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圆满地完成了系统思考练习,却不能把它们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如果这样,将起不到什么作用,只有把“工作空间”变为“学习空间”,我们的学习才不会停留在“不错的主意”的层面,才不会被边缘化。
——彼得·圣吉
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一种主流,企业也正在以一种无与伦比的激情追逐成功,从“企业大学”、“企业商学院”、“企业学习院”的与日俱增就能切身感受到这种力量。
而学习方式正在发生颠覆性的变革,过去单纯以讲师为中心的培训模式将会改为以学习者为中心,意味着学习者必须更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讲师传统授课方式以及授课时间与地点的限制,将会有巨大的变化;未来讲师在角色上应该更像是学习者的辅导,提供更多的学习讯息,而不仅只是单向传递知识的讲师。
你可能认为,对领导者来说,站起来称“我们要学习,要以学习创造未来”是挺简单的。但是,要把这样的抱负放在以业绩为中心的企业中考虑,想一想这样的宣告将会影响到所有人员和市场;想一想让所有人抱有同样的学习热望,会是多么困难。即便人们认可了初步的前提,想一想下一步让他们投入精力,掌握学习所必须的技能,又是多么困难。
大多数企业的做法非常简单:想想自己知道些什么,然后,靠自己所知道的东西采取行动,从行动得到结果。大多数企业走到这一步就算结束了。行动要么有效,要么无效。如果有效,就多多采用;如果无效,就另辟蹊径。而在学习型组织的环境中,你还要让人们进一步深入。在得到结果后,你要耐心询问:“我们为什么会得到那样的结果?我们如何利用这些结果拓展自己已经知道的东西?”这最后一个循环,恰恰是大多数企业中的人们觉得自己没有时间去做的。
想把企业建成“学习院”,最高主管要先有组织变革的决心去全心全力投入,并将员工的绩效与其升迁考核制度连结起来,激励员工主动的学习意愿,乃是其成功的关键。
让学习成为一种工作方式
当今社会,劳动力市场是全球化的,在网络化的商业模式中,知识工作者面临实时的竞争,由此引发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当企业全体都成为学习型组织之后,也许根本就不再需要另外筹设“企业大学”,因为整个企业就像是一所大学,经营企业大学的真正重点并不在有形的组织,而是贯穿整个企业的无形组织文化及变革力。
在充满变化的年代,快速有效的学习和人力资源储备已经成为许多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而企业大学已经成为企业用来整合战略资源的工具。
一般来说,国际性的大企业,为了解决员工教育培训的问题,都会自行建置企业大学,IBM、Cisco、Oracle、Ericsson、麦当劳……等国际性的公司早已行之有年。
可以预见,企业大学的数量甚至将会超越传统的大学,将成为未来成人职场教育及终身学习的主流。为何企业如此热衷设置自己专属的“企业大学”?最主要的原因是: 高等教育体系无法完全满足企业在实务上的需求,企业想要量身打造自己所需的人才。
不少国内企业都想筹办的“企业大学”,往往只是将过去的培训部门改换一个名称而已。
事实上,大部分的企业推动企业大学最大的阻碍在于:缺乏长期的导入计划、没有明确的主导部门、无法估算训练的学习绩效三大因素。这表明国内企业仍无法明确拟定企业大学的目标,导入后的困惑与迷思将会影响企业的投资意愿,且如何确定员工的工作表现与绩效会提升?如何规划学习课程与制作?学习绩效的评定?与企业营运的有效结合?这都将影响企业大学导入成功与否。
企业要成功导入或经营“企业大学”,最高主管要先有组织变革的决心,高阶主管能否全心全力投入,并将员工的绩效与其升迁考核制度连结起来,激励员工主动的学习意愿,乃是其成功的关键。
或许,当企业全体都成为学习型组织之后,根本就不再需要另外筹设“企业大学”,因为整个企业就像是一所企业大学,无时无刻都在进行着学习活动,无时无刻都在为企业培育人才。届时,企业大学将不只是为企业训练“精兵”的基地,更是企业不断培育出“将才”的所在。
从培训到学习
有统计数字表明,世界各地的企业每年都要花费高达1000亿美元的培训费用,帮助员工掌握提高企业绩效所必须的各种技能——诸如沟通技能、销售技巧、绩效管理或精益运营技能。但是,这种培训通常并没有取得太好的效果。事实上,在麦肯锡最近的一次调查中,只有14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培训计划显着提高了业务绩效,而大多数企业甚至没有费心去跟踪自己在培训投资上所获得的回报。他们坚持进行员工培训,是因为一个技能娴熟的劳动力明显具有更高的生产力,而且因为员工们往往需要掌握新的技能,来应对在企业战略或绩效上的变化。
企业大学的建立,重点在于“习”,强调“训练”和“互动”;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由传统的讲师为主的静态培训转变为80%以学习者为主的随时的动态互动体验,辅以20%传统培训相结合。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企业越来越成为一种能力的组合。优秀的员工和管理者正成为“稀缺资源”,承载组织能力的关键人才越发难以从外部获取,而必须由企业内部培养和产生。如何开展企业内生化的人才培养,提升组织能力进而达成战略目标,是每位企业领袖所关注的焦点。
最近,凯洛格公司发布了“企业大学白皮书6.0”,建议企业培训体系在学习地图、组织建设、领导力管理、内部讲师、培训运营和学习动力圈方面开展“六项精进”:
——从学习地图1.0到2.0、3.0
在开展组织学习时,企业对能力的关注和分析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但对于能力提升的发展手段、学习方式比较单一,与HR其他模块的联系较为薄弱。学习地图2.0能够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开展混合式学习,匹配员工能力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而学习地图3.0则将更加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更具灵活性的学习手段,实现学习者的按需学习。
——从小部门建设到大组织链接
企业大学越来越能得到企业高层的支持和投入,在自身职责分工、人员发展上也取得了进步,但对业务运营的集成和与其他模块的协同仍有可以提升的空间。建议企业大学跳出小团队建设的发展局限,着眼于与组织体系其他模块加强分工与配合,合理设置培训组织架构和管控模式。
——从领导力培养到领导力管理
企业往往能够抓住领导力的培养,开展一系列的培训项目,但是企业的需求却不止于为管理者提供一些培训课程。企业对领导力的需求是能够持续不断地产生胜任管理岗位的领导梯队,并让这些在管理岗位上的管理者保持持续的高绩效,在数量上和质量上为组织提供领导力支撑。建议培训体系跳出领导力培养的“小圈子”,将领导力建模、评价中心、人才盘点与领导力培养相结合,以“管理企业领导力”的高度去为组织领导力的发展做出贡献。
——从内部讲师的使用价值到队伍价值
大部分企业能够在对内部讲师选拔方面建立起较全面的流程和制度,并能够使用内部讲师开展授课工作,在发挥内部讲师“使用价值”方面做得不错。但是在内部讲师队伍身上凝结的“价值”方面却没有跟上。培训散乱、激励乏术的情况仍然存在。内部讲师队伍价值与使用价值的不匹配必将导致工教矛盾的突出,影响内部讲师队伍的生命力。建议企业不仅仅着眼于发挥内部讲师队伍的使用价值,更应在内部讲师队伍的“价值”投入上予以补足。
——从培训运行到培训运营
在需求调研、计划制定、培训实施和效果评估方面,企业基本做到了有流程、重规范,但在学习需求分析、学习活动设计、培训内容应用和学习效果显现方面却未能跟上。建议企业系统开展培训全流程的精进,不是“为培训而培训”,而是真正在需求、设计、交付和评估四个阶段满足深层次的要求,从培训运行上升到培训运营。
——从被动培训到主动学习
有的培训体系各模块的建设都较为健全,但是学员的感知却并不好,“课上激动,课下不动”现象仍然存在,甚至越是健全、复杂的培训体系,越容易产生“培训过度”的情况。单一从培训体系建设的视角看问题,容易让培训体系的管理者忽视体系所服务的“终端客户”。建议企业通过员工“学习动力圈”,扫描员工在学习价值链上各个环节的感知与体验,进而对培训体系做出调整和优化。
从学习到行动
在员工能够有效地掌握一项新技能之前,他们必须确信,该技能将有助于提高自己组织的绩效,认识到他们自己在该领域绩效不高,然后才实际选择学习这项技能。但是,大多数企业培训计划都忽视了这些先决条件,而只是假定员工“需要掌握它”。这种做法是一个很大的错误,因为它使怀疑论的正常模式变成了学习的障碍。这种结果对于曾经参加过企业培训的任何人都很熟悉。许多员工对待培训的态度不像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而是表现得仿佛自己是囚犯(“我来培训是因为我不得不来”)、休假者(“我不介意来培训——它是放下真正工作的一次很好的休息”)或教授(“其他参加培训的人都是来学习的;而我可以与他们分享我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