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会与雇主的合作在德国工业领域的成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这只是广阔图景的一部分。
德国企业的成功还有什么秘诀?
大多数知名德国公司都集中在工程和制造领域,这些行业要求企业对机械、研究和开发投入大量资金,但却无法提供提供巨大的投资回报。由于销售利润率通常低于10%,这些企业必须采取战略性方针,期待产生长期利润,而不是寻求快速回报。
对华尔街分析师来说,这种做法似乎并不恰当,但是从近年来德国就业机会和出口增长的数据来看,他们已经找到了一种成功的模式,既让企业获得利润,也给社会带来广泛的效益。
这些企业能够避免迎合那些让许多大公司苦恼不已的短期股东,因为德国公司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所有权结构。为数众多成功的德国公司,比如麦德龙(Metro AG)、厄特克尔集团(Oetker Group)、费森尤斯集团(Fresenius)等都是家族控股企业,因此不会受到当前市场需求的束缚。
根据伯恩中小企业研究所(IFM)2012年的报告显示,德国有4,400家营收超过5,000万欧元的大型家族控股工业企业,这些企业占2011年德国出口总额的43%。在85%的这些企业中,至少有一位家族成员在董事会表现活跃。这清楚地体现出,所有权和管理集中在这些公司的重要性。此外,研究发现,这些企业内部的主要管理理念确保了家族企业性质,以及有着长远目标的发展方向。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知名德国公司都是家族控股。但是即便是那些并非由家族控股的公司,也有许多是完全由,或者至少部分股份是由基金会控制着。在过去一个多世纪来,这种模式在德国非常普遍,基金会不会把资本回报率作为他们的主要目标。社会贡献一直被放在重要位置上。比如说,罗伯特博世基金会(Robert Bosch Foundation)拥有家电巨头博世公司92%的股份,主要关注长期增长和员工福利。贝塔斯曼基金会(The Bertelsmann Foundation)持有媒体集团贝塔斯曼公司75%的股份,卡尔蔡司基金会(Carl Zeiss Foundation)拥有传奇性的光学设备制造商卡尔蔡司的全部股份,这家基金会表示,其主要经营目标包括公司经济保障和社会责任。
当然,德国企业也不是慈善机构。就像世界各地的同行和竞争对手一样,利润对他们来说也很重要。然而,他们的持久成功表明,只有坚持长期投入,摆脱强大的外部股东的需求,才能实现良好的经营业绩。
(作者系柏林欧洲管理与技术学院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