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打洋垃圾走私,追求低耗生活
2017年底,中国正式实施《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禁止4类共24种固体废物入境。这一并不高调的政策宣布却引来世界范围内出人意料的连锁反应。
对国人来说,我们从来没有意识到,在过去20年中,中国竟然一直是世界最大的废弃物进口国。而对那些垃圾出口国来说,没有了中国的进口,他们竟然要面临垃圾围城的困境,在垃圾处理这个全球产业链的末端,他们对中国的依赖竟然如此之高。这一贸易链的骤然打断令很多身处其中的利益相关方多少有些不适应,他们仍然有着强烈的动机去维系存在多年的交易模式。以至于中国海关在5月22日开展打击洋垃圾走私的大规模集中行动,查获大量非法走私废弃物,抓获上百名犯罪嫌疑人。
必须承认,这种垃圾贸易链在特定历史时期有其经济甚至生态上的合理性。一方面,中国过去40年的制造业快速发展对原材料有着几近饕餮般的需求,从固体废弃物中获取相应物质不仅在经济上成本更低,从生态的角度来看,也会在某些方面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自然资源的开采,比如利用废纸造纸会减少对森林的砍伐,而利用废铁炼铁可以减少对铁矿石的开采。因此,进口废弃物可以说对中国制造的低成本优势作出了一定贡献。但是,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迅速变化,制造业比重显著下降,对原材料的需求也相应减少。更重要的是,经过数十年的工业和社会发展,中国所积累和每年新增的垃圾总量也已经达到非常庞大的规模。其中不仅有日益繁荣的城市和农村生活导致的大量垃圾,也有我国快速的工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带来的工业垃圾。而我国现有的垃圾分类制度、垃圾填埋、焚烧处理、无害化处理能力都远远无法赶上垃圾堆积的速度,进而造成垃圾对环境以及人民生活的损害越来越难以承受。此外,由于我国相关技术的落后和相应管理的缺失,进口、堆积、处理洋垃圾过程带来的次生污染也十分严重,相应的治理成本已经超过了进口洋垃圾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贸易讲究公平买卖、自由交易,不能强买,也不能强卖。中国过去20年进口洋垃圾并非被迫,而是出于特定阶段的自身利益考量。而同样,我们现在禁止进口洋垃圾,是因为我们不再需要,也无法再承受处理那么多洋垃圾的生态成本。中国老百姓也不想再为了节约那一点经济成本,而付出有损青山绿水、身体健康的代价。对此,已经经历过工业化导致的环境恶化的西方国家应该给予更多理解,不应该强求中国去购买那些自己弃之唯恐不及的废弃物,更不该通过一些不合法的方式向中国销售这些垃圾,当然我们更要谴责那些为一己之私违反法律、损害国人利益的走私者。
垃圾问题是全球性问题,但对这个问题却不宜通过全球化方式来处理。我想中国的一句古话用在这里比较恰当,那就是各扫自家门前雪。谁污染谁治理,谁制造垃圾谁处理垃圾。当然,这并不排除各国间仍可就垃圾处理问题共商协作,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开展技术的甚至是贸易的合作,以最好、最有效地应对我们共同面对的问题。
(作者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院长)
Tags:严打洋垃圾走私,追求低耗生活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