世纪,语言经济学研究在研究主题上呈现多样化,方法和范式上也有新的尝试,研究领域深入到语言与国际贸易、语言政策的成本收益分析以及语言的传播扩散及消亡的经济学机理等多方面内容,特别是Ariel Rubinstein等学者对语言结构、语义以及语用策略等问题所进行的一系列博弈论研究(Rubinstein, 2000; Glazer & Rubinstein, 2004, 2006 ),为语言经济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视角、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语言经济学还关注经济学修辞学。经济学修辞学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后现代主义方法论出现而出现,以D. N. McCloskey为代表人物,主要分析经济学理论的话语使用。Grin(1996,2003)曾认为,经济学修辞学不同于语言经济学,前者在于分析经济学语言的运用,因而不属于语言经济学范畴。客观地说,二者的确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但是,我们认为经济学修辞学仍然是、或者可以是语言经济学的内容,因为语言经济学研究的主题之一就是经济理论与语言问题的相关性(Rubinstein, 2000)。经济学修辞学从修辞的角度来研究经济理论,实质上是对经济学的语言进行经济学分析。经济学本身的语言使用也同样要遵循经济学的原则。McCloskey更是套用莱昂内尔·罗宾斯经典的经济学定义认为,“修辞是一种语言的经济学,它研究如何在人们无法满足的倾听欲望下分配稀缺手段”(McCloskey, 1985: p.18)。尤其是Rubinstein(2000)对博弈论的修辞也进行了讨论,这可以说是对McCloskey研究的一种补充和支持。
    总体而言,语言经济学及其相关研究目前大体有五个取向:一是人力资本理论框架下的语言与经济关系研究,如语言与收入、语言动态发展、语言政策的经济学分析等传统语言经济学研究;二是用经济学方法来分析语言的结构、现象及相关语言问题,如Rubinstein等人所进行的语言结构、语义及语用的博弈分析等;三是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不同语言本身的产生、演化;四是经济学语言的修辞,即以McCloskey为代表的对经济学语言的研究;五是具体研究语言产业、语言经济战略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二、语言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语言经济学于20世纪末正式传入中国。尽管在此之前,国内学者也有一些关于语言与经济关系的论著,但是显得零散、不成体系,也没有和国外语言经济学研究接轨。直至1999年,许其潮(1999)首次将“语言经济学”这一概念引入中国,初步介绍了国外语言经济学观点和研究内容。
    2001年黄少安教授开始在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组织团队专门研究语言经济学。2003年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在全国率先尝试招收和培养语言经济学方向的博士生, 并且于2004年成立了我国第一个专门的语言经济学研究所(现扩建为山东大学语言经济研究中心),2006年山东大学正式自主设置了国内第一个语言经济学博士招生专业。2006年,我国第一个语言经济学方向的博士生——宁继鸣于山东大学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其博士学位论文为《汉语国际推广:关于孔子学院的经济学分析与建议》,是国内第一篇语言经济学应用的实证性研究成果,对中国当前汉语国际推广及海外孔子学院的建立和发展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的张卫国于2008年完成的博士论文《语言的经济学分析:一个初步框架》是国内第一篇对语言经济学理论体系进行详尽和系统研究的博士论文,将语言的经济维度划分为人力资本、公共产品和制度三个方面来进行考察。至今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黄少安教授已经培养了5位语言经济学的博士。
    汪丁丁(2001)也较早地介绍了国外的部分成果,并对语言习得问题进行了经济分析。此后几年间,陆续有零星文献发表,但基本上都是从新兴学科的角度介绍了国外语言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并具体围绕语言与收入、语言政策的经济学分析、语言的动态发展等领域对国外语言经济学的相关研究进行了介绍和评述,如林勇、宋金芳(2004)。2004年鲁宾斯坦(Ariel Rubinstein,2000)的《经济学与语言》一书在这一年翻译成中文版出版,韦森教授随书发表了书评,对鲁宾斯坦关于经济学与语言相关性的研究及其相关问题作了较为详细的评介。《经济学与语言》及其书评使国内学界对语言与经济学的关系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中国学者开始了关于语言经济学学科建设的理论探讨,如周端明(2005)等。
    此后,语言经济学研究在中国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中国语言经济学研究的重心也开始从基础理论评介向独立的研究思考转换,出现了一批较高质量的研究文献。例如,张卫国(2008)从人力资本、公共产品和制度的角度对语言经济学基础理论及分析框架进行了总结和提炼;黄少安、苏剑(2011)从基本理论层次进一步提出并论证了语言经济学的几个基本命题;等等。此类成果使得国内的语言经济学研究状况得以改观。除开基础理论的独立思考,目前国内语言经济学的主要成果还集中在语言规划的经济学分析(如张忻2007;薄守生,2008;张卫国,2011b)、基于语言经济学的外语教育与教学研究(如江桂英,2010等)、语言资源(如徐大明,2010;李宇明,2011等)以及汉语国际推广的经济学分析(如宁继鸣,2006)等方面。
    除上述几方面之外,国内语言经济学在课题立项和平台建设上也有长足的进步。在学者们的申请和努力下,近年来一批与语言经济学有关的研究课题相继获得部分高等院校、省部级科研基金乃至国家社科基金和语委规划项目的立项资助。2009年起,由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发起,与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中国语言经济学论坛”成立,定期召开学术研讨会,使中国的语言经济学研究有了自己的交流平台。总之,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国内的语言经济学研究已经产生了重要影响,受到国家语委和教育部语言信息管理司以及国家汉办的重视。2011年5月国家语委副主任李宇明同志专门赴山东大学调研语言经济研究工作,强调:语言经济学不仅要作为学科来建设,更要作为国家的战略来发展,加强语言与经济关系的研究,推动语言产业的发展。
    以上综述表明,语言经济学研究在我国虽然时间较迟,但是起点很高,处于国际前沿,既在基础理论层面上有所成就,也在应用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已经得到学术界和实际部门的认可,并且已经由自发走上自觉,逐步走向成熟。
    三、语言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语言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基础,也满足学科发展和国家语言战略发展的双重需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学科发展与国家语言战略发展的双重需要。  首先,语言经济学作为具有跨学科特征的经济学分支学科,最直接促进的是经济学和语言学的发展。“对语言经济理论与实践的系统研究,将增强国内学界对语言问题与经济理论二者互动的认识和了解,加强(唯物的)经济学和(人文的)语言学在研究内容和研究范式上的沟通与协调,促进语言学与经济学之间的跨学科互动”(张卫国,2011a)。经济学家与语言学家的合作,还能促进经济学在语言学中的运用,推动语言学思维的变革和语言学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优化,使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语言学的研究方法都更加丰富。语言经济学可以帮助语言学家转变研究思路和视角,语言问题则能拓宽经济学家的研究视野,两个学科的联姻将大有作为,特别是在汉语国际推广、国家语言政策的制定和评价、发展语言经济和语言产业等方面,语言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其次,发展语言经济学也是国家战略的需要。国家语言规划和语言战略的经济学分析是语言经济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语言规划的传统分析主要立足于语言学理论,往往强调这一领域的概念和基本范畴,在公共政策的宏观层面上却遇到了研究瓶颈问题,特别是在语言政策的评价上,方法不足。而经济学理性选择理论和成本收益的分析方法可以很好地弥补和改善语言规划传统研究的不足,丰富语言规划的研究(张卫国,2011b)。研究表明,我国语言规划和战略的选择与制定,可以借鉴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它有助于我们转换思路,按市场经济客观规律办事,科学制定各项方针政策。
    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国贸易联系的加强,作为信息的媒介,语言的经济价值和产业特征凸显。这些经济现象为语言经济学提出了新的问题。许多数据显示,语言产业将成为一国GDP新的业态支撑点。就中国而言,世界上说汉语的人数的绝对数量最多,但是汉语在世界上没有形成一个产业,我国国内语言产业意识还是淡薄,无论是产业界还是学术界对语言经济和语言产业的研究甚少,这不利于这一学科的发展,更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力发展我国语言产业和语言经济,可以为世界范围内语言经济及其发展战略提供大国经验,丰富语言经济学的内容。
    2.应用前景。 语言经济学已经发展起来,一门学科的生命力不仅要体现在对现实解释力,更重要的还在于其实用性和社会效益。
    我国语言文字资源十分丰富,但面临的问题也非常多。比如濒危语言的保护问题、方言资源保存问题、语言文字资源及其产品的产权保护问题、语言文字遗产的传承问题、 城市化进程和人口流动带来的弱小方言和民族语言的保存问题等,都缺乏相关政策和得力措施;而语言文字资源的开发利用来说,我们的语言资源意识不强,特别是对语言产业和语言经济重视不够,尤其缺乏国家统筹规划和协调,制约了我国语言产业化进程。语言经济学在上述领域大有作为。
    语言经济学还可以为国家语言战略及语言经济战略的制定和实现提供指导和参考。可以认为,国家战略中最重要的是经济与文化战略。语言经济学关于语言技能是一种人力资本、语言技能是影响移民收入的显著性因素以及关于语言趋同趋简理论,是制定国家语言文化战略的理论基础。这些理论告诉我们如何快速有效的实现移民与土著居民的语言融合以及怎样对濒危语言抢救性保护。另外语言距离概念的提出以及把语言距离应用到国际贸易研究中去,对一国的对外贸易战略的制定和目标的实现都有借鉴意义,同时语言距离的测算与实验过程也可能对对外汉语的教学改革提供有益探索。
    总之,语言经济学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与国家战略息息相关,语言经济研究应该值得经济学界重视。基于学科发展现状和国家战略需要,应该对语言经济和语言产业进行深入研究,利用经济学工具,在扩充语言经济基本理论的同时,注重应用研究,多渠道研发利用语言资源,壮大语言产业,让语言产业助推国家经济增长。
    3.几个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1)语言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语言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包括语言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研究纲领、方法论以及语言起源和演化等。语言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研究纲领方法论是学科定位的基本问题,目前国内外都有学者涉足,如Grin(2003)、张卫国(2008)等。这些基础性问题的研究对语言经济学科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语言起源以及语言演化属于语言发生说意义上的问题。语言学界很早就关注过这个问题,从经济学视角研究语言起源以及语言演化应着手解决语言是演化的还是构建的、语言演化路径、经济发展与语言演化的关系、经济发展与语言强势地位的互动等。黄少安、苏剑(2011)对此提出了语言经济学的几个基本命题。另外,如果把语言理解成一种制度,那么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和研究方法也可以适用于语言经济学的研究。
    目前对这些基本问题的研究尚属初步,某些命题还有待于验证,而这些基本问题又有助于解决语言经济上的其他问题,很值得语言经济学者深入探究。
    (2)汉语言的国际推广和中国人学习外语的经济学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汉语言越来越吸引外国人学习,国外兴起了“汉语热”。汉语言的地位正在加强,但是还远远不及英语流行。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数据显示,以汉语为母语的绝对人数最多,而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人数是较少的,这恰恰与英语相反。汉语言的国际推广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对一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德·斯旺(Abram de Swan,2003)据此构建了一个语言Q值模型,这一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分析某种语言的吸引力。
    我国在汉语国际推广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目前对外汉语推广还是任重道远。我们认为从经济学研究此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跟踪调查统计中国推广汉语的各项成本以及推广汉语的直接收益,这可能需要国家相关的工作部门扶助此项目;其次,不同国家学习汉语的动机(问卷调查),以及“语言距离”影响汉语教学中的作用;再次,汉语言在学习汉语的外国人的工资收入分配中的作用大小;最后,汉语的国际推广的博弈分析与国家语言战略。
    此外,国内的“英语热 ”已经引起了学界的关注。目前学界对这一现象的研究,主要围绕两方面:一是“英语热”对汉语的冲击问题,这些担心主要来源于语言学家;二是英语在多大程度上值得学?许多经济学者普遍认为中国人学习英语成本大,收益小,呼吁中国要进行英语教育改革。从当前的“英语热”以及语言经济学界的研究,我们对目前中国人学习英语的状况提炼出几个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作为语言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第一,应该看到英语单语Q值很高,在同等条件下,掌握了英语,就业可能会获得更大的优势。同时人们纷纷学习英语又增强了这种语言的吸引力,这是中国出现“英语热”的一个理论依据。
    第二,外语教育的外部性与过度教育的问题。
    第三,中国英语教育改革问题比较复杂,不能一刀切。为什么要改、怎么改、改什么内容?目前我国英语教育的确存在成本大、收益小的问题。根据2011年3月29日,EF英孚教育发布全球首个《英语熟练度指标报告》(简称EPI)显示:挪威(第1位,EPI指标69.09)等北欧国家占领先地位,中国大陆地区仅排名第29位(47.62),远落后于马来西亚(55.54)、韩国(54.19)、日本(54.17)等其他亚洲国家。中国人何以花费大量的时间,最后英语熟练度很低?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3)少数民族的双语学习问题。 少数民族多学习一种语言尤其是汉语,能够增加个人的人力资本,对个人就业以及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交流大有益处,这是肯定的,但是需要一些实证研究成果才更有说服力。国家推广普通话是有必要的,经济学者应做好以下几个问题的研究工作:
    首先,少数民族学习汉语的成本和收益调查统计,测度出某种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的语言距离,以促进少数民族语言的双语教育改革。
    其次,社区之内存在小语种语言和大语种语言,会说小语种语言的人会偏好于大语种语言的学习,以期获得更高的交易收益,为此引出小语种语言的保护问题。少数民族语言要不要保护、怎么保护?从经济上而言,双语都会为个人的信息交流提供效用,可以建立模型,以寻找人们追求效用最大化时小语种语言和大语种语言的边界,这是很值得研究的,其研究结果可能解决语言保护的依据问题。
    (4)国家语言规划和战略的经济学分析。 我国已于2001年正式启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把语言规划上升到法律地位,可见语言规划对国家战略有重要的影响。国家语言规划的经济学分析也是语言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从经济上研究语言规划应该关注:采取单语制或者双语制甚至多语制的原因;对少数民族的语言政策是什么以及对濒危语言的保护等。可以这样说,最优的语言政策实际上是国家作为一个理性人寻找使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的驻点。就我国而言,中国采取的单语制以及简化字,是一项好的制度安排。语言经济学在上述问题应该有所作为。
    (5)语言产业与语言经济。  语言产业可以成为一国GDP新的业态增长点,语言产业对经济发展有很重要的贡献,经过Grin测算,语言产业对瑞士经济增长贡献率为10%左右。另据Grin的统计,单凭英语的强势地位:第一,英国每年可获得100亿欧元的净利。第二,如果考虑投资方面的优势,英语国家每年可获得170亿至180亿欧元的收益。以上考虑只限于欧盟内部,如果扩大到世界范围,数字会更大。然而语言产业为我国的产业界和学术界所忽视,我国还没有形成语言产业意识,这些成为语言经济学的重要课题。
    研究语言产业应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语言产业的外延和内涵是什么?这是最基本的理论问题。目前国内学者已经对语言产业的概念做了一些界定,但是还不规范,语言产业的概念还没有统一起来。第二,语言产业与教育产业、文化产业的区别和联系,界定好语言产业的边界,我们才能更好的测度语言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度。第三,语言产业与语言经济。语言经济学关于语言的定义、语言技能的人力资本属性、语言资源属性、语言规划的经济学分析等的一整套理论,都为语言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我们可以说,语言产业是语言经济理论研究的对象和出发点,也是语言经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契合点,对语言产业的研究是语言经济学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体现。
    (6)语言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及其测度。  语言经济学本来就是把语言以及语言相关的因素作为表征变量,在研究的过程中采取经济学的方法,那么经济学的工具都可以用来测度语言产业的成本收益、测度语言产业在一国GDP中的贡献率。比如说,对语言产业投入的微观成本、宏观成本的测算,还有语言产业所能带来的直接收益、间接收益计量。另外,对从事语言产业的从业人数、学历水平以及工资水平对语言产业的回报率测算,都离不开经济学工具和语言经济理论。
    语言产业对经济有贡献,那么应该如何测度?产业界和学术界都很关注这个问题。以往学者对语言产业的贡献度仅限于估算,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分析框架,这需要经济学界深入研究。我们初步考虑,测度语言产业的贡献度,应该从微观入手,借鉴教育经济学的关于教育产业的计量方法,调查以语言为平台的相关职业的收益与成本、从业人数等。
    参考文献:
    Carliner, Geoffrey. 1981. “Wage Differentials by language group and the market for language skills in Canada.”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16(3): 384-399
    Chiswick, B., and P. Miller. 1995. “The Endogeneity between Language and Earnings: International Analyses.”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 13(2): 246-288
    De Swan,A.Words of the World. The Global Language System,Cambridge: Polity Press,MA 2003.
    Dustmann, C. 1994. “Speaking fluency, writing fluency and earnings of migrants.” 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 7(2): 133-156
    Glazer, J., and A. Rubinstein. 2004. “On optimal rules of persuasion.” Econometrica, 72(6): 1715–1736.
    Glazer, J., and A. Rubinstein. 2006. “A study in the pragmatics of persuasion: a game theoretical approach.” Theoretical Economics, 1(4): 395-410.
    Grenier, G. 1987. “Earnings by language group in Quebec in 1980 and emigration from Quebec between 1976 and 1981.”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20(4): 774-791
    Grin, F. 1996. “The Economics of Language: Survey, Assessment, and Prospec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 121(1): 17-44
    Grin,Francois.language planning and economics.Current issues in language planning,2003,4(1).
    Marschak, Jacob. 1965. “The Economics of Language.” Behavioral Science, 10(2): 135-140.
    McCloskey, D. N. 1985. The Rhetoric of Economics.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Rubinstein, A. 2000. Economics and Language: Five Essay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薄守生,2008:《语言规划的经济学分析》,《制度经济学研究》第2期。
    黄少安 苏剑,2011:《语言经济学的几个基本命题》.《学术月刊》第9期。
    李宇明,2011:《语言也是“硬实力”》,《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5期。
    林勇 宋金芳,2004:《语言经济学评述》,《经济学动态》第3期。
    江桂英,2011:《中国英语教育:语言经济学的视角》,厦门大学出版社。
    宁继鸣,2006:《汉语国际推广:关于孔子学院的经济学分析与建议》,山东大学博士论文。
    汪丁丁,2011:《语言的经济学分析》,《社会学研究》第6期。
    韦森,2005:《从语言的经济学到经济学的语言》,《经济学与哲学》,世纪出版集团,第95-134页。
    徐大明,2010:《有关语言经济的七个问题》,《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第5期。
    许其潮,1999:《语言经济学: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外国语》第4期。
    张卫国,2008a:《作为人力资本、公共产品和制度的语言:语言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分析框架》.《经济研究》第2期。
    张卫国,2011a:《语言的经济学分析:一个综述》,《经济评论》第4期。
    张卫国,2011b:《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经济学与语言学比较的视角》,《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第5期。
    张忻,2007:《语言经济学与语言政策评估研究》,《语言文字应用》第4期。
    周端明,2005:《语言的经济学分析框架》,《江苏行政学院学报》第3期。
    黄少安,山大学经济研究院和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电子邮箱:shaoanhuang@sdu.edu.cn;张卫国,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语言经济研究中心,电子邮箱:sduzwg@126.com;苏剑,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语言经济研究中心,电子邮箱:5285889@163.com。本文得到2011国家语委“十二五”科研规划项目(YB125-27)、2010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10JZD0043)、2009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ZR2009HM006)的资助。
    

Tags:语言经济学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