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世界经济与国际经济学 >> 正文

科技业“缩表”可能引发全球科技股暴跌潮

http://www.newdu.com 2018/3/7 海外网 佚名 参加讨论

    
    网络图片
    对于高科技领域的风险投资,大部分科技类风险投资实际上就是在消耗财富,在资本严重过剩的时候尤其如此。
    在资本过剩的时代,信用创造大大超出实体经济的需要,过多的货币停留在资产交易层面,追逐一切看似能带来带来高回报的资产,而高科技领域也成为过剩的资本热衷追逐的目标之一。在这种背景下,高科技投资的泡沫化很容易就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由于全球信息传播基本实现了同步实时化,全球过剩资本追逐少数热点的投资也变得极为雷同。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很多科技投资概念在美国刚刚出现,中国市场就已经有了模仿者。
    科技投资消灭财富的说法受到很多人质疑,其实,可以从另外一个窗口看看科技业风险投资的过剩。据CB INSIGHTS和普华永道联合发布的报告称,2016年全球风险投资基金给初创企业的投资总计达到历史高位的1010亿美元。
    但与此同时,2016年,退出投资的风险投资基金通过初创公司的IPO和并购等方式仅变现了470亿美元,这是近年来的中值水平。相对于巨量的投入资金,470亿美元的变现总额远远不够。 这就好比一个“堵住的管子”,投资者拼命往管子的一端塞钱,而从另一端出来的速度却达不到应有的程度。有统计称,硅谷目前估值10亿美元以上的184家科技初创公司,其市值约为6500亿美元,这些积压的公司如果按目前的上市速度,资本要完全退出需要长达14年时间!
    作为独立智库,安邦咨询并不否认科技发展的作用。但必须承认,大量资本追逐高科技投资会带来负作用,这是消耗财富的一种重要方式。另一类消耗全球财富的剧烈方式就是“战争”。从短期效果来比较,与高科技投资相比,投资基础设施看得见、用得着,起码可以算作是效率成疑的远期资产。但高科技投资则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它的效率可能更低,由于高风险的原因,投资者有时根本不知道这项投资是否会成功,所以根本没有办法去计算回报。很多时候,所谓的高科技投资“回报”无非都是用数据修饰的美好愿景,难怪投资者对这类高科技公司的估值只能采取所谓“市梦率”(而不是市盈率)。
    安邦咨询首席研究员陈功在《颠覆世界的城市化》一书中生动地描写过资本过剩的世界图景,由“城市化-资本过剩-危机”所构成的“危机三角”,揭示了城市化与资本过剩“脉动”的规律。现在的情景依旧如此,甚至更加险恶,尤其是在高科技方面。陈功表示,高科技是消耗过剩资本的途径之一,大量资本根据莫名其妙的理由投入某项科技。如果所投的科技项目最后发展成为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技术,表现的像瓦特蒸汽机一样,那么这样的高科技实质就没有真正消耗掉资本,反而为将来创造更多的资本,提供了条件。
    但遗憾的是,这样的高科技只是凤毛麟角。正是因为高科技投资大多数将会夭折,大多数高科技投资将因为各种各样的风险理由而放空,才会产生消耗过剩资本的价值和作用。就此而言,不仅仅是特斯拉、三星和苹果,其他的科技产品和项目也有相当大的概率将会面临出局的危险命运,而这其实就是相当大比例科技项目的最佳贡献——消耗过剩资本。
    在这个判断基础上,安邦咨询的智库学者要发出的预警就是,全球科技股将会面临一场暴跌潮,套用金融圈里的一个流行词,这其实就是科技业的一种“缩表”,要清理掉可有可无的有毒资产或是虚假资产。在这种情况下,股价暴跌是非常可能的,尤其是在全球传统产业全面复苏的条件下,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陈功强调,值得特别警惕的是,国家层面的科技政策支持也可能导致风险,那些前期在科技领域进行政策倾斜的国家和市场,特别容易发生风险。科技政策的鼓励和倾斜会引导额外的资金投入,将会放大投资失败的风险。这种风险所导致的冲击,未必就仅仅体现在科技领域,完全有可能体现在整体市场走势方面。环顾全球市场,这样的国家中,尤其值得警惕的是中国和美国,这两个国家前几年在科技领域的投资均非常明显,因而现在所受冲击和影响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高科技投资是一种高失败率的风险投资,在全球资本过剩的时代,高科技投资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消耗过剩资本,这是一种不同于战争的资本消耗形式。这种情况持续到一定程度,可能导致全球科技股出现暴跌潮。
    (文章经安邦咨询公司授权发布)

Tags:科技业“缩表”可能引发全球科技股暴跌潮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