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培勇等专家解读“制度和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条件”
2018年3月16日,中国经济时报A05【两会特刊】刊载了“智库看两会”专题栏目主持人范思立对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张占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委员、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培勇,全国政协委员、广西财经学院校长夏飞等人的采访,各位专家对“制度和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条件”进行了深入解读,采访内容如下:
制度和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条件
民间投资的营商环境和建立现代税收制度是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条件
中国经济时报:如何理解制度和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条件?哪些制度和环境是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条件?
张占斌:作为微观主体,民营经济的活力是判断整体经济的“晴雨表”和最佳窗口,民营经济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繁荣城乡市场、扩大社会就业的重要力量,因而,改善民营经济的营商环境是提升我国营商环境的重要突破路口。高质量发展需要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营经济、民间投资健康发展,这对增强经济发展活力、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高培勇:税收肯定是要适应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而有不同的税收制度安排。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对税收制度也提出挑战。在高速增长的背景下,税种的安排、税率的设计、一系列征纳规定以及税收收入的取得相对就比较“粗犷”。即,以主要追求效率而相对忽略公平分担问题的一种税收安排。高质量发展同样要追求税收制度现代化,要求税收制度更多体现公平正义,要求更能增强微观主体的竞争力,推动企业走上提效增质的道路。
营商环境改善和降税减费成就巨大
中国经济时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最近几年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提升了经济发展质量,请问民营企业的投资环境取得了哪些提升?
张占斌:根据我们的调研,各地积极落实中央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在改善营商环境、放宽市场准入、深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落实促进民间投资等方面稳扎稳打,成效显著。
放管服综合改革不断深化,民企营商环境逐步改善。各地行政审批事项大幅减少,审批程序不断优化,针对民间投资的显性或隐性门槛不断减少。减税降费力度不断加大,民企发展负担有所下降。各地认真落实中央出台的减税降费政策,不断加大清费力度,让民营企业真正得到实惠。PPP项目加快推进,民企参与度稳步提升。PPP改革持续展开,民营企业参与程度稳步提升。金融服务不断改善,民企融资渠道逐渐拓宽。为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各地不断改善、提升金融服务。
中国经济时报:最近5年我国在降税减费上的总体规模有多大?
高培勇:近年来,我国陆续推出一系列政策性、制度性减税举措,有效降低企业税负,增强市场活力。在进一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减税降负将成为新一轮税制改革的主基调。数据显示,过去5年,我国累计取消、免征、停征和减征1368项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减税降费措施累计为企业减轻负担超过2万亿元。
民间投资困局和税收制度制约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时报:必须承认,当前民间投资领域仍存在着困难和问题?请问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哪些方面?
张占斌:当前民间投资领域仍存在“三难”“四高”和“五忧”等问题,制约了促进民间投资政策的实施效果。
“三难”抬高了民间投资的门槛,压缩了民间投资的领域。一是进入难。民间资本的进入难主要体现在部分垄断行业开放程度不够、PPP项目中的不规范,以及部分领域的准入隐性障碍。电力、铁路、银行、油气、电信等垄断行业已逐步向民间资本开放,但能够成功进入这些领域的企业寥寥无几,地方政府部门和企业也反映这些领域的开放环节、对民企的各种过高要求都不足以吸引大量的民间资本进入。二是做大难。在资金供给和人才供给上,民间企业都面临较大困难。一方面,很多企业认为影响民间投资积极性的主要因素是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银行向民营企业发放贷款时,贷款周期短,民营企业的贷款期限往往仅为一年,而贷款的审查周期则经常长达2—3个月;贷款金额小,远远解决不了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银行要求高,银行对民营企业贷款的抵押物要求较高,很多轻资产的民营企业根本拿不到贷款。另一方面,民营企业扩大投资所需要的人才要素支撑不足。三是做强难。民企合法做大不易,做强更难。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导致很多企业的创新收益得不到保障;政府对民企产品的支持力度不够;缺乏国家层面的统筹支持。
“四高”增加了民间投资的成本,降低了民间投资的意愿。一是融资成本高。根据调研发现,多地民企贷款利率均有上浮,加上担保费、评估费、登记费、审计费,还有个别银行的“财务顾问费”,承兑汇票或信用证、以存引贷、强制搭售金融产品等情况,目前民企的融资成本一般是基准利率的2倍以上,比国企的贷款利率往往要高出2个百分点甚至更多。二是要素成本高。这几年人工要素成本和土地和水、电、气等要素的成本也处于高位。很多制造业类的企业反映目前用电、用水、用气成本偏高,比如我国的用电成本比美国高好几倍,又比如营利性民营医院的水电费均按商业价格缴纳,而不能享受民办非企业单位按居民水电价格缴纳的政策。三是税费成本高。虽然国家出台了大量为企业降低成本的举措,但有些企业认为,税费负担没有明显减轻。营改增后,个别行业的税收负担有所增加。费仍然名目繁多,如项目建设过程中,需要交纳很多费用。四是流通成本高。部分食品企业、建设企业反映目前的流通成本较高,对企业的发展带来较大压力。流通成本高主要体现于运输、保管、管理三个环节。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物流保管费用是它们的2倍,管理费用是其3至4倍。流通成本占产品成本的比例,我国大约在30%—40%,而其他发展中国家约为15%—25%,发达国家一般为10%—15%。
“五忧”影响了民间投资的预期,制约了民间投资政策的实施效果。一是对财产权、知识产权和人身安全保护方面之忧。两个“毫不动摇”解决了民间资本投资和民营企业家的政治地位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极其重要的《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但现实实践中仍然有落实不到位的情况。二是对中央政策“最后一公里”落实不到位之忧。中央政府对促进民间资本投资政策的态度极为坚决,但有些政策落实情况不尽如人意。三是对民企与国企投资地位实际不平等之忧。有些民营企业反映,他们最需要的不是各种各样的“优惠型”政策,需要的是与国企公平竞争的“公平型”政策。四是对“新官不理旧账”和官员不作为之忧。五是对自身能力不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之忧。近些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出现了重大的趋势性变化,民营企业自身能力不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变化。一些民营企业对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的把握能力相对较差,不能及时地调整自身的发展;一些民营企业对国家重大规则和法律法规变化反应迟钝,仍然按照老一套出牌。更有相当数量的民营企业对互联网带来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适应不够,不仅影响了其获知政府政策通道的通畅,也降低了自身发展空间。
中国经济时报:目前国内的税收制度对推动高质量发展还存在哪些障碍?
高培勇:当前的问题是过于偏向间接税,只有少部分直接税。70%都是间接税,只有30%是直接税。为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推进税收制度现代化,当下的税收制度改革包括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降低间接税比重。因此,整个中国税收制度改革的着力点在于减轻企业税负。
中国经济时报:优化西部地区的营商环境是提升全国营商环境平均水平的关键环节,请问西部地区营商环境的突出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
夏飞:近年来,西部民族地区营商环境优化取得积极进展,但仍存在不少“短板”,提升空间依然巨大。通过调研,发现存在简政放权合力不强、政府信息平台建设滞后、经营要素保障亟待加强、信用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西部民族地区营商环境的共性问题。
以民间投资促进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时报:民间投资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如何通过提升民间投资促进高质量发展?
张占斌:近年来,民间投资偏慢、后续增长基础不牢固,原因是多方面的,促进民间投资平稳快速发展,需多管齐下,综合施策。
提升民间投资的良好信心和预期。一是完善平等保护产权的法律制度。确保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平等受到法律保护,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平等参与市场竞争。二是加强对促进民间投资政策措施的顶层设计及指导,确保地方各项政策措施既符合国家规定又契合地方实际,最大程度发挥好政策协同效应。三是采取多种措施宣传党中央、国务院鼓励和支持民间投资和民营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决不能让“文件睡在柜子里”。
建设公平有序竞争的营商环境。一是进一步放开重点领域市场准入,对各类投资主体进入社会服务领域一视同仁。目前,民间资本投资的“显性障碍”已不多见,但一些地方在招投标过程中利用注册资本、资质、资格、评估等限制民企进入,“隐性障碍”依然不少。要加大公平竞争审查力度,畅通民间投资通道。二是出台针对养老、民办医疗和教育等民生行业的民间资本管理办法,为民营资本进入这些行业提供管理依据。构建风险预警预防机制,如风险准备金机制等,稳定市场预期。三是梳理汇总民营企业在生产经营及项目落地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建立问题动态台账和服务平台。
努力降低民间融资的困难和风险。一是建议地方政府出面成立民营企业投资基金和政府性基金,专门针对民营企业进行资金支持。二是从国家层面出台针对民间投资的扶持性国家贷款政策。优化征信系统,健全民营企业政策性担保机构,加大企业融资担保基金扶持力度,完善信贷风险补偿机制,现有的政策性银行应增加对民营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类的支持。三是积极探索金融改革创新,推出适合轻资产企业贷款的相关工具,鼓励发展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等金融产品。四是稳妥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颁证确权,解决中小民营企业贷款抵押品不足的问题。五是建议国家统计部门增加并公布国企、民企的年度贷款分布方面的数据。
切实提高PPP项目落地成效。一是加快PPP立法,抓紧完善法律制度,明确政府和社会资本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建立完善的退出机制。在有关立法出台后进一步细化操作方案,保证民资实质性进入,通过从法律制度到合同管理的全面加强来保障各方利益。二是建立合理的投资回报机制,要通过资产证券化、股权转让等金融手段,平衡PPP项目长周期性和民间投资的短期利益之间的矛盾,提高民间投资的参与意愿。三是扩大服务类项目比例,支持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教育养老领域。四是防范债务风险,严防过高的杠杆率。细化落实支持推广PPP模式的金融、土地、税收等配套扶持政策,鼓励各类金融机构为PPP项目提供优质、长期的融资服务,缓解地方PPP项目资金筹集压力和资金成本。五是政府要履信践诺,防范PPP模式推广过程中的政府爽约和企业失信,防止“只顾眼前,不管长远”超出本地财政承受能力的行为。构建政府部门与民间资本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运作模式,建立社会信用约束机制,形成“国”“民”同进的格局。
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一是加快建立规范企业依法经营和诚信经营的制度。二是尽快出台惩戒“为官不为”、鼓励“为官有为”的措施。三是开展政府清欠行动,打造诚信政府。四是营造尊重和激励民企干事创业的氛围。
优化税收制度促进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时报:如何从税制安排、税率设计和征管制度上推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高培勇:深入推进税收制度改革。在国家层面加大涉企税种整合归并减免力度,从根本上解决实体经济企业税费负担过重过高问题。继续推进以营改增、清理收费为主要内容的“减税”政策,降低名义税率。例如,今年国家继续实施企业重组土地增值税、契税等到期优惠政策,全年再为企业和个人减税8000多亿元;今年国家将加大中介服务收费清理整顿力度,全年要为市场主体减轻非税负担3000多亿元。
继续归并简化增值税,尽量简化统一企业所得税优惠条款。例如,今年国家将按照三档并两档方向调整税率水平,重点降低制造业、交通运输等行业税率,提高小规模纳税人年销售额标准。加快推进“均税”政策,彻底解决行业间、地区间税负不公现象。对于营改增改革后税负增加的行业,比如建筑、物流等,研究出台新的办法,切实降低企业税负。
深入推进收费制度改革。适当降低企业“五险一金”缴费占工资总额的比例。适度下调人防工程易地建设费、工会经费、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等收费标准。加大对经营性服务收费和中介机构服务费的清理规范力度,防止行政事业性收费不断地“退”,经营中介机构的收费却不断地“进”。
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在注册登记环节,清理不必要的后置审批和许可,由“先照后证”深化到“先照减证”。在投资建设方面,推行“负面清单+标准+承诺+备案”制。在生产经营环节,推进生产经营许可制度和市场认证制度并轨。
以优化西部营商环境为抓手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时报:促进西部地区的营商环境是提升中国整体营商环境的关键,其对推进全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请问如何提升西部地区营商环境?
夏飞: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一是创新使用多种方式,精简审批流程,建立并联审批机制,多评合一、多审合一。二是推行“容缺受理”审批机制,协调相关部门提前进入,帮助企业完成审查。三是推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创新以政策性条件引导、企业信用承诺、事中事后监管有效约束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四是建立行政审批中介服务超市,积极引导项目以竞价方式选择中介机构,促进中介服务市场公平竞争、良性健康发展。
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一是推动各级政府整合优化办事流程,做到省、市、县事项统一,流程统一,材料统一。二是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建设网上办事系统和信息共享系统,推进信息化统一平台建设,消除政府部门内部之间数据壁垒,实现各部门、各层级、各业务系统数据信息互联互通、充分共享。三是优化再造服务平台,推进实体政务大厅与网上服务平台融合,推动服务事项跨地区远程办理、跨层级联动办理、跨部门协同办理。
着力破解经营要素供给瓶颈。一是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完善融资担保体系,制定行之有效的普惠金融政策,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二是完善工业用地出让制度,在招拍挂基础上,支持弹性出让、先租后让、长期租赁等多种供地方式。三是规范水利基金收缴,降低企业水利基金费用。四是进一步推进电价市场化改革,降低直供电的交易门槛,推动电力直接交易和跨省跨区电力交易,降低电力价格。五是加快发展现代化物流,建立物流运输系统平台,整合物流资源,降低物流运输成本。
不断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一是健全信用联合奖惩机制,推进诚信典型红名单和严重失信主体黑名单制度建设,建立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信用联合奖惩机制。二是抓好商事主体信息化平台建设,全面推进经营主体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运用大数据提高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水平。三是加快建立公共信用信息与金融、税务、市场信用信息交换共享机制,形成全社会共同奖励守信行为和打击失信行为的强大合力。
加强营商环境行政效能督察。大力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要力推各级政府把优化营商环境纳入行政效能监察重点。一是要着眼于提高企业办理业务全流程便利度,把营商环境优化指标列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体系,推动形成齐抓共管的整体合力。二是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从技术和方式方法上完善措施,加快打造统一的涉企政策发布平台。三是强化政府履约承诺兑现,对在招商引资中的违约失信行为进行集中清理、集中督办、集中规范,依法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提升政府公信力。
(以上文字来源于中国经济时报)
Tags:高培勇等专家解读“制度和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条件”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