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初期 价值10亿美元的错误 1998年,互联网正在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在中国,敏锐的少数人也意识到了机会。这一年,很多如今的互联网大咖都辞职创业了。这一年,28岁的周鸿祎也辞职了。
当时,已经是北大方正事业部总经理的周鸿祎决心要做一个划时代的产品,放弃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创办了一家软件公司。创业初期的艰难现实与他当初在文章中看到的美好场景显然出入很大——没钱没资源、寂寞枯燥的开发生活,在经历了许多艰苦后,周鸿祎给创业的网站起了个名字“3721”,也就是后来人们熟知的中文域名服务网站。
1999年,风险投资开始进入中国,周鸿祎也试图寻找融资。如今,周鸿祎是记者们喜欢追逐的对象,因为他妙语连珠、言辞犀利、爱讲故事,这份能力源自他年少时对文字的喜爱,也归功于与投资机构打交道的数论历练。
当下,软件免费、服务收费的模式早已成为主流,但在1999年,能够接受周鸿祎提出的这一模式的投资机构还不多,IDG正是其中的一个。在成功拿到IDG第一笔200万元人民币投资后,当时已经傻掉的周鸿祎以为自己告别了草根。
事实上,周鸿祎当时的融资之旅并不顺利,更要命的是,他花钱的速度远远超过了融资的速度。“创业初期是一段特别艰难的岁月,创业者不断地在试错和调整,遇到一点困难就容易怀疑自己。在开发3721时,我就像在挖井,先在地上挖了三米,发现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往往都是半途而废。”周鸿祎坦言。
2000年到2001年,在互联网热潮之后,互联网寒冬来了。在免费推广网络实名的坚持中,3721在风雨飘摇中遇到了许多竞争对手,也造就了周鸿祎“斗士”的名号。3721的名气也在周鸿祎与各大互联网公司的“对战”中日益响亮,2003年它已成为一家流量名列前茅的中国互联网公司,那时周鸿祎才33岁。
此时,周鸿祎生出了卖掉3721的念头,雅虎抛出的1.2亿美元的价格更坚定了这一念头。正如那时媒体所形容的,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卖出了一个天价。但是,周鸿祎想要的绝不是用自己的“亲生孩子”去换1.2亿美元,而是要借雅虎的各种优势去做搜索市场。按照协议,他将出任雅虎中国区总经理,因此他觉得“亲生孩子”还在自己怀里,只是换了个名字而已,但他那时还没意识到他放弃了对公司的控制权意味着什么。
中外文化的差异是跨国并购中被提到最多的难点之一,周鸿祎把与雅虎数次沟通失败的原因也归结为此。雅虎不愿意做搜索,周鸿祎只好用3721的投资款来做,2005年“一搜”品牌因此诞生。但此时,周鸿祎与雅虎的分歧越来越大,于是周鸿祎坚持要提前退出雅虎,也因此他最终没有拿到1.2亿美元,只得到了9000万美元。
“这件事情,最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这是一个价值10亿美元的错误。”周鸿祎说。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