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学 >> 未来学 >> 正文

人工智能或促进心理咨询业发展

http://www.newdu.com 2018/3/7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蒋柯 参加讨论

    前不久,在人社部公布的最新国家职业资格认证的目录中取消了心理咨询师一项。政府对某个职业或行业管理方式的调整并不意味着该职业或行业的衰微,反而有可能刺激行业自生管理机制的成熟。在这个转型期,当人们的关注都指向了政府针对这个行业管理方式的调整时,人工智能技术逼近心理咨询行业。
    人工智能能够帮助来访者建构生活的意义
    人们常言,“来访者希望从咨询师那里得到的正是‘他/她希望得到的’”。来访者带来问题的同时,也带着某种期待;而他/她之所以需要得到咨询师的帮助,是因为他/她对问题的理解与自己的期待之间发生了意义的断裂,从而导致某种认知冲突。来访者的期待正是弥合这种断裂。而咨询师所做的工作则是引导来访者改变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或者改变期待,从而消解认知冲突。这种改变都围绕一个核心,即“生活的意义”。
    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的理论都认为,“生活的意义”是在人的社会活动中被“建构”出来的。比如,对于独自生活在与世隔绝的荒岛上的鲁滨逊来说,所谓“美貌”、“华丽的衣服”、“财富”、“社会地位”,以及“尊重”等都是没有意义的,而“动物脚印”、“潮汐”、“洞穴”等对他却至关重要;但是对于一个生活在都市中的成年人而言,前一组概念可能成为他/她毕生努力的目标,而后一组概念则只不过是某些遥远的想象。因此,来访者可能在之前的生活经历中建构了某种生活意义,但是这种建构可能并不能适应他/她所面临的现实生活,也就是说,他/她的建构本身可能发生了某种偏差。而咨询师的工作则是帮助来访者调整自己的建构,或重构生活的意义。
    人工智能能否帮助来访者建构“生活的意义”呢?对于这个问题的质疑主要来自这样的考量:作为“非人类”的人工智能,或“非生命”的人工智能能否对人类的意义建构产生影响。
    在“非人类”的意义上,我们能够观察到许多“非人类”物种对人类心理问题的治疗贡献,比如海豚、猫等动物对自闭症儿童的影响,孤独者和宠物之间的依恋关系等。这些案例无不表明,动物甚至包括植物都可以和人类发生互动,并在这种互动过程中实现人的生活意义建构。在“非生命”的意义上,不可否认,人类也可以通过与各种“非生命”事物的互动而实现自己生活意义的建构。“皮格马利翁效应”就描述了这种关系;在某些文化背景中,人们面对物质的偶像做祈祷或倾述,甚至对某个想象的图腾符号做忏悔;也有人通过对某种物件的持有、收藏或加工,来实现自我的精神养成。在类似的活动中,某种非生命的“物”为当事人的生活意义建构或重构提供了支持,从而具有了心理咨询的意义。
    于是,在生活意义建构这个心理咨询的核心意义上,无论是人类的心理咨询师还是动物,甚至某种非生命的存在,都可能为特定的来访者提供必要的精神支持,从而实现心理咨询的目的。
    

[1] [2] [3] 下一页

Tags:人工智能或促进心理咨询业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