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世界经济与国际经济学 >> 正文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与国内通货膨胀(上)——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分析

http://www.newdu.com 2018/3/7 《金融评论》(京)2011年5期第22~43页 陈玉财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中国对国际大宗商品的巨大需求决定了其价格波动对国内物价有重要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引起国内通货膨胀的本质是“成本上升型”通货膨胀。国际大宗商品波动在国内传导主要通过直接消费渠道、生产渠道和间接渠道,间接渠道又可细化为预期渠道、联动渠道和扩散渠道。在比较国内外商品价格指数的基础上,本文以中国的数据为基础,建立了进口大宗商品价格指数(缩写为ICPI)。并以CPI、ICPI、产出缺口和货币供应量构建计量模型,得出:货币供应量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最大,产出缺口次之,ICPI再次之;但如果考虑到ICPI的波动幅度远大于货币供应量和产出缺口的变化,那么ICPI对CPI的影响可以与产出缺口和货币供应量相提并论。
    关键词:大宗商品价格 通货膨胀 费雪指数
    作者简介:陈玉财,中国人民银行大连市中心支行。
    一、引言
    (一)研究意义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持续保持快速发展,加之仍处于高投入、高能耗的粗放型经济增长阶段,中国对大宗商品的消耗十分巨大,已经成为世界多种基本原材料商品的最大消费国。在国内产量无法满足经济增长需求情况下,中国必须要大量进口大宗商品。这使得中国对大宗商品的对外依存度很高,已成为世界上石油、大豆、铁矿石等多种大宗商品的进口超级大国。如2010年中国原油进口量2.39亿吨,占原油表观消费量4.39亿吨①的54.3%。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公布的2011年上半年原油对外依存度为54.4%,原油进口量占世界原油进口贸易总量的12.5%②。2010年大豆对外依存度接近80%,2010-2011年度进口量5210万吨,约占世界进口贸易总量的57%③。2010年进口铁矿石6.19亿吨,在全球铁矿石进口量中,中国占比逾50%。2010年中国生产生铁5.9亿吨,如按照铁矿石含铁量60%④计算,中国全年生产的生铁中62.9%要使用进口铁矿石。
    尽管中国已成为多种国际大宗商品的最大需求方之一,但由于大宗商品价格的定价权在国际市场,国内基础原材料价格和初级产品价格只能被动地接受国际价格波动。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越发剧烈,已成为外部冲击影响国内物价稳定的重要直接因素。从长期看,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尚未完成,经济增长潜力巨大,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由于大宗商品属于初级产品,主要依赖资源禀赋决定其供给能力,国际大宗商品波动对国内物价稳定的影响将长期存在。基于此,深入分析国际石油、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定价机制、影响因素以及与国内价格水平之间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需求方定价权以及降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尤其是价格上涨对国内物价影响的具体措施,这对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可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国际上的研究文献中普遍使用“商品”(commodity)或者“初级产品”(primary commodity)这个名词,并不用国内文献中的“大宗商品”(bulk commodity)这个名词,而实际上它们的内涵基本上是一致的。考虑到国内文献习惯以及国内“商品”含义较为宽泛,本文在叙述中沿用“大宗商品”这个名词,其含义为用于工农业生产与消费的大批量买卖的物质商品。大宗商品主要包括三类商品:(1)黄金、原油等金融属性强、避险保值功能强的商品。(2)以有色金属为代表的工业品如铜、铝、镍、锌、铅、锡,以及黑色金属铁等。(3)农产品如大豆、糖、棉花、橡胶等。从基本属性来看,国际大宗商品是资源类商品和国民经济中工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原材料,并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
    国际上对大宗商品价格与通货膨胀关系进行研究的成果很多,研究方向主要有两个:一是大宗商品价格是否对通货膨胀有影响;二是大宗商品价格能否作为通货膨胀的先行指标。沿着这两个研究方向很多学者进行了实证分析,但结论有很大差异;而且实证分析中多以美国经济的相关数据为例,对其他国家包括中国经济的有关研究相对较少。
    1.对美国经济数据的研究
    总体看,研究结果分为三类。(1)认为大宗商品价格尤其是石油价格对CPI有较大影响。Brian and Mills(1991)对1959-1987年的数据应用多变量VAR模型得出:大宗商品价格是经济状况的一个先行指标。Edelstein(2007)认为,对CPI预测能力最强的大宗商品是原油,石油价格领先CPI变动3期,能有效提高对通胀的预测准确度,而在更长时期硬原木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单一食品和饮料价格通常对CPI预测帮助不大。
    (2)研究结论承认大宗商品价格对CPI有影响,但影响有限。Furlong and Ingenito(1996)的研究很有代表性,被相关文献引用次数也较多。他们利用滚动回归发现:大宗商品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随时间变化会有显著不同;大宗商品价格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早期与美国通货膨胀率有较强的统计关系,但在80年代中后期关系很弱。在此基础上他们将样本分为1973-1983年和1984-1995年两个时间阶段,并对CRB/CRBRAW和CPI建立双变量VAR模型,比较方差分解和脉冲响应的结果,得出:CRB/CRBRAW对第一个时间段的CPI方差的解释力是第二个时间段的2倍多;大宗商品价格受到的冲击类型不同,其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也不同;大宗商品价格单独一个变量不是预测通货膨胀的良好指标。因此,他们又将失业率、石油现价、汇率和联邦基金利率纳入多变量VAR系统中,以此来检验大宗商品价格联合其他通货膨胀先行指标一起预测通货膨胀的效果。结果显示:大宗商品价格仍然对通货膨胀产生正向的冲击,尽管冲击很有限。Hobijn(2008)发现,在2006年农产品占总PCE(个人消费支出,该指数覆盖的商品和服务比CPI更广)成本的1%,而石油和天然气占2.8%。从总价格水平的上涨来看,在2006年6月~2008年6月的时间内PCE上升了3.2%,农产品价格上涨贡献了0.4%,石油和天然气价格上涨贡献了1.1%,食品和能源贡献了将近一半的PCE增长。然而,他认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影响的范围很有限,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消费价格影响的程度取决于大宗商品对产品生产的重要性。Gardner(1995)对通货膨胀先行指标研究地相对全面,他比较了五个通货膨胀先行指标的有效性,这五个指标分别是:黄金价格,CRB商品期货指数,JOC工业原材料指数,国际商业周期研究中心(CIBCR)通货膨胀先行指数,Paine Webber(PW)先行指数。实证结果表明:通货膨胀先行指标对金融市场参与者和政策制定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先行指标经常能够提供帮助预测或者确认消费者价格变化的拐点。然而,这些指标预示的通货膨胀拐点具有不同的先行时间,有时给出错误的通货膨胀最高点或最低点预警信号。并且这些指标近些年并未有效地预测CPI变化的幅度,甚至这些指标都没有为包含经济状况和滞后期通货膨胀的标准消费者价格模型增加有用的预测信息。
    (3)认为大宗商品价格对CPI影响较小。Bernanke(2004)认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CPI的直接影响很小,因为原材料成本只占总成本的一小部分,而且部分原材料成本的上涨会被最终产品生产商和经销商的利润吸收掉。与最近大宗商品涨幅相仿或更大的时期出现在1981-1982年和1990-1991年衰退之后以及1986-1987年和1990年,但对消费者价格水平影响并不显著。Kohn(2004)认为,大宗商品和进口商品只占国内消费的一小部分,大宗商品和能源价格变化对核心通胀影响不大。但最近的情况显示:各个大宗商品价格波动方向都趋于一致,以至于有限的单一商品价格变动也会导致总的影响很显著。通过考虑各种因素的统计模型可以推断出:大宗商品、能源和进口商品价格在过去四个季度中对核心消费者价格指数贡献了0.25-0.5个百分点。
    2.对其他国家经济数据的有关研究
    对英国、欧洲新兴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研究结论表明,大宗商品价格对国内通胀影响各异。Labys and Maizels(1990)应用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方法分析了大宗商品价格对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工业化国家的影响,发现: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对国内价格、成本和其他宏观变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Zoli(2009)选择大宗商品价格、经济周期波动、消费税税率变化、名义有效汇率、利率等作为变量,应用VAR和面板模型分析了欧洲18个新兴国家的数据,得出:国际原油和粮食价格对每个国家的通货膨胀都有显著影响,平均解释国内19%的价格变化。但大宗商品价格上升或下降带来的影响是非对称性的,国际石油价格下降引起国内价格水平下降的程度要大于国际粮食价格下降。F8W277.jpg,Geis and Winkler(2007)分析了24个非洲西部和中部的国家(这些国家大部分出口收入来源于一种或几种大宗商品;其中16个国家需进口石油以满足国内能源需求)的数据,发现在1999-2005年之间,尽管大宗商品价格波动较大,但对物价水平的影响很有限,这些国家的价格水平更多地取决于汇率制度以及财政和货币政策,而不是大宗商品价格。
    Green,Herrero and Thornton(1997)用英国的数据得出:大宗商品价格与零售品价格指数之间不存在协整和直接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货币当局无法从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化来预测零售品价格的走向。Babihuga and Gelos(2008)用VAR模型和扩展的菲利普斯曲线分析了大宗商品价格对乌拉圭通货膨胀的影响,得出:世界粮食价格对乌拉圭的通货膨胀具有明显而稳定的冲击,世界粮食价格上涨10%会提高国内通胀0.5个百分点,在一年后提高国内通货膨胀1.2个百分点;世界能源价格上涨对国内通胀的影响在统计上并不显著。但从长期来看,大宗商品价格在乌拉圭通货膨胀的方差分解中只占一小部分。Desormeaux,Garcia and Soto(2009)用程式化的DSGE模型分别模拟了石油价格和铜的价格冲击对智利通货膨胀的影响,结果显示:石油价格冲击对CPI产生直接的影响,对国内企业的边际成本产生间接影响;如果货币政策缺乏可信度,那么石油价格冲击会引起幅度更大而且持久的通货膨胀;当政府为应对铜的价格上涨而采取顺周期的财政政策即提高支出时,也会导致通货膨胀。
    3.对中国经济数据的有关研究
    很多对中国数据的研究表明:大宗商品价格对通货膨胀有显著影响。苏明,陆军(2009)以高盛中国商品指数(GSCCI)为基础,借鉴国家发改委“中价国际指数”所确定的商品类别和数量,用主成分方法确定权重构建了中国大宗商品价格指数(CBCPI),并运用ARMA模型对CBCPI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大宗商品价格指数领先工业企业原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一期,领先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两期。张翼(2009)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国际大宗商品期货指数(CRB)对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及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RPI)的引导关系,发现CRB不仅影响RPI,也直接影响PPI,滞后1期到6期的传导关系非常显著,RPI与PPI则表现为双向相互引导关系。而CRB对CPI的传导和PPI对CPI的传导未通过因果检验,传导关系不显著。在检验基础上建立了预测月度PPI指数的模型,发现期货价格指数可以作为通货膨胀预警和宏观经济监测的先行指标。肖争艳,安德燕,易娅莉(2009)采用BVAR模型,在包含CPI、工业增加值增速、M1增速和名义有效汇率的四变量模型中分别加入国际石油价格、国际粮食价格和国际工业原材料价格进行分析,发现:考虑国际商品价格因素的CPI预测精度均比国内四变量模型的预测精度有显著提高,国际价格因素对国内价格影响存在滞后性,国际石油价格、国际粮食价格在短期内会对我国的CPI产生影响,而国际工业原材料价格在中短期内都会对我国CPI产生显著影响。
    4.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从上述文献来看,学术界并未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是否对国内通货膨胀有影响这一问题达成共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与通货膨胀是否有关系视各国情况不同而异,经济规模、工业化程度、大宗商品进口量、汇率制度、财税制度等因素都可能成为影响大宗商品价格与通货膨胀关系的重要因素;即使对于同一国家来说,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大宗商品价格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也可能不同。对于大宗商品价格是否对通货膨胀有预测能力这一问题,大宗商品价格虽然在一些国家短期内对通货膨胀有预测能力,但有时也会严重偏离实际情况;而且主要应用于预测CPI的拐点,预测CPI水平变化的准确性很低。
    现有的文献虽然用各种模型清晰地描述了大宗商品价格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但仍存在一些缺陷。首先,实证分析中所用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指数都是用一些机构公布的商品综合指数,如CRB、JOC等,每种商品(或服务)所占指数的权重与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消费量、重要性并不一致,导致实证分析的结果可能与实际情况偏离较大。其次,现有文献使用的实证模型都是固定参数模型,无法动态描述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参数的变化;而且多为VAR模型,而VAR模型没有经济金融基础,预测样本外的数据很不准确。
    本文认为,一个国家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程度取决于该国经济对国际大宗商品的依赖程度,应当以进口大宗商品价格及进口量为切入点来分析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一国通货膨胀的影响。本文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分析得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对我国通货膨胀率的弹性有逐年增大的趋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日益成为影响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
    (三)本文的主要贡献
    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四方面工作。(1)分析国际大宗商品波动的原因、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从理论上论述大宗商品价格对通货膨胀影响的传导机制。(2)在比较国内外大宗商品价格指数适用性的基础上,系统地构建了进口大宗商品价格指数,为此类实证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3)在协整模型和分布滞后动态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时变参数模型,分析不同时期内各个变量对CPI弹性的变动轨迹。(4)结合我国经济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降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我国通货膨胀率影响的政策建议,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应用性。
    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与我国的输入型通货膨胀
    (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日益剧烈
    近十年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剧烈,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形势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以CRB指数来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可以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以前,大宗商品价格之间保持相对平衡,价格波动幅度不大。第二阶段是1973-2003年,大宗商品价格在箱体间横盘震荡,价格变化呈现一定的周期性。第三阶段是从2004年开始至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开始大幅上涨,每一轮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过后,均围绕一个更高的价位运行。与此同时,价格波动更为剧烈,2007年后,大宗商品价格已经呈现出“飙升”现象,2008-2009年间急剧下降,2009年末又止住下跌趋势,出现反弹,2010年以来再次急速上扬。
    
    图11947-2010年CRB指数变化趋势图(1967年9月=100)
    数据来源:www.crbtrader.com.
    (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原因分析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供需双方的矛盾是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根本因素,金融因素、联动因素等也对价格变化起重要作用。
    1.供给因素
    除农产品外,大多数国际大宗商品要增加产能都需要较长的时间。很多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出现过较大幅度的上涨,这一方面是由于大宗商品生产的增长幅度不如国际市场对其的需求增长快,另一方面包括劳动力、原材料等在内的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使得国际大宗商品供给的增加幅度有限,卖方寡头垄断比较多,控制了供给的数量和价格。同时,不同于一般商品,资源性大宗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小,生产具有专用性强、高风险等特征,这些因素对国际大宗商品的定价机制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使其价格形成变得更为复杂。这样,供方力量长期处于上风,需求方处于劣势,价格易由少数利益集团确定。
    2.需求因素
    在以往的经济周期中,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多是供给驱动的,多和地区性政治事件联系,例如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价格冲击。而最近十年,需求面的因素成为影响价格的重要因素,例如新兴市场经济需求的快速增长、金融危机导致市场预期逆转以及需求下降等因素。当新兴经济体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全球经济繁荣时,对大宗商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尤其是对金属原材料和原油等的需求,这会助推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如果全球经济尤其是新兴经济增速放缓,需求降低则会使大宗商品价格下降。
    从具体情况来看,世界经济在迈出“9·11”事件的阴霾后,步入恢复上升期,特别2004年开始强劲复苏,旺盛需求引发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全面上涨,几乎所有的大宗商品在2004年之后都步入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开始运行。特别是2007-2008年前期,全球经济的快速、广泛增长,进一步激发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创出历史新高。直至金融危机爆发,受全球经济衰退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才纷纷回落。不过自2009年下半年,世界经济初现复苏苗头,2010年以来伴随越来越多国家经济的复苏,大宗商品价格再次燃起上涨势头。
    3.金融因素
    近年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受金融因素影响日益增大。金融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投资(投机)需求、市场流动性和计价货币美元的币值。从投资需求方面来看,大宗商品具备一定的保值性和增值性,这使得该市场成为机构和个人投机者的重要投资渠道。当资金在各品种之间频繁进出时,大宗商品市场就表现为不同品种的轮番上涨或下跌。此外,国际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具有集中度较高的特点,受少数国际大型投资机构影响较大,也会在一定程度放大了价格波动对基本面的偏离。从市场流动性方面来看,当世界各主要经济体为恢复经济而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时,市场流动性大量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助推大宗商品等资产价格上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扬催生了通胀,一旦各主要国家采取货币紧缩政策治理通胀,市场流动资金将减少,大宗商品价格一般会呈下跌趋势。所以,流动性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是正相关关系。从美元币值方面来看,由于美元是大部分国际商品和服务贸易定价和结算货币,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美元币值变动会影响国际大宗商品标价变动,因此,美元币值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呈负相关关系。近年来美国推行的弱势美元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
    4.联动因素
    国际大宗商品间联动涨价效应也比较明显。能源、资源和农产品之间存在价格联动机制,原油价格不断上涨往往能够带动煤炭、天然气等能源产品涨价,而且还会带动生物能源的需求扩大,特别是抬高玉米等农产品价格。另外,能源价格上涨也会逐渐拉升其他商品价格,包括金属、粮食等商品价格。
    (三)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日益增大
    近几年来,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过程中,我国的物价水平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受影响的范围越来越大。2004年时,由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引起的输入型通胀开始显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初级产品价格指数中⑤,石油价格、食品价格、金属价格分别上涨10.6%、13.9%、17.3%,引起国内燃料动力、黑色金属材料、有色金属材料购进价格分别上涨9.7%、20.4%、20.1%,食品价格上涨9.9%,PPI中石油工业和冶金工业出厂价格分别上涨14.2%、16.9%。
    2007-2008年,随着我国与全球经济联系日益紧密、资源品价格改革深入推进、对大宗商品进口依存度的进一步提高,我国受到的输入型通胀压力进一步增大。2007年,IMF初级产品价格指数中,石油价格、食品价格、金属价格分别上涨10.6%、15.2%、17.3%。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影响,我国国内有色金属材料购进价格上涨11.6%,PPI中冶金工业和食品工业出厂价格分别上涨8.4%、7.5%,CPI中食品价格上涨12.3%;国内石油价格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石油工业出厂价格涨幅为3.4%。2008年的情况与2007年类似,只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涨幅和对国内物价的影响更大。2008年,IMF初级产品价格指数中,石油价格、食品价格分别上涨37.2%、23.3%,而国内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20.6%,CPI中食品价格上涨14.3%,PPI中石油工业和冶金工业出厂价格分别上涨18.5%、11.9%。
    到了2010年,我国的物价水平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影响更加突出。IMF初级产品价格指数中,石油、食品、农业原材料、金属分别上涨27.8%、11.5%、33.3%、48.2%。我国的物价指数受到了较大冲击:农副产品购进价格上涨10.4%,燃料、动力价格上涨16.3%,有色金属材料购进价格上涨22.2%,PPI中石油工业和冶金工业出厂价格分别上涨24.7%、9.4%,CPI中粮食类价格上涨11.8%,这表明我国面临的输入型通胀压力逐渐增大,所受的影响已扩散到食品、能源、原材料等生产和生活的诸多方面。
    

(未完待续)

 

Tags: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与国内通货膨胀(上)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