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企业品牌意识薄弱,定位缺乏差异化
目前自主品牌建设仍是工业发展的薄弱环节。虽然行业中已经涌现出一批发展较好的民族自主品牌,但仍然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我国有众多产品是“世界第一”,但是缺乏自主品牌的“世界第一”,自主品牌出口比重仍然不高。在出口技术和产品中,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比重还不足10%。主要原因是:
首先,企业品牌意识淡漠,管理落后。目前大多数企业没有认识到品牌在企业整体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在国际化过程中不重视品牌的保护,企业商标在国外被恶意抢注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国内著名品牌商标如五粮液、海信、阿诗玛、红塔山等相继被抢注,导致我国企业品牌资产严重受损,在国际市场竞争中面临十分不利的局面。
其次,品牌市场认可度低,品牌定位缺少差异化。长期以来我国企业“重市场轻研发”,难以提供真正差异化的产品或服务,进而让这些产品或服务为国外消费者所认知、偏爱、接受并忠诚购买。“中国概念”目前还仅停留在“廉价、低质量”的印象上,而欧美发达国家市场已将可靠的品质保证作为企业参与竞争的前提。在品牌的设计方面,没有很好的考虑各国文化的差异,很难在国际市场上起到衡量产品质量和传达企业文化的作用。
(三)企业对外投资规模偏小,投资结构尚待完善
首先,投资规模以中、小型为主。据统计目前90%的海外中资企业投资规模不到100万美元,平均单项投资额仅为57万美元,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600万美元的水平,同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50万美元的水平,甚至低于东欧140万美元的水平。
其次,从对外投资的产业结构方面来看,我国企业的跨国投资过分偏重于对加工、制造等初级产品产业的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严重偏少。
再次,从境外投资企业的投资区域分布上看,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地理选择以周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为主。尽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对外交流的扩大,我国的境外投资企业已遍及世界各地。但从总体方面看,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地区分布仍相对集中于亚太经济区。其中,亚洲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投资环境吸引了我国企业大部分的投资。据估计有近80%的投资项目位于亚洲。
(四)国际化经验不足,经营管理水平较低
首先,我国企业缺乏清晰的国际化战略,国际化发展经验尚浅。我国很多企业对外投资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一些投资决策还带有浓厚的机会主义色彩,不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和可持续发展,对出口和投资国的法规、文化、市场缺乏深入的了解,导致投资失误和失败时有发生。例如,在TCL收购完成后,缺乏海外人才的困境暴露无遗;华为全力拓展国际市场时,遭到了来自思科的知识产权的诉讼。对于更多希望出海的我国公司而言国际市场的贸易规则、竞争的游戏规则仍然是个未知的“禁区”。
其次,我国企业国际经营管理水平较低。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企业总体经营管理水平普遍不高,还处于转换机制、学习和适应国际化经营的阶段,无论在技术实力方面,还是在国际竞争经验方面,都处于弱势地位。很多企业由于经验尚浅,国际化经营的水平较低,无法充分利用国内外资金、技术和市场。在国际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国际标准规范和市场渠道等一些参与国际竞争的关键条件方面,国内大多数企业都尚不具备。这些因素都导致我国海外投资企业效益较差,投资回收率低。
由于国际化经营管理经验的不足,使得我国缺少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尽管在美国财富杂志500大企业排名中,我国上榜企业越来越多(2010年内地企业达到44家,含港台共54家),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化经营能力还不强。在2009年世界机械500强的前100位企业中,我国仅有5家上榜,远远低于日本的28家、美国的22家。我国有近500家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但是营业额仅为美国高通公司的二分之广。
三、促进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世界500强的发展历史证明,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是先从国内市场起步,在国内市场得到一定的锻炼后,再走向世界,最终成为跨国公司的。良好、规范的市场环境是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企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基础。首先,政府应致力于规范市场秩序,使之法治化、制度化。一方面严厉打击各种市场违规和不公平竞争行为,另一方面充分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其次,政府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尤其是要下大力气解决好假冒产品、商标侵权、技术外泄等问题。再次,政府要采取果断措施打破地方条块分割,统一国内市场,坚决制止地方保护主义的蔓延。此外,政府还需尽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解除企业尤其是广大国有企业发展的后顾之忧。最后,要按照我国的入世承诺和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开放国内市场,加大竞争力度,减少垄断和保护,使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步熟悉国际竞争规制,先在国内市场上锤炼国际竞争能力。
(二)制定提升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规划方案
政府除了要为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外,还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极端重要性,适时地制定促进企业竞争力提升的长短期规划。我国地域大,情况复杂,而且企业众多,各种类型的企业在规模、技术与管理水平、竞争能力等方面参差不齐,再加上我国市场经济发育程度的不完善,所以很有必要由政府出面制定出一套在未来若干年内分阶段逐步提升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规划方案。规划方案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具体的发展目标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步骤。另外,国家有关部门还要协调和指导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和行业根据本地区和本行业的特点,因地制宜,制定出本行业和本地区的企业国际竞争力提升规划。
(三)围绕重点产业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形成和培育一批有实力的大的跨国企业
跨国公司的存在是以具有国际竞争力为基础的,没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也成为不了跨国公司。当前,应当争取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创建一批有实力的大跨国公司,从而带动整个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水平的提升。为此,政府需要在以下环节给予企业有力的支持:在企业的国内发展中,政府应在打破地区和行业垄断的基础上,减少行政干预,完善国内关于企业并购法规的建设,使企业能够通过资本运营,自行实现强强联合,成长为“大而强”的大型公司或企业集团;同时,要在加强监管的基础上,赋予大公司或企业集团更大的自主权,使企业能够选择更多的发展途径,尽快向世界级企业靠拢;着力消除当前制约企业兼并重组的体制性障碍,在汽车、钢铁、水泥等规模经济效益显著的行业,鼓励强强联合和上下游一体化经营,通过壮大主业、资源整合、业务流程再造、资本运作等方式,在研发设计、品牌经营、专业服务、系统集成、产业链整合等方面形成核心竞争力,培育发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优势明显的大型企业集团。推进企业兼并重组,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人、财、物上要有真措施、真效果,避免形成长官意志、拉郎配等现象。
(四)引导骨干企业实施自主品牌战略
当前,应深入实施自主品牌战略,积极鼓励在消费类产品中增强品牌意识,制定品牌发展战略,支持企业通过掌握核心技术,改进产品外观、包装和服务,创新品牌营销方式等途径,不断提升品牌形象和价值。引导企业推进自主品牌的多元化、系列化、差异化,创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自主品牌。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收购海外品牌,支持自主品牌在境外的商标注册,促进自主品牌国际化。
(五)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是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单个企业没有技术创新能力,就等于没有竞争力,也就无法生存。要创建世界一流企业,要建立我国的跨国公司,企业必须具有自己独立的创新能力,而且要具有通过创新增加财富的能力。政府应采取措施帮助企业解决创新资金不足的困难。在当前情况下政府应担当起技术创新中的双重角色:一方面是作为政策制定者,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资本市场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另一方面是作为投资者,与企业合作进行研发,或者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帮助其完成技术创新。政府不仅要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资金支持,还要推动和帮助企业建立技术创新的人才机制、分配机制和成果转化机制。通过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提升我国企业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位置。
(六)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优势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
在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中,政府应加强和规范境外投资管理,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支持跨国经营企业采取多种融资方式在境内外获得国际化发展所需的资金;国内有关部门和金融保险机构在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贷款以及外贸基金使用方面应给予企业积极支持,并且应建立境外投资风险保障机制,以有效降低企业跨国经营的风险。要鼓励国内优势企业在科技资源密集的国家(地区)设立研发中心,与境外研发机构和创新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合作,开展跨国并购和绿地投资,建立境外营销网络和区域营销中心,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资源配置和价值链组合。
(作者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