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中央党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前不久强调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要求。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经济发展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指示精神,对于做好当前经济工作,推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延续了稳中向好态势。经济运行表现出供求关系持续改善、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动能转换持续加快、质量效益持续提升、社会预期正在持续向好等特征。从主要经济指标看,内需拉动作用增强,工业和服务业协同性较好,结构调整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新兴产业成长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态势良好,经济运行内在稳定性有效提升,质量效益保持较好水平,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良好开端。
同时也要清醒看到,在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和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并不容易。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向好的结构性、深层次问题仍然突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还有不少难题需要攻克,世界经济政治形势更加错综复杂。对此,我们既要增强忧患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积极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又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高质量发展不动摇,抓住高质量发展不松劲。
应该强调,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后,已不可能像以往那样主要依靠要素高投入数量的增长,而必须转向更多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是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只有实现三大变革,我们才能在保持一定增长速度的同时,开创质量效益明显提高、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发展新局面。
高质量发展,集中体现了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对于各地区各部门来说,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必须主动与中央提出的高质量发展要求对表,对得上的应加紧推进,对不上的则应及时改正。另一方面,还必须抓紧出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办法,使各地区各部门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有所遵循。
(二)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要求。按照这个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着力开创发展新局面。
其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破”和“立”上同时发力。继续推动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适时将去产能范围扩大到更多产能过剩行业,并且,应逐步由总量性去产能为主转向系统性去产能、结构性优化产能为主。紧紧抓住处置僵尸企业这个“牛鼻子”,把去产能与深化国企改革、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和升级改造结合起来,妥善处置企业债务,做好人员安置工作。同时,要从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从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入手,既补硬短板也补软短板,既补发展短板也补制度短板,通过改革使市场价格机制真正引导资源配置,营造有国际竞争力的营商环境,增强微观主体内生动力。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医疗、养老、教育等社会领域,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卫生、食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等问题。
其二,把提高供给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要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在农产品、工业制成品、装备制造、工程建设、服务业等领域提高标准,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提升竞争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引导企业突出主业,发扬工匠精神,加强品牌建设,培育更多“百年老店”,增强核心竞争力,使中国质量同中国速度一样享誉世界。
其三,注重创新驱动发展,紧紧扭住创新这个“牛鼻子”,强化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这包括,围绕新一代信息网络、智能绿色制造、现代农业、现代能源、资源高效利用、海洋等领域推动产业技术体系创新;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改造升级传统产业,以技术的群体性突破支撑和引领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促进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融合,拓展数字消费、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互联网金融等新兴服务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智能经济,从而不断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开辟我国发展的新空间。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