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观点 >> 正文

从实践和理论上深化认识现代化经济体系

http://www.newdu.com 2018/5/3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李跃 参加讨论

    作为在经济理论中首次提出的全新理论命题,它的提出是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最新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创新。深化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理论认识是更好推进实践创新的迫切需要。
    2018年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篇大文章,既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更是一个重大实践课题,需要从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上深刻认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性。
    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实践维度深化认识
    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方位,遵循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内在逻辑与客观要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进行新的战略部署,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从第五大部分到第十三大部分的结构布局,其中从第五大部分到第九大部分分别是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新部署。由此可见,党的十九大报告是从如何在新时代、新起点更好地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五大建设角度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作为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经济建设的重大部署,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首先是一个重大实践课题。
    (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准确把握和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的重大战略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也步入新阶段,即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方位在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方面的具体体现。从经济发展过程阶段性变化的角度来看,工业化仍然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进程的主导力量,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出现实际上是我国工业化进程由过去十多年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阶段迈向以信息化引导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高品质消费为主导的新阶段的表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在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方面的具体体现,即我国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发生阶段性变化的内在逻辑与根本依据。我国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主要矛盾的新变化主要表现为商品和服务的供求矛盾已经由数量方面的矛盾转化为质量方面的矛盾,即由过去“有没有”的问题转变为“好不好”的问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上突出表现为产业结构供求关系上的不平衡不充分,供给结构升级的步伐跟不上消费结构升级的速度,导致越来越多的高品质商品需求和高品质服务需求流向海外市场。我国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主要矛盾的新变化除了上述产业结构的供需失衡,还表现为实体经济与金融发展的失衡、房地产业与实体经济的失衡等方面。
    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增长之后,我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关系已经发生显著变化,这既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新变化在对外经济关系上的反映,也是倒逼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国际性因素。一方面,我国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跃升到首位,其外溢效应明显增强;另一方面,我国中低端制造业面临着东南亚等国家或地区低成本优势的挑战,而中高端制造业又面临着发达国家技术优势的压制,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双重挤压效应日益凸显,主要由后发优势构成的国际比较优势相对弱化。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国际比较优势相对弱化的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形成刚性外部倒逼机制,必须加快形成创新优势、质量优势、技术优势、标准优势、品牌优势等国际竞争新优势。
    (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将五大发展理念进一步转化为经济发展实践的关键性中介载体
    正如科学理论、科学发现和科技发明等科技成果需要经过中试环节和中试平台才能进一步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一样,新发展理念要落实到发展实践之中,同样需要经过由多个环节组成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转化链条中,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是将无形的发展理念转化为有形的战略目标的关键性转换载体。只有实现了这一由无形态向有形态的关键性转换,才能将新的战略目标和发展要求进一步向这个转化链条的下游继续延伸转化为新的发展思路、新的发展战略、新的发展任务、新的发展举措和新的发展实践,创造出新的发展成果,从而实现新时代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从理论、理念创新到实践创新的全过程。
    党的十九大报告确立了在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总目标,这个总目标可以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角度进一步分解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分目标,或者说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总目标是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的五个分目标构成。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新的战略目标则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目标的分目标之一。
    (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体现了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许多不足、困难和挑战,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诸多问题相互交织叠加、彼此双向甚至多向互动影响,只有采取系统性的思维与方法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单一直线式的治标之策才能有效破解这些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问题和矛盾;换句话说,我国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中之所以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诸多问题和矛盾,归根到底还是由于我国现行的经济体系还不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只有努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才是从根本上化解难题和矛盾的治本之道。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维度深化认识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首先是一个重大实践课题,同时又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作为在经济理论中首次提出的全新理论命题,它的提出是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最新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创新。深化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理论认识是更好推进实践创新的迫切需要。
    (一)深化对现代化经济体系内涵及构成的理论认识
    2018年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对现代化经济体系内涵及构成进行了全面阐述。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这是对现代化经济体系内涵的科学界定。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视角来看,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体的最新表达与集中体现,也是现代化生产力系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互动的最新表现形态。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目标对经济建设的根本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外部环境以及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科学内涵等方面来看,作为具有整体性、关联性、协同性三大基本特征的经济系统,现代化经济体系由“6+1”即6个体系、1个体制的7个子系统所构成:一是现代产业体系,二是现代市场体系,三是收入分配体系,四是城乡区域发展体系,五是绿色发展体系,六是全面开放体系,七是经济体制。
    现代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生产力的主要载体,也是生产与服务活动的主要功能载体;收入分配体系是实现社会生产与居民消费、生产与生活、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良性互动的重要环节;城乡区域发展体系是国土功能区划、区域分工及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的具体体现;绿色发展体系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共生进而实现永续发展的保证;全面开放体系是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大趋势下国内与国际双向良性互动的平台与纽带;现代市场体系和经济体制的有机结合构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有序、有力、有度良性运行的调节控制机制。以上“6+1”的7个子系统既有各自的功能定位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链接互动,构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有机统一整体。
    (二)深化对现代化经济体系各子体系目标要求的理论认识
    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目标要求是:创新引领、协同发展——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使科技创新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人力资源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优化;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目标要求是: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实现市场准入畅通、市场开放有序、市场竞争充分、市场秩序规范,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建设收入分配体系的目标要求是:体现效率、促进公平——实现收入分配合理、社会公平正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建设城乡区域发展体系的目标要求是:彰显优势、协调联动——实现区域良性互动、城乡融合发展、陆海统筹整体优化,培育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强区域优势互补,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建设绿色发展体系的目标要求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建设全面开放体系的目标要求是:多元平衡、安全高效——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建设经济体制的目标要求是: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现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
    (三)深化对现代化经济体系基础性支撑的理论认识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体并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社会经济活动运行形态,因而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建立在三大基础性支撑之上的。一是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高度发达、功能强大、体系完备的基础设施体系既是承载现代化生产力系统的基础性、功能性平台又是现代化生产力系统的基本特征之一。要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要求,加强水利、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电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这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性工程。二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体系。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石,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石,其对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诸多方面都会产生基础性甚至根本性的影响,特别是对产业体系、市场体系、收入分配体系、经济体制等具有直接的重要影响,对于整个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运行发挥着“源代码”的作用。要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要求,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深化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集体产权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三是全社会征信体系。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是维持市场交易活动有效运行的基本前提和保障。消除我国征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的短板,既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性支撑。要健全信用管理法律法规,完善信用数据标准体系,充分运用大数据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打造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平台,加快建设以信用信息资源共享为基础的全社会征信体系。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基地研究员、长沙市委党校教授)

Tags:从实践和理论上深化认识现代化经济体系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