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要促进国家战略和政策对接 由于国际公共产品的供给超出一国能力,只有加强国际合作,通过共同生产和供给,才能达到应有的规模效益。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都有振兴国家经济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战略规划,如俄罗斯的欧亚经济联盟、欧盟的“容克计划”、哈萨克斯坦的“光明之路”计划、越南的“两廊一圈”规划、印尼的“全球海洋支点”计划等。通过国际合作有效对接这些战略规划,不仅形成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解决各国发展不平衡、国际合作碎片化问题,而且将中国的发展机遇拓展为沿线国家共同的发展机遇,无疑将促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
实现不同发展阶段国家的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既有工业化刚刚起步的发展中国家,也有拥有领先技术和高端设备的发达国家,还有处在工业化中期、拥有装备制造优势和中端生产线的中国。这些国家在全球化产业链中首尾相连,通过国际合作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自主对接,既可以满足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有助于中国产业装备的更新换代,也有利于发达国家扩大出口。
实现援助优势的对接。中国与发达国家共同开发发展中国家市场,为实现南北合作与南南合作援助优势的对接提供了机遇。“一带一路”倡议容纳了南北合作与南南合作两种差异明显的模式。南北合作已经形成相对规范的援助体系,但效果不佳;南南合作则正在探索一套符合发展中国家利益的援助规则,合作成果逐步展现。在此情况下,三方合作不仅为发达援助国和新兴援助国搭建了连接渠道,双方增强了对话与联系,而且双方以比较优势支持受援国发展,可以提高援助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新兴援助国通过合作提高了自身的援助能力和国际形象,发达援助国也改善了自身的援助方式。
实现全球性技术标准的对接。技术标准化不仅是实现“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重要抓手,也是提升我国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外向型经济竞争力的主要依托。通过与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合作共建,实现技术标准体系对接,是提高中国标准国际化的重要契机。探索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性技术标准对接,共同塑造全球化绿色标准,也需要高水平的国际合作作为支撑,如中欧凭借成熟的合作关系,正在不断探索建立气候变化、智能交通、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等标准。
三要构建互利共赢的伙伴关系 随着全球化和多极化的深入发展,世界更需要同舟共济的合作伙伴。“一带一路”倡议为紧密和强劲的伙伴关系网络构建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内涵,互利共赢的伙伴关系也是对“一带一路”倡导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形象化表达。合作以共同利益为前提,并构成责任共同体的基础,经济联通与社会联动也有助于各方形成兴衰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国际合作扩大共识,增进共同利益。在合作基础上实现互利是伙伴关系的基础动力。通过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贸易投资便利化,带动沿线国家对外开放,可以激发跨区域市场潜力,将产能的互补性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社会进步的助力器,为合力打造纵贯东西的经济大走廊,整合沿线国家共同利益奠定基础。为实现共同利益,参与国在满足自身利益的同时必须兼顾他国利益,以维护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不断强化域内国家“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利益共识,扩大利益交汇,增进利益融合。
合作各方共担风险与责任,增进彼此互信。经济相互依赖促进国际合作的发展,而国际合作本身又加深了相互依存。“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的外交宣示始终贯穿以合作促互信、以互信谋发展的逻辑。从“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新理念到“全面、共同、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中国主张以沟通、磋商、协同的合作方式发展国际关系,不断增进彼此的融合度和信任感。通过参与国际合作,各方充分认识自身责任和义务。通过合作构建的信任能够激励各方共担全球治理责任,对促进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和平衡世界政治格局发挥应有作用。
合作精神不断内化和外溢,维系伙伴关系。国际合作需要互学互鉴、包容开放,“一带一路”倡议以新的合作连接起不同区域、不同文明、不同历史的国家和人民,倡导和谐共处,东西互鉴,将平等、开放、共商、共赢理念内化于合作进程,增强了彼此交流和互动,增进了相互认同与理解。这种观念的共享不断体现在国家行为中,并持续影响国家间关系。正如习近平强调,通过加强各领域务实合作,不断扩大合作内涵和外延,推动取得符合人民期待的合作成果。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