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RCIF)讨论稿,2014年11月13日
Working Paper No. 2014W22
(本文已发表于《国际经济评论》)
[PDF全文阅读] 中国互联网金融:模式、影响、本质与风险 郑联盛
摘要:目前国内存在传统金融业务互联网化、互联网支付清算、互联网信用业务以及网络货币等四大业务模式。互联网金融目前在各自业务领域的影响整体较小,对银行部门影响短期有限长期可能较为深远,对金融体系整体影响是综合性的但目前极为有限。互联网金融没有改变金融的本质,是传统金融通过互联网技术在理念、思维、流程及业务等方面的延伸、升级与创新。互联网金融风险具有两面性,目前不会引发系统性风险,主要风险环节在于强化了风险的内在关联性。互联网金融监管应具有包容性和有效性融合,建立较为完善的互联网金融监管和发展框架。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传统金融 金融监管 金融风险
互联网金融是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新兴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业务模式,其存在的意义、对传染金融行业的冲击以及对金融稳定甚至对货币政策等的影响存在重大的不确定性,学界对此亦众说纷纭。有观点认为,互联网金融将带来“颠覆性”的冲击,将彻底改变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而有研究指出,目前中国所谓互联网金融业务更多是一种辅助性、补充性的金融业务,而涉及的实质性和主体性业务较少。互联网金融本质还是金融契约,不是新金融,而只是金融销售渠道、金融获取渠道上的创新。
互联网金融正以其独特的经营模式和价值创造方式,影响着传统金融业务,逐步成为整个金融生态体系中不可忽视的新型业态。笔者认为,目前互联网金融存在三个重大的争论点。一是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体系的影响问题,互联网金融是否具有“颠覆性”。二是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问题,即互联网金融是否会引发系统性风险。三是互联网金融的监管问题,涉及是否需要监管、如何监管以及监管主体等问题。认识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属性和相关影响、认清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属性以及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监管框架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三大议题。
一、中国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模式与运行机制
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历程要远短于美欧等发达经济体,截止目前,中国互联网金融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至2005年左右的传统金融行业互联网化阶段;第二个阶段是2005年至2011年前后的第三方支付蓬勃发展阶段;而第三个阶段是2011年以来至今的互联网实质性金融业务发展阶段。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国内互联网金融呈现出多种多样的业务模式和运行机制。
……
二、互联网金融对中国金融体系的影响分析
互联网金融作为中国新型金融模式的典型代表,在过去短短几年蓬勃发展起来,并对相应的金融业务、金融子行业、市场以及整个金融体系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通过对相关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研究,互联网金融目前对传统金融领域的“颠覆性”冲击以及对中国金融体系的实质性影响整体是有限的。
……
三、中国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属性
……
四、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
互联网金融的本性还是在金融,而金融的核心是处理风险。同时,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金融创新,相应的金融风险是相伴而生的。互联网金融由于其创新性、综合性、复杂性等特征更为明显,其风险比传统金融可能更加复杂。
……
五、对互联网金融发展与监管的建议
互联网金融作为所谓的第三种金融模式,存在着金融机构信息网络化、第三方支付、网络信用业务以及虚拟货币等四大类业务模式。互联网金融目前整体对相关业务领域、银行部门以及金融体系的影响整体较小,整体仍然是弥补现有金融体系的不足。但是,作为新的金融风险点可能引发技术失败、监管失效、消费者保护等风险,结合国外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实践,在规范引导和适度监管的基础上,互联网金融才可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