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学 >> 企业管理 >> 正文

技术属性对中小企业技术获取策略选择影响的实证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18/3/7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年10期 樊霞 赵丹…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基于对中小企业边际型和适应型渐进性创新的类型划分,采用实证的研究方法,探讨了不同创新类型下技术属性对企业技术获取策略选择及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技术复杂性对企业在适应型创新模式下的外部技术获取策略具有显著影响;技术隐性则对企业内部技术获取策略影响较大。其次,边际型创新模式下的外部技术获取策略最有利于降低企业研发成本;而无论在何种创新模式下,内部技术获取策略都能比采用外部技术获取策略获得较高的财务绩效。
    【关 键 词】技术获取 渐进性创新 技术属性 中小企业
    0引言
    

    技术获取是企业通过消费者参与、外部网络、外部参与、R&D外包和知识产权许可等形式,从外部获取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行为[1]。技术获取作为企业技术的来源方式,在企业战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如何突破自身资源和技术能力的限制,选择适当的技术获取策略,对于企业竞争力及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研究表明,外部技术获取有利于企业扩展自身的技术领域、缩短产品研发周期、分担研发费用以及分散企业研发风险等[2-4]。而与外部技术获取相比,内部技术获取不仅可使企业获得技术的所有权,更能使企业在“干中学”中培育和发展自身的技术能力[5-6]。正是由于内部技术获取和外部技术获取各具优势,正确选择及综合利用两种策略,不仅能使企业避免过高或过低的内部研发投入,更能使企业通过整合利用内外部创新资源提升长期竞争优势[7]。
    在经济学理论中,对于技术获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研发应当源于企业内部(通过投资内部研发活动)还是源于外部(通过外部新技术获取)的争论,即“Make or Buy”的争论[8]。同时,亦有不少研究在相当程度上揭示了企业技术获取行为的内在动因以及各种因素对企业技术获取策略的影响。如Tidd和Trewhella(1997)认为,技术获取受企业战略、能力、文化、管理以及竞争环境、技术复杂程度、技术可编码程度、与外部技术源彼此信任程度的影响。Caudy(2001)和Piachaud(2002)的研究则指出,企业是否选择外部技术获取,受到自身技术能力的制约,企业在制定技术获取策略之前,首先应评估和确认自身实施外部技术获取的能力。崔雪松和王玲(2005)研究了技术生命周期、技术类型、投资约束与风险、技术需求的紧迫性和技术地位等因素,对不同企业技术获取方式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企业技术获取时机的选择问题。上述研究从不同角度反映出,企业技术获取策略的选择,受到企业自身资源与能力、技术、外部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制约。而在这些因素之中,技术本身的属性是影响企业技术获取策略的首要因素。Rogers(2002)在其创新扩散理论中对技术采纳率的研究也发现,技术本身的属性可以解释波动在49%~87%之间的技术采纳率,这从侧面说明技术属性会对技术采用者的行为偏好和决策过程产生较大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将结合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特点,进一步研究技术属性对中小企业技术获取策略选择及其绩效的影响,以期为中小企业技术获取策略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1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从创新类型上看,中小企业通常难以负担突破性创新在收益期之前的利润损失,往往进行以渐进性为主的创新[9]。Huang(2009)和樊霞(2010)通过对台湾电子制造业和广东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的研究发现,中小企业的渐进性技术创新可进一步划分为边际型创新和适应型创新两种类型。边际型创新是以塑造企业的差别优势尤其是成本优势为目标,以现有技术为基础对企业工艺流程和工序进行的创新,体现在产品创新上只是对产品功能进行某些微小的改进。适应型创新则是指以塑造企业的竞争优势为目标,通过对现有技术或新技术的利用实现新产品开发和改进的创新[10]。由于两种类型下的渐进性技术创新特点存在差异,考虑到不同技术创新类型下的企业技术获取策略选择,中小企业的技术获取策略可进一步分为边际型创新的内部技术获取策略、边际型创新的外部技术获取策略、适应型创新的内部技术获取策略和适应型创新的外部技术获取策略四种类型。同时,结合Teece(1996)对技术属性的分类,本文将重点研究技术复杂性、技术成熟度和技术隐性等技术属性对上述四种技术获取策略选择和绩效的影响。
    1.1技术复杂性与中小企业技术获取策略选择的关系
    

    技术复杂性是指新产品开发项目任务完成的困难程度和各项任务之间的依赖程度。当技术的复杂性较低时,企业一般可以依靠自身的技术积累和内部研发实现技术创新。但随着竞争环境的加剧,为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企业更加注重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新产品开发中所采用的技术越来越复杂。随着技术复杂性的提高,中小企业薄弱的内部研发能力往往不能满足技术研发的需要,就会产生外部技术获取和研发合作需求。相对于边际型创新只是对现有技术或产品进行的微小改进,进行适应型创新的中小企业进行较高复杂性技术研发的可能性较高,企业选择外部技术获取策略的可能性也较大。由此提出假设:
    H1:技术复杂性对适应型创新外部技术获取策略的影响较其他三种策略大。
    1.2技术成熟度与中小企业技术获取策略选择的关系
    

    技术成熟度是指技术在生命周期中的成熟程度。很多学者都对技术成熟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策略选择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但研究结论并不一致。例如,Madhok(1997)、O'Frd(1998)等学者认为,企业在技术生命周期的早期会倾向于采用内部研发的方式实现创新;在技术生命周期的中期则倾向于合作研发;而在技术生命的后期,企业首选的创新模式则是外部技术购买。对于从事渐进性技术创新的中小企业来讲,由于其身处的市场通常已经存在了主导性设计,随着技术成熟度越来越高,技术发展的不确定性已降到非常低的水平,企业技术开发的目的通常是更关注于如何使自己的产品生产成本比竞争对手更低,即以边际型创新为主[10]。此时,中小企业若采用内部技术获取策略,高昂的研发成本和风险都会降低企业进行内部研发的动力。而从交易成本的角度讲,考虑合作研发或外部技术获取将是企业的首选方式。因此,提出假设:
    H2:技术成熟度对边际型创新外部技术获取策略的影响较其他三种策略大。
    1.3技术隐性与中小企业技术获取策略选择的关系
    

    技术隐性是指技术不易明示化或诉诸文字的程度。Narula(2001)的研究表明,显性技术知识可以通过合同关系获得,但隐性的技术知识则需经过共享、学习和整合等非合同关系获得。相对于边际型创新,适应型创新技术不确定性较高,技术的隐性程度也较高。而边际型创新通常更多的是指对已有“标准化技术”进行的改进,而标准化技术能够更容易地被编码,以公式、图表或规则等方式清晰地描述出来。Madhok(1997)认为,技术知识的隐含性特点将会限制知识的分享,也就是说,技术隐性程度越高,企业就越倾向于内部化而不是通过外部渠道获取。从交易费用的角度考虑,技术隐性程度越低,技术市场越发达,企业越容易在技术市场中购买到合适技术或寻找到技术的合作者,此时采取外部技术获取策略将较为有利;反之,企业越倾向于内部技术获取和自主创新。因此提出假设:
    H3:技术隐性程度对适应型创新内部技术获取策略的影响较其他三种策略大。
    1.4技术获取策略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
    

    边际型创新是对标准化技术或现有技术所做的改进,目的是降低产品成本。如果企业采用内部技术获取策略,集中自己的研发力量放在技术开发和改进上,有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成本消耗。因此中小企业可以将其价值链上不重要的环节外包出去寻求外部合作,而且企业原有的知识基础能使企业更快、更容易地将外部资源与内部整合在一起。因而边际型创新的外部技术获取策略能够帮助企业减少开发成本并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因此提出假设:
    H4a:边际型创新的外部技术获取策略比内部技术获取策略能更多地降低企业开发成本。
    H4b:边际型创新的外部技术获取策略比内部技术获取策略能获得更高的财务绩效。
    适应型创新是以塑造企业的竞争优势为目标,通过对现有技术或新技术的利用实现新产品开发,但产品的主导技术或市场上的主导设计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一项技术的利用对产品或市场的主流技术只不过是技术互补或者技术拓展,使其产品功能得到扩展,这种新产品有别于市场上已有的产品,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涉及更多的细分市场,可以提供给消费者更高的价值,获得更高的满足感,其创新程度比边际型创新要高[9]。而从设计与产品角度来看,这种类型的产品可能会给企业的财务收益带来明显的变化。此时,若采用内部技术获取策略,企业可以获得技术的所有权并独享因此产生的创新收益,从而可以在一段时间内获取高额的垄断利润。若企业采用外部技术获取策略,虽然可以减少公司的开发投入,分散创新风险并缩短技术开发周期,但由于要与合作方共同享有新技术或新技术带来的收益,在财务绩效上将不如内部技术获取策略明显。换言之,适应型创新内部技术策略的成功实施往往能给企业带来好的创新绩效。因此提出假设:
    H5a:适应型创新的内部技术获取策略比外部技术获取策略能更多地降低企业开发成本。
    H5b:适应型创新的内部技术获取策略比外部技术获取策略能获得更高的财务绩效。
    2研究设计
    

    2.1样本和数据收集
    

    本文以广东省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中小企业为样本,实证检验渐进性创新模式下技术属性对中小企业技术获取策略选择及绩效的影响。之所以选择广东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企业为研究样本,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广东省是我国的中小企业大省,制造业发达,企业面临较为广阔的全球化市场,激烈的竞争使企业对技术创新更为关注;另一方面,具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中小企业通常具有一定的研发费用支出,具备一定的技术创新意识与技术创新能力,而并非纯加工型企业,较为符合本文研究的目的。
    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数据。被调查者主要是企业的总经理、参与技术和产品研发的核心成员,以及对企业绩效有很好了解的企业主管人员。本次调查于2010年9月至2010年11月展开,共计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143份,其中有效问卷126份,有效回收率为42%。选择边际型创新的内部技术获取策略、边际型创新的外部技术获取策略、适应型创新的内部技术获取策略和适应型创新的外部技术策略的样本量分别为32家、25家、33家和36家。样本企业涵盖机械、化工等传统行业,也包括电子通讯制造、医药等高新技术行业。样本企业的其他信息如表1所示。
    2.2变量测量和信度效度分析
    

    本文运用5级Likert量表测量多条目变量,1~5依次表示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的过渡。变量的测量条目主要遵循以下程序:一是首先通过文献检索直接采用已经被证实有效或是相对成熟的测量项目;二是根据文献中对该变量因素的讨论,结合本文实际进行调整得到;三是依据相关理论或文献研究结论分析得到。其中,对于边际型创新的内部技术获取策略、边际型创新的外部技术获取策略、适应型创新的内部技术获取策略和适应型创新的外部技术获取策略等,本文的测量项目来源于Huang(2009)和樊霞(2010)对于边际型与适应型两种创新类型的定义及测度[9-10]。对于技术复杂性、技术成熟度和技术隐形等技术属性的测度,则来源于Huang(2009)、Kogut和Zander(1995)、Utterback(1994)、林文宝(2001)等学者的研究。量表的KMO值为0.728,所提因子累积方差解释率为79.006%,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816,0.845和0.916。对于企业创新绩效的测量,本文运用Huang(2009)所开发的量表进行测度。量表的KMO值为0.710,Bartlett球形检验显著,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868和0.802。

2.3模型构建
    

    为检验技术属性对企业技术获取策略选择的影响,本文构建了多项Logistic模型。假设有j=1、2、3,J类的因变量,以第J类作为参考类别,其他类别与之相比,可以建立J~1个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如下所示:

多项Logistic模型系数表示在控制其他自变量的条件下,某一自变量一个单位的变化对某一类别相对参照类的对数发生比的影响。与普通回归中理解为对因变量的边际效应不同,多项Logistic回归只能从符号上判断自变量的增加引起因变量发生概率的增减,符号为正表明概率随其自变量增加而增加,反之则表明减少。本文通过检验相关系数的符号来考察不同技术属性下中小企业对四类技术获取策略选择的偏好趋势。由于边际型创新的内部技术获取策略(下文以A表示),边际型创新的外部技术获取策略(以B表示),适应型创新的内部技术获取策略(以C表示)和适应型创新的外部技术获取策略(以D表示)等四个类别之间无明显的次序关系,因此应包含三个Logistic模型:

式中:α表示截距;表示四种技术获取策略发生的概率;comp、Matu和Codf分别代表技术复杂性、技术成熟度和技术隐性;Scale、RD和Hightech为控制变量,分别代表企业规模、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以及是否为高新技术企业。
    3实证分析
    

    3.1Logistic回归结果
    

    本文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Logistic回归,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检验结果表明,所有模型中的VIF值均小于10,说明自变量之间不存在较强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其次,本文对logistic回归模型的拟合情况进行了检验,在最终模型和模型中只包含截距项时的似然比检验结果中,卡方值为32.188且在0.1水平上显著,说明最终模型要优于只含截距的模型,模型拟合优度检验的Pearson统计量和偏差统计量的显著性小于0.1,表明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本文的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表2中的模型1以策略D为参照系,观察策略A、B和C对策略D的回归结果。技术复杂性的回归符号均为负且在0.01水平上显著,说明策略A、B、C与D相比,技术复杂性越高,企业越倾向于选择策略D,假设1得到验证。其次,技术成熟度在策略A、B和C对策略D的Logistic回归中,只有策略A、B的符号为正且显著而C不显著,说明与策略D相比,技术成熟度越高,企业越倾向于选择策略A或B。为进一步判断技术策略A和B的优先顺序,本文进一步以策略B为参照系,分别对A和C进行了Logistic回归,结果如表2模型2。观察表2模型2的系数符号,技术成熟度在A对B的Logistic回归中符号为正但Wald检验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技术成熟度越高,对选择策略A还是策略B的影响并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在C对B的Logistic回归中,技术成熟度的回归符号为负且Wald检验显著,说明策略C与B相比,技术成熟度越高,企业越倾向于选择策略B。综合上述分析,策略B与策略C、D相比,技术成熟度越高,对企业选择策略B的影响越大,但是技术成熟度对策略A与策略B的影响并不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假设2未得到验证。基于资源观的角度,资金、人才、技术等属于企业的战略资源,资源状况决定了企业实施相对应的经营战略,可能对于大部分中小企业而言,尽管所使用的技术可能已经非常成熟,但选择内部研发还是合作研发只能根据自身资源情况,选择适合自身的创新策略。因此,尽管这一因素对企业的技术创新策略选择比较重要,但是无法成为一种有区分性的因素。
    进一步,在A对C的Logistic回归中(模型3),技术隐性的回归符号为负且Wald检验显著,说明策略A与C相比,技术隐性程度越高,企业越倾向于选择策略C;在C对B的Logistic回归中,技术隐性的回归符号为正且Wald检验显著,说明策略C与B相比,技术隐性程度越高,企业越倾向于选择策略C;在C对D的Logistic回归中,技术隐性的回归符号为正且Wald检验显著,说明策略C与D相比,技术隐性程度越高,企业越倾向于选择策略C。综合上述分析可见,技术隐性程度越高,企业选择策略C的可能性要优先于其他三种策略,假设3得到验证。
    3.2不同技术获取策略下的企业绩效比较
    

    对于不同技术获取策略下企业绩效的比较,本文借鉴Huang(2009)的研究,采用多元方差分析(MANOVA)和单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相结合的方法,以企业新产品的开发成本和财务绩效为自变量,对上文所述的四种技术获取策略进行实证检验。整体而言,Wilks' Lambda值为0.736,p=0.011,说明不同技术获取策略下的企业开发成本和财务绩效存在显著差异,实证结果如表3。
    根据表3的统计,不同技术获取策略对开发成本的影响在0.05统计水平上显著(p=0.022),事后多重比较结果表明,企业在策略B下的开发成本均值为6.50,显著低于其他三种技术获取策略的开发成本,假设4a得到支持。但适应型创新的内部技术获取策略(C)与适应型创新的外部技术获取策略(D)的开发成本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假设5a未得到验证。这有可能是因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相对薄弱,其在依靠内部研发力量创新的时候可能会遇到很大的困难,而解决这些困难可能会导致其开发成本增加。

另外,表3的实证结果显示,不同技术获取策略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在0.01统计水平上显著(p=0.005),其中两两创新类型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采用边际型创新的内部技术获取策略(A)的企业财务绩效均值为6.50,低于采用边际型创新的外部技术获取策略(B)的企业,而采用适应型创新的内部技术获取策略(C)的企业财务绩效均值为9.74,显著高于采用其他三种技术获取策略的企业,假设4b和假设5b均得到支持。同时,从表3还可以看出,适应型创新的财务绩效比边际型创新的财务绩效要高,这也进一步说明中小企业只有通过不断开发新产品获得市场竞争优势才能提高企业的财务绩效。
    4结论
    

    本文基于对中小企业边际型渐进性创新和适应型渐进性创新等两种类型的划分,以广东省中小企业为实证研究对象,研究探讨了不同技术属性下,中小企业技术获取策略的选择及其创新绩效。研究结果表明,技术属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中小企业技术获取策略的选择,而不同的技术获取策略又会导致不同的企业绩效,因此事先对所开发技术的技术属性进行正确的评估是中小企业选择适合的技术创新策略的重要前提。同时,根据本文对企业技术创新类型的划分,中小企业在不同的创新水平下,影响其技术获取策略选择的关键因素也不一样。其中,当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复杂性低、技术成熟度高、技术隐性程度低的边际型创新时,外部技术获取和合作创新方式会是中小企业一个较优的选择,因为此时中小企业若通过内部研发进行边际型创新,其开发成本会比合作创新要高,而且获得的财务绩效也相对较低。这说明对于从事边际型创新的中小企业来讲,企业通常是在已有的技术基础上,针对复杂性水平较低的技术展开产品生产和制造,实现对已有产品功能和特征的改进,如果中小企业集中自身内部力量进行边际型创新,可能会花费巨大的人力、财力等,并不能获得良好的财务绩效,而合作方式会是其较优的选择,能使企业在短期内迅速获得经济效益,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合作过程的管理,对中小企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当中小企业从事创新程度相对较高的适应型创新时,若技术复杂性低、技术成熟度低、技术隐性程度高时,中小企业更有可能会通过内部研发进行适应型创新,虽然其投入的开发成本会很高,但新产品的成功开发会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能够给企业带来较高的财务利润,而且只有通过中小企业的“干中学”,才能够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其核心能力;当技术复杂性高、技术成熟度低、技术隐性程度低时,中小企业更有可能通过合作创新的方式进行适应型创新,此时需要企业投入的开发成本也会比较高,但是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弥补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资金等方面的不足,提高创新效率,快速地抢占市场,因此其创造的财务利润也是较为可观的。
    【参考文献】
    
[1]Van de Vrande J J, De Jong W, Vanhaverbeke M, et al. Open innovation in SMEs: Trends, motives and management challenges[J]. Technovation, 2009, 29(6/7):423-437
    [[2]Miotti L, Sachwald F. Cooperation R&D: Why and with whom? An integrated framework of analysis[J]. Research Policy, 2003(32): 1481-1499
    [[3]Okamuro H. Determinants of successful R&D cooperation in Japanese small businesses: The impact of organizational and contractual characteristics[J]. Research Policy, 2007,36(10): 1529-1544
    [[4]Hoang H, Rothaermel F T. The effect of general and partner-specific alliance experience on joint R&D project performanc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5,48(2):332-345
    [[5]Toshihiro Kodama, The role of intermediation and absorptive capacity in facilitating university-industry linkages: An empirical study of TAMA in Japan[J]. Research Policy, 2008(37): 1224-1240
    [[6]樊霞,何悦,朱桂龙.产学研合作与企业内部研发的互补性关系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1,29(5):764-770
    [[7]Narula R. Choosing between internal and non-internal R&D activities: Some technological and economic factors[J]. 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 2001,13(3):365-388
    [[8]于惊涛.外部新技术获取研究模式、情境与绩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9]Huang Y A. R&D sourcing strategies: Determinants and consequences[J]. Technovation, 2009, 29(3): 155-169
    [[10]樊霞,胡军燕,赵丹萍.中小企业渐进性创新技术属性及其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J].中国科技论坛,2010,172(8):20-24
    【作者简介】樊霞(1978-),女,山东青岛人,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技术创新管理、产学研合作,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州510640;赵丹萍,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州510640。

Tags:技术属性对中小企业技术获取策略选择影响的实证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