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扶常与扶长的结合。精准扶贫,要做好“常功”;脱贫攻坚,又要做好“长功”。要发挥好“绣花功夫”,精耕细作,精雕细琢,一针一线落到实处,一步一步往前推,久久为功,步步为营,不投机取巧、做花样文章,不能求速不求质,不造“盆景”,不搞“数字脱贫”,像绣花成品那样既经得起看又经得起用的脱贫成效,让老百姓满意。要注意实用性、长效性,树立长效意识,有不懈怠的恒心,注重内外兼修、长短共进,真正让贫困地区群众彻底告别贫困,走向富裕,不再返贫。
注重扶人与扶业的结合。脱贫攻坚,归根结底还是如何处理好是“人”的问题和解决好“业”的问题。脱贫要永久,关键还是要扶人、强产业、有就业。物质帮扶能救急但救不了穷,要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先努力提高自身的致富能力,群众的能力水平决定了富裕水平。只有把人扶起来了,他们才会自己脱贫。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让他们充分掌握一门技术,培养更多“土专家”“田秀才”,从根本上掌握致富的本领,充分就业,增加收入。要选好产业,发展产业,有产业就能发展致富,不断发展健康产业、生态产业、阳光产业、民生产业,把环境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把绿水青山变为致富源泉、成为老百姓的金山银山,实现脱得了、稳得住、奔小康的目标。
注重扶治与扶制的结合。有效治理,脱贫攻坚才能有序推进;健全机制,精准扶贫才能有效治理。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在乡村治理中充分尊重贫困群众的意愿,强化法律在维护贫困群众利益的权威地位,坚持以文化人、以德化人,塑造乡村德治秩序,形成关爱贫困群众的社会道德标准。要建立稳定脱贫的配套长效机制。构建农村基层组织机制,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构建农业稳定发展机制,推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农民政策保障机制,让贫困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构建动态管理扶贫机制,做到脱贫则出、返贫则进。真正做到“脱得起、稳得住、能致富,可持续”的攻坚目标和脱贫目的。
(作者:贵州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联基地) (执笔:韦兴生)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