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学 >> 科技管理 >> 正文

科技创新协同下的创意产业发展机理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18/3/7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太原)2007年9期第44~49页 解学芳/臧… 参加讨论

    一、创意产业与科技创新的耦合
    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发展到新阶段的产物。文化产业的概念源于法兰克福学派代表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在《启蒙的辩证法》(1947)一书中提到的“文化工业”概念,然而,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建立在对文化产业否定性批判基础之上的,是对文化产业的消极定义[1]。1998年,英国政府在《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提出了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ies)的概念,特指那些从个体的创造性、个体技艺和才能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包括广告、建筑、艺术和古玩市场、工艺品、时尚设计、电影和音像、互动性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业、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电视和电台、旅游、博物馆和美术馆、文化遗产等[2]。经济学家霍金斯在《创意经济》(2001)一书中将创意产业定义为产品在知识产权法保护范围内的经济部门,即专利、版权、商标和设计的每一类都产生于保护不同种类的创造性产品的愿望,它们共同组成了创造性产业,形成了创造性经济[3]。托斯(Towse,2002)则认为,创意产业的含义包括音乐、戏剧、卡通、唱片、无线电、电视、建筑、软件设计、玩具、书籍、旅游、广告、时装、工艺、摄影和电影,是视觉、音乐、写作、动感和戏剧等形式的艺术表现,是对文化内容或精神价值的创造、发展、保存和传播,以及为促进和推动上述各项活动而开展的相关创造性活动。综上所述,创意产业不再简单地囿于过去的传统文化产业,而是为了适应新产业形态而出现的创新概念,是对新的文化产业形态的概括、总结和发展。
    创新理论最早由熊彼特提出,他认为“创新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建立起新的生产函数”的活动,创新的关键是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与传播,使用技术创新能够推动经济周期性的增长[4]。目前,国内较少有学者从科技创新角度来系统探析创意产业的发展。金元浦(2006)认为,创意产业的根本观念是通过“越界”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以实现高技术和新经济的“杂交”[5]。卫汉青在“创意产业在中国”高峰论坛上提出了“创意产业需要科技和文化助推”的观点,并强调了数字技术对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性[6]。李于昆(2006)研究了数字艺术创意产业与高科技的关系,指出“数字艺术创意产业需要高新技术,高新技术也迫切需要数字艺术产业发展的支持”,并强调数字艺术产业必须与新兴高科技、新媒体信息文化产业联手发展,才能实现数字技术基础上的高端融合[7]。赵弘(2006)提出,“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科技支撑+思路模式”,科技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作用是多层次、全方位的,作用方式和作用程度不同[8]。还有的学者强调信息技术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既增加了传统文化资源再创造的文化附加值,又调整了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优化了产业结构。
    综上所述,创意产业可以理解为在信息化背景下以创意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以精神文化需求为基础、以网络平台为主导传播方式的文化艺术与经济集聚的新兴产业,具有附加值高、产业关联性强、创意人才素质高的特点。虽然现有文献对科技与创意产业的关联性进行了不少研究,但大多数仅局限于科技对创意产业的推动作用上,对以科技创新为导向的创意产业发展的内在机理未能进行系统分析。本文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二、科技创新协同下创意产业的演化历程
    科技创新在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历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里以广播业、音像业和唱片业为例(参见表1)来说明收音机、录音机和唱片的技术创新对其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收音机的技术创新
    第一阶段,收音机前时代,即电子管收音机时代。1857年法国人Scott发明了声波振记器,成为爱迪生留声机(1876)的先驱。1906年,美国人德·福雷斯特发明了用于真空管收音机的真空电子管,开始了第一次无线电广播。10年后,收音机有了调谐电路(1916),并开始利用广播网广播,加快了信息传播速度。随后,无线电广播网NBC(1926)和CBS(1927)相继形成,推动了广播业的发展。
    第二阶段,便携式收音机时代,即晶体管收音机和集成电路收音机时代。1958年,索尼公司推出了全球第一款便携式收音机,方便了人们携带,可以收听即时信息,在扩大广播业受众市场的同时满足了人们的文化需求。
    第三阶段,数字收音机时代,即数字调谐收音机时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广播由模拟化走向数字化,1995年英国开始进行数字广播,1998年数字卫星收音机诞生,2002年8月便携式DAB数字音频广播收音机诞生,成为继传统AM、FM广播之后的第三代广播技术。由此,广播业凭借以传播多媒体信息为主的数字音频广播在与电视的竞争中赢回了应有的市场份额[9]。
    (二)录音机的技术创新
    一是模拟录音机时代,钢线录音机、磁带录音机和携带式录音机相继发明。钢线录音机(1930)是在爱迪生的留声机和普耳生的录话机基础上发明出来的,宣告录音技术由此形成。1932年,磁带的诞生为磁带录音机提供了物质介质,促使弗劳伊玛于1936年发明了磁带录音机,标志着磁带录音机时代的到来。1949年,Magnecord发明了立体声录音机,从而使音响世界进入立体声时代,间接推动了立体声唱片和立体声广播业的发展。1952年,日本利用晶体管技术研制出袖珍晶体管收音机,携带式录音机时代由此开始。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到1964年,携带式录音机的动态与频宽效果可与LP唱片相媲美,从而为人们的工作和娱乐提供了更高的服务平台。
    二是数字录音机时代。1984年索尼公司推出了第一台CD随身听,1991年又宣告一种新的音频规格MD(MiniDisc)诞生,从而开始了带着耳机享受音乐美感的时代。随后,MP3(1997)和MP4(1998)播放器相继出现,听众可以直接从网络上下载各种音频作品而不需再购买磁带。特别是MP4,比MP3音频音质更佳,图像质量更好,而且支持版权保护,因而有可能成为人们娱乐生活的终极武器。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数码压缩技术的应用,固态数字录音机于1999年诞生,其体积小、不易磨损、可反复擦写的优点不仅方便了媒体工作者,也为大众提供了新的娱乐载体[10]。
    (三)唱片的技术革新
    第一阶段,圆盘唱片时代。爱迪生发明的留声机(1877)和蜡筒留声机(1887)为圆盘唱片的出现提供了物质载体和技术平台,促使贝尔于1888年研制出圆盘唱片,从而宣告唱片工业的诞生。圆盘唱片不仅提高了音质,而且其生产工艺便于大规模复制,从此,唱片走入了大众生活。1948年,密纹唱片的出现实现了高音质、长时间放唱的特点,而立体声密纹唱片(1958)的发明则揭开了现代高保真音响工业的发展历程[11]。
    第二阶段,盒式磁带时代。1963年,飞利浦公司推出音频盒式磁带,并凭借其复制工艺简单、使用方便的特点成为人们新的媒体载体,改变了人们欣赏音乐的方式。1979年,索尼公司推出“随身听”,直接推动了人们对唱片(音带)需求的增加,带动了音乐的普及和唱片业的发展。
    第三阶段,数码唱片时代。1982年诞生了激光数码唱片CD,它以声音干净、选曲方便、可反复使用而无损耗的优点很快成为音乐的主要载体。随后,技术创新层出不穷,DAT(数字式磁带录音机,1986)、MD(微型唱片,1996)、DCC(数码微型盒式录音带)、VCD唱片(1993)、DVD唱片(1995)以及我国自行研发的EVD相继出现,在提高音质和图像效果的同时,大大推动了唱片业市场的发展。特别是网络信息传输技术的应用,为整个唱片业以及音像业的发展打上了“数字化”的烙印,改变了音乐制作和销售的运行模式及产业链条,改变了人们的娱乐消费方式。
    可见,广播业和音像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推动。收音机为广播业的发展提供了载体,提高了全球信息的流动速度,满足了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录音机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改进不仅大大改善了录音机的录放音质,给人们带来了更高的听觉享受,而且也直接推动了音像业和唱机业的发展。实际上,从表1可以看出,收音机、录音机和唱片的发展有着诸多相同的技术条件,它们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最终促进了音像业和广播业的发展。以此类推可知,在创意产业的其他行业中,科技创新也起到了重要的助推器的作用。
    三、科技创新协同下创意产业发展的内在机理
    在创意产业发展演化的过程中,科技创新作为技术后盾和催化动力,把文化生产力要素和技术条件的新组合纳入到文化大生产过程中,形成了创意产业发展的周期运动,构成了科技创新与创意产业发展的内在机理,即创意产业的周期性演化机理、创意产业与科技创新的协同循环机理以及创意产业与科技创新悖论。
    (一)创意产业的周期性演化机理
    科技创新是促进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信息知识和科技创新的不断扩散以及应用速度和强度的不断增加,促使科技增长周期不断缩短,进而使创意产业的发展速度相应加快,更新周期相应缩短。从科技创新发展历程来看(如图1),20世纪以前的科技创新速度是缓慢的,科技增长周期大多在50年以上;进入20世纪以后,科技创新速度加快,科技增长周期在30年代为25年,50年代后期为15年,70年代缩短到10年,进入80年代仅为5~6年[12]。从创意产业发展历程来看,在科技创新协同下,创意产业的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加快,更新周期日益缩短,这就是创意产业演化周期的内在机理。其中,科学技术的创新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先导,科技创新速度和程度是创意产业此消彼长、周期性变化的内在根据。创意产业的高科技含量越高,其形态的更新换代速度越快[14]。创意产业发展步入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后,科技创新步伐的加快推动着其产业形态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演化周期不断缩短,网络游戏、移动短信、VOD视频点播、在线音乐等成为发展速度最快且最成熟的行业。未来创意产业的发展以科技创新为主导,是数字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与创意产业动态互动中各个业态的交叉和融合。随着科技创新速度的加快,这种交叉和融合使创意产业的演化周期不断缩短,并向着更深层次迈进。
     
    图1科技创新与创意产业演化周期
    (二)创意产业与科技创新协同循环机理
    科技创新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促使创意产业向新业态、高层次发展,而创意产业的发展速度及其内在需求则成为科技创新的动力。一般来说,科技创新是建立在原有技术之上的,其应用不只局限于单一的创意产业领域,而是呈现蝴蝶效应。例如,生物技术不仅应用于农业食品产业,而且催生了生态旅游休闲业,推动着创意产业向“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发展。从整个历程来看,科技创新是提高创意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创意产业中文化产品质量的提高或完美服务的实现都依赖于科技进步的程度。以唱片业为例,电声技术的应用创造了电唱机和圆盘唱片,电磁技术的应用创造了盒式音带,激光和数字技术的应用创造了激光唱机和激光唱片,每次新技术的出现都拓展了唱片业的发展空间,提高了竞争实力。科技的高速发展和数字技术的不断升级促使结构向创意产业、内容产业转型,向高技术、高集约化演化,不断创造出新的增长极。例如,以数字化、网络化和多媒体为代表的信息革命,使以前分散的媒体产品及节目形式向单一的多功能平台汇集,新媒体随之脱颖而出,不仅带来了崭新的经济形态——网络经济,而且还带来了崭新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卫星技术与数字技术在广播、电视方面的应用,使我国第一代全国性广电直播系统即将完成,全国覆盖率将达到98%以上。同时,创意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又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要求,推动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加速了创意产品的出现和应用。例如,面对电视技术的竞争,广播业发展亟需技术上的革新,这一需求客观上推动了无线电接收装置的变化和调频电台的兴起。可见,创意产业与周边环境、制度环境相互协同形成了科技创新与创意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推动着创意产业的飞速发展。
    (三)创意产业与科技创新悖论
    信息技术凭借其高知识密集度、更新周期短和高增值性,使一切信息可数字化和可虚拟化,使科技创新成为一种“创造性的破坏”[14]。创意产业的发展与科技创新存在矛盾性,科技创新过程既是不断破坏旧产业结构、创造新产业结构的过程,某种程度上又是创意产业发展的障碍,由此形成了两者的悖论。首先,科技创新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助推器。科技创新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使创意生产的各种要素在创新过程中实现了优化组合。例如,借助纳米技术,MP3(MP4)、光盘等存储介质向微型化、高密度化方向发展,并催生了纳米报纸、纳米书籍、纳米电视等的研发。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创意产业的科技含量日益提高,正向着信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方向发展,既创造出了更多新的形态,又影响了受众的消费习惯。例如,信息技术促使网络游戏与动漫相结合形成了数字动漫产业,并随着动漫市场规模的扩张使其与其他产业迅速渗透、交融;手机除了通讯功能外,其与网络技术的结合使短信成为娱乐节目互动的商业媒介和文化产业新的媒体增长点。其次,科技创新又是创意产业中创意发展的阻碍。在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并没有推动所有行业的发展,而是导致了对传统产业的解构。特别是在高新技术层出不穷的知识经济时代,现代科技的发展蕴于文化产品的传播过程中,使各种信息变成了数字化的可操作工具,超出了人们可控制的范围。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创意和技术具有可复制性与可破解性,导致文化产品内容同质化,而差异化、个性化不足。网络盗版的形式随着仿真技术的提高趋向多样化,使得对“创意”的保护难度不断增加。
    四、科技创新协同下创意产业的发展战略
    “信息时代,所有的传播技术都快速融合为一种普通的计算机可读的数字形式。”[16]信息技术凭借其高知识密集度、更新周期短和高增值性的特点,使得一切信息可数字化和可虚拟化。所以,在以数字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社会,赋予了创意产业新的内涵,使其具有了数字化、网络化的特点。基于以上对创意产业内在机理的分析,我们认为,在科技创新语境下,创意产业的发展战略应注重创意需求的开拓、创意人才队伍的建设以及创意产品的开发。
    (一)创意需求的开拓与创意人才的培养
    其一,创意需求既需要开拓,同时又需要制度的支持与保护。创意产业以知识、智力密集型为特点,处于价值链的高端,其与数字技术相结合大大增加了文化产品的潜在价值,拓展了创意产品附加值的发展空间,扩大了创意需求市场。特别是随着消费者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各行各业更要重视设计、创意等创新性的活动。创意需求的开发需要凭借产业技术联盟的组建和行业技术标准的制定,通过加强企业之间的研发合作来形成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由于业内企业具有关联性,能共享诸多产业要素,因而可以产生共生效应,获得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双重效益。这有利于各种行业整体创意产业的发展,从而开拓出新的创意需求并得以满足。此外,创意需求的开发一定要借助科技创新提供的各种公共技术平台和共性技术支撑,如动漫设计及网络游戏需要的仿真技术、计算机图形技术、数据传输技术等都是建立在技术创新的平台之上。创意需求需要制度的保护和支持,相关部门应掌握科技创新与创意产业协同发展的规律,推动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的融合,建立起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促进科技成果向创意产业转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要求加快创意产业相关法律与政策的研究与出台,以确保数字化过程的规范性和合法性,合理制定网上传播版税的分配比例,使著作权人、制作者、网络经营者、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得到公平分配。《关于网络游戏发展和管理的若干意见》和《文化部关于网络音乐发展和管理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可看作是创意产业数字化进程的制度保障,可以解决由于创意产业数字化周期缩短带来的一些问题,当然,与此相关的法律法规还需要不断地完善。此外,以高新技术作为支撑的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雄厚资金的支持,这就需要国家运用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文化企业增加相应的投入[16]。
    其二,加快创意人员队伍的建设。科技创新决定了在信息时代建构起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性。文化创意是提升文化企业附加值与竞争力的引擎,而创意源于创新型人才,兼有文化创作、信息管理和经营理念的人才是把信息文化产品和服务成功推向市场的关键,加快培养适应数字技术环境的文化技术人才、数字软件开发人才和媒体产业管理人才是创意产业持久发展的动力。鉴于国内现状,创意人才队伍的建设一定要依托高校和学术界的现有力量和资源优势,把创意产业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目标中。
    (二)创意产品的开发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特色产品的形成
    随着科技创新的深入,创意产业生产的产品不再是过去基本的物质性必需产品,而是更富精神性、文化性、娱乐性的产品。因此,创意产业的市场主体——企业需要根据创意产业演化机理把握好创意产业短周期的特点,及时抓住新技术所提供的发展机遇,调整自身的运营方式,以适应网络数字时代的需求,加速与互联网的融合,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
    一是构建广阔的网络技术平台。高新技术对创意产业的渗透是无止境的,在未来文化产品内容趋同的形势下,创意产业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实力的竞争,因此,企业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条件,通过网络手段收集顾客文化需求的动态变化来改进自身的产品质量和服务,通过科技含量的提升来充实自身产品的文化内容。同时,企业要逐步培养起网络意识,既要通过网络宣传、介绍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打造出自己的文化品牌,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同时又要借助互联网构建起网络销售平台。对于传统创意产业来说,我国几千年沉积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是发展创意产业不可多得的财富,要从被动地、非自愿地接受新技术转向主动、积极、自觉地寻求新技术。由政府搭台,加速传统产业与其他多媒体技术的融合,提升文化产品的内容品质,降低成本,开发出更多的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优秀产品,并借助通讯业拓展其发展空间,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崇尚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气候。对于新兴产业而言,要发挥科技创新对创意产品内容的启发效应和对产品形式创新的带动作用,重点开发中文信息资源,把我国博大深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和当代文化成果转换成数字文化产品,在丰富网络文化内容的同时缓解科技进步与文化内容的落差,实现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走差异化道路,形成特色产品。创新主要是指文化的创意,文化创意能够为产品和服务注入新的文化要素,为消费者提供与众不同的新体验,从而提高产品与服务的价值。创意产业提供的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一起形成了提升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的两大引擎[17]。因此,创意产业一定要将设计、理念、精神和创意融入到本土文化产品生产的流程中,凸显个性化和差异化,将成本竞争转换为难以模仿的差别化竞争,将同质位的竞争优势转化为非同质位的核心能力[18]。
    三是要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与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在科技创新的助推下,知识产权保护需要提上日程。构建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要以政府为基础,以行业协会为桥梁,以企业为依托,相互配合。特别是企业,应通过与相关科研机构合作,开发针对数字化知识产权保护的防火墙技术、认证技术、访问控制技术等网络安全技术和加密技术,建立起安全可靠、使用方便的网络付费和结算系统以及信息网络体系与监督体系,防止未经著作权人授权而进行非法传播与下载的网络运营活动,确保创意产业在数字化、网络化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积极性。此外,要增强我国创意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由“中国制造跨越到中国创造”,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文化产品和特色创意产品,这是我国在创意产业与高新技术融合过程中提升创意产业竞争力的战略性选择。
    【参考文献】  
    [1]Adorno T W, M Horkheimer. The cultural industry: Enlightenment as mass deception[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77. 139.
    [2]DCMS. Creative Industries Task Force Mapping Documents[M]. Background, 2001. 56.
    [3]Howkins. The Creative Economic: How people make money from ideas[M]. London: Allen Lane, 2001. 150.
    [4]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290-295.
    [5]金元浦.文化创意产业“历史性出场”[J].瞭望新闻周刊,2006,(40):64.
    [6]卫汉青.创意产业需要科技和文化的助推[J].中关村,2006,(7):35-42.
    [7]李于昆.数字艺术创意产业的发展与思考[J].艺术百家,2006,(2):28-29.
    [8]邬凌云,江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信息技术分析[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6,(2):80-82.
    [9]吴信训,金冠军,李海林.现代传播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70.
    [10]苏隆坡.袖珍录音机新秀——固态数字录音机[J].家用电器,2000,(7):2-3.
    [11]李正本.从留声机到数字通用光盘[J].广播电视信息,1997,(11):50-51.
    [12]王滨.科技革命和社会发展[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13]丁长青.科学技术学[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2003.296.
    [14]张凤,何传启.国家创新系统——第二次现代化的发动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6.
    [15]约瑟夫·斯特劳巴哈,罗伯特·拉罗斯.信息时代的传播媒介[M].熊澄宇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3.
    [16]沈颖.科技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J].科技与经济,2006,(5):59-60.
    [17]张海涛.创意产业兴起的背景分析及其启示[J].中国软科学,2006,(12):58-64.
    [18]胡晓鹏.基于资本属性的文化创意产业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12):5-12.^

Tags:科技创新协同下的创意产业发展机理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