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社会资本”作为员工心理健康研究的新视角,可使人们更清晰地洞察员工心理健康背后的社会性成因。本文先阐释员工心理健康和企业内社会资本的概念,进而从集体和个体两个层面分析了企业内社会资本对员工心理健康的作用机理,构建了理论模型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以期引发管理者的重视。
关键词:员工心理健康,社会资本,员工健康管理,工作生活质量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企业面临的环境日益复杂多变,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浮出水面。“社会资本”作为一个重要范式,与社会结构的特点直接相连,已被用来分析个体和集体行为的社会性因素(罗家德,2008),但目前还没有关于企业内社会资本与员工心理健康的研究成果。以社会资本为理论工具研究企业管理问题,将使我们更为深入地洞察管理行为背后的社会过程。
一、基本概念与理论工具
(一)员工心理健康与企业内社会资本的概念
《心理学大辞典》把心理健康界定为:“个体的心理状态保持正常或良好水平,且自我内部以及自我和环境之间保持和谐一致的良好状态”(林崇德等,2003)。综合以往对心理健康的研究和企业场所的特殊性,员工心理健康是指员工在企业内对压力性事件和环境带来的应激具有良好适应和协调能力的持续性心理状态。所谓应激,是指来自于事件或环境的刺激,它使人调动各种心理和社会资源来应对事件或环境的影响。每个人拥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当个人的状况和资源的需求之间有不良的适应或匹配时,矛盾就存在了,就会影响到个体的健康状况,这个矛盾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只是因为相信而存在(萨拉斐诺,2006)。心理健康良好的员工在企业中能对压力性事件和环境有良好判断和适应。从而处于健康的身心状况。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出现恶化之前,大多以隐性方式发挥作用,且总是与旷工、离职、低效率,甚至与不断恶化的家庭生活等联系在一起。企业的发展是个动态过程,不断发生的各种压力性事件都将给员工带来心理应激,使得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呈现一个变化的形态,员工能否获得必要的资源来应对这些心理应激成为了影响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关键。
社会资本不是一个新话题,但是对企业内社会资本的关注却是近些年的事。科恩和普鲁萨克(2006)认为,社会资本是造就优秀公司的重要因素,并将之界定为“主要由人们之间积极的联系构成,包括相互信任、相互理解以及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理念,这样的联系可以把人际网络或是各种社群中的每一个成员紧密地团结在一起。”罗家德(2008)认为,企业内社会资本是指镶嵌在企业内部的社会结构中,通过关系网络可以获得的各种实际或潜在资源的总和,包括个体面社会资本和企业集体面社会资本。前者指企业内个体因社会结构因素而能取得的资源,主要是社会连带和网络结构位置等为个人带来的资源,包括:(1)个体关系面社会资本——两两信任,即一个员工被同事或上司信赖的程度;(2)个体结构面社会资本——网络连带,包括情感连带、咨询连带等,即个体拥有的情感连带和咨询连带数目;(3)个体结构面社会资本——网络结构位置,即个体在社会网络中所处的位置。后者是指企业所拥有的社会结构的某种特质,可以带来特定的行动和资源,可以为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及其中的个体成员带来利益。依据Nahapiet与Ghoshal(1998)的观点,企业内集体层面社会资本包括三方面:(1)认知性社会资本。指提供不同主体间共同理解的表达、解释与意义系统的那些资源,包括共有语言、共有叙事和共有编码等;(2)关系性社会资本,指通过关系创造或者由关系手段获得的资产,包括信任、规范和认同等;(3)结构性社会资本,指行动者之间联系的整体模式,关注的是网络联系的存在与否、联系的强弱以及网络结构,指网络密度、群体的网络结构形态(如群体中心性高低、非正式小团体的数量)等。
企业内个体社会资本与集体面社会资本虽属不同层面,但都存在于企业之内;都与企业内社会结构的特点联系在一起;都具有资源的属性,是员工应对压力和挑战所带来的心理应激的重要依靠:两者紧密相连、密不可分,具有某种整体性。因此本研究把两者结合为一,称为“企业内社会资本”,并以此为理论视角,目的是为了更全面地探究企业内的社会结构状况与员工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二)心理应激的社会学模式对本研究的启示
赫姆斯和拉恩(1967)提出的“社会重新调整”理论(Theory of Social Readjustment)指出,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事件需要人们能够通过“再调整”来保持一种健康的均衡状态,如果这种均衡状态被破坏将最终导致健康出现问题。以该理论为基础的健康的“社会一医学”模式强调一个人社会生活中的事件怎样影响他的心理健康。该模式后来加入了一项新内容,即人的社会关系可能影响人们处理压力事件而免于生病,于是形成了“心理应激的社会学模式”。其基本内容是:(1)应激存在于人生的各个阶段,不良性应激会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社会结构性因素可能会导致长期面临不良应激,从而会加剧不良应激的有害效果;(2)社会结构不平等导致人对有价值资源和机会的享用权的差异,这些差异使人们在幸福受到威胁时,一些人比其他人有更多资源可以用来对付这些威胁。同时,社会结构的不平等还影响着人们所经历的事件和应激的类型(陶西格等,2007)。
把该模式应用于企业这一组织中,可以给我们带来如下两点重要启示:(1)员工在企业中要面对各种压力性事件所带来的心理应激,这些心理应激处理不当将影响员工的心理健康。企业内社会结构因素可能导致部分员工长期面临不良应激;(2)社会资本作为一种资源,可以帮助员工缓冲这些压力性事件所带来的心理应激的负面影响,从而维护其心理健康。但由于企业内整体社会结构的状况以及员工在企业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不同,他们将面临不同的应激类型,并且在对付应激上拥有不同的资源条件。也就是说,员工因为企业内社会结构特点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心理健康可能性。
二、企业内社会资本对员工心理健康的作用机理
(一)企业内集体面社会资本与员工心理健康
企业内集体面社会资本与员工心理健康的关系反映了企业整体社会结构对员工心理健康的影响。较早关注整体层面社会结构与个体健康状况之间关系的是社会学家迪尔凯姆(Durkheim,E.1897),他认为精神疾病是更大的社会结构之中的社会影响的结果,与个体的生物和心理构造无关。对于企业来说,该理论思路同样适用,企业内的整体社会结构状况也将带来一种社会力量,影响着员工的心理健康,并且这种影响很大程度上超越了员工个体的生理和心理状况而发挥作用。
首先,企业内集体层面的“认知性社会资本”强调支持员工间共同语言和共同理解的那些表达、解释与意义系统的资源。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强调人的主观判断和信念的作用,把它们看作是人类行为的基础,并认为人主观认知的改变可以带动心理状况的改变。它至少通过两种路径影响员工心理健康:一是员工间共有语言和叙事程度较高时,有利于员工之间建立共有的价值、愿景和团队感,这可以让员工在面临工作压力时感受到他人的力量和援助,从而对自己的应对能力更有信心和把握。有研究表明,一个人面对压力性事件时如果相信自己具有重新调整所需要的能力,就能够减少由于经历该事件而生病的可能性(Dohrenwend B.P.1981)。二是企业内的共有语言和叙事越清晰明确,员工间进行沟通的成本越低,员工就越容易从中获得必要的情感和信息支持,从而更顺利地满足工作要求。而员工有没有能力去控制工作需求与满足这些需求的能力之间的平衡对员工主观幸福的发展至关重要(Kohn M.L.,Schooler C.1983)。
第二,企业内集体层面的“关系性社会资本”强调的是通过关系创造或者由关系手段获得的,包括信任、规范、认同和义务等资源。它们可能通过如下途径影响员工心理健康:一是较高程度的信任氛围和共同义务感可以使员工更容易对他人表现出重视、鼓励、尊重或者对个体的想法或感情表示理解,以及将个人与他人作积极的比较,这类社会性支持有利于建立个体的自我价值感和受重视感(萨拉斐诺,2006),从而会影响到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二是企业内良好的信任氛围和组织认同状况可以增加员工之间的亲密感,员工之间亲密度的增加使个体在面对压力时更容易获得来自他人的支持,从而更好地应对压力,并且可以增加员工在面对压力时对自己应对能力的主观判断。三是企业内明确的规范及员工对此的认可有利于员工清晰地认识自我与企业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从而有更明确的身份感。有研究表明,身份感越明确,心理体验就越健康(陶西格等,2007)。而管理者的管理行为既受制于关系性社会资本,同时也会对后者产生直接影响。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