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学 >> 企业管理 >> 正文

对我国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的思考

http://www.newdu.com 2018/3/7 《中外企业家》2013年第3期 胡 博 参加讨论

    摘要: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我国经济改革中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近年来,关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一直争议不断,支持国企私有化的呼声不断高涨,但私有化是否就是国企改革的唯一出路值得商榷。
    关键词:国有企业,私有化,企业作用
    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发端于英国撒切尔政府的私有化运动迅速波及世界各国,伴随着 80 年代新自由主义理论的盛行,私有化的浪潮大有席卷全球之势,这一潮流在国内也产生了不可小视的影响,支持国有企业私有化的专家学者引进并发展了各种各样关于企业私有化动因的理论,如:效率说、竞争说、预算约束说等等。所谓国有企业私有化主要是指国有企业资产向私人经济主体出售,依照现代企业合约理论,国有企业私有化的实质,就是企业控制权和现金流所有权从政府向经理和外部股东的转移。近年来,“国退民进”的呼声是一浪高过一浪,然而私有化究竟是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唯一出路,笔者认为未必尽然。
    1 正确认识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
    国有企业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支柱作用。应该正视我国当前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是与这一特殊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相联系的,绝不能局限于补充私人企业和市场机制的不足,更不能局限于以企业微观的财务指标评价国有企业的效率,必须看到国有企业在保持社会稳定、保障国家安全、实现国家战略、推动自主创新方面的重要作用。
    民营企业有对短期收益的内在偏好,对于风险系数高,资本回收周期长的产业项目往往不愿承担也无力承担,然而这些私人资本干不好、干不了、不愿干的产略支柱性产业往往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要害部门,如交通、能源、医疗等等。因而政府就有必要对这些领域的发展进行积极干预,从而既能满足社会生产的正常运转又能使公众的日常生活需要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使整个国民经济收益最大化。在高科技产业以及战略新型产业中,大部分民营企业由于发展时间短,短时期之内尚无法形成与国有企业比肩的竞争力,但是等待的时间成本无疑是高昂的,如果寄希望于民营企业自然成长到能够在这些产业独立打拼的时候,国家一定错过了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期,同时还要考虑跨国公司能否给民营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所以在未来相当时期内国家必然只能依赖国有企业来推动这些重要产业部门的发展。
    由此可见,国有企业不仅在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发挥着经济稳定器的作用,而且在高新产业中肩负着与国际垄断资本控制下的跨国公司相抗衡的重任,国有企业在当前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仍具有无可替代的支柱性作用。
    2 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关系
    有人认为,国有企业的发展必然导致民营企业发展空间的压缩,“国进民推”的最终结果是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过于强调两种类型企业发展对立性的观点却有意忽视了多种所有制的共同发展是中国渐进式改革模式的基本经验之一,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在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完全能够实现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的双赢局面。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早已由过去的一统江山降到如今的13,我们可以看到,国有企业在增强自身活力的同时也发挥自身的经济主导作用,使国家在面临巨大的金融危机时有条件实施大规模的基础投资、大力度地调整经济结构,不断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这些都为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即使从微观意义上说,一家大型国有企业的崛起和发展,可以直接或间接带动成百上千家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而在那些国有企业大量退出的产业领域,我们能够看到的结果不是民营企业的飞速发展,而是跨国公司在这些市场的攻城拔寨,这与私有化支持者的期望形成强烈的反差。因此,盲目鼓吹“国退民进”的结果并不一定就是民营企业的春天,而是跨国垄断资本对相关市场的侵蚀。
    3 国有企业的效率必然低于私营企业吗
    近年来,理论界流行一种国企效率低下的论点。有人认为,“国有企业委托链长,效率低下”,有人认为,“国有企业运营的常态必然是亏损,即使有少部分国有企业能够实现盈利,也是凭借其特殊的垄断地位以及政府的特别照顾才能存活。”等等。事实却并非如此,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有企业,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面对的问题都是非常类似的,相互交叉的科层结构已经成为庞大复杂组织的一个必备特征,复杂的“代理问题”或者“委托代理问题”都是大型企业急需解决的难题。在讨论国有企业问题的时候,许多人经常理所当然地把私有企业被他们的所有者很好地控制着当作讨论前提,而否认私有企业存在代理问题。
    然而在特定条件下,对国有企业的运行监管可能会比对所有经营权分离的私有企业更容易。一方面,如果国有企业运行效率低下,公众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公众可以像私有企业的股东那样有巨大的激励去约束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另一方面,在政府严格管制下运作的国有企业,是相对容易被监控的。在国有企业的上级部门或企业内部,可以明确设置一个或几个明确的机构负责监控国有企业的业绩。如果我们一味地将理论分析中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完全一致的私营经济企业与现实中国有企业的运行效率作比较,毫无疑问,前者必然高于后者。
    如前所述,不能把国有企业本身产值大小、获利多少和投入产出比作为评价国有企业效率高低的标准,而要全面综合考虑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和支柱,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把标准设定为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当前和长远发展的促进作用,即观察它的总投入产出比。如果武断地采用一二个财务指标,就得出“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结论,这种分析方式本身就是不科学的、背离实际的,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具备说服力。
    国有企业的运行效率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国有企业本身的运行效率,即国有企业本身的成本收益。成本为人财物投入总额中使用和消耗部分,收益主要表现为产出的价值量,价值的结构,产出中用于转化为再生产部分所形成的生产能力。二是国有企业的延伸效率,是国有经济的宏观总量投入产出比。其中投入是国有经济投入,产出表现为:由延伸效率促进的产出增长数量及增长速度,由国有经济发展引起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
    国有经济能够创造较高的生产效率凭借的是它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的基础地位,掌握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控制国家发展的经济命脉,能够从全局出发,不计较短期局部利益,实施战略性发展,引导产业发展方向,调控国民经济结构,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攻克关键科学技术,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支柱基础性作用。这些方面的作用是全面的、基础性的,即使对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并使整个社会多年延伸受益。
    4 前苏联及东欧国家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经验教训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自由主义给前苏联及东欧国家带来了一场空前的大灾难。它不仅直接导致了20世纪90年代的苏东国家的经济大倒退,更糟糕的结果表现在:一是让全国人民共同占有的生产资料、社会财富都集中到极少部分人手中,二是大部分民族资本为国际资本所掌控。社会财富集中的结果是,通过私有化实际演变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民族资本失去独立性的结果是民族经济殖民化,政府失去干预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能力。私有化的最终后果是贫富分化,许多国有企业在转变成私有企业之后为了追求效益,大量裁减员工,降低福利标准,造成严重的失业问题,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前车之辙,后车之鉴。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目前唯一有能力、有实力与国际垄断资本控制下的跨国企业抗衡的市场力量主体,一旦效仿苏联东欧实行私有化必将导致中国沦为国际垄断资本控制下的“经济附庸国”,经济主权、甚至政治主权都会受到严重威胁。
    参考文献:
    [1] 陈亮。国有企业私有化绝不是我国国企改革的出路[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5)。
     [2] 张宇。正确认识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1)。

Tags:对我国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的思考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