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学 >> 科技管理 >> 正文

创新驱动中国科技战略

http://www.newdu.com 2018/3/7 《瞭望》新闻周刊 王仁贵 参加讨论

    “中央为什么要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什么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打造经济‘升级版’,新的动力从哪里来?”
    回顾十八大围绕着科技创新提出的新战略和新定位,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王志刚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深思的问题。就我国创新发展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以及新阶段实现创新驱动主要着力方向等问题,王志刚接受了《瞭望》新闻周刊的专访。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不同场合强调要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以及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紧迫性。李克强总理也多次强调要注重创新驱动,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
    党中央、国务院之所以如此重视创新驱动,王志刚说,中央领导同志多次讲过,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最终取决于科技创新,一个国家经济体量大还不能代表强,国家富强要靠自主创新、靠技术、靠人才,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从近代史也可以看出,科技强的国家,其工业带动的产业经济就强,即使GDP总量相对较小,也不妨碍这些国家成为世界强国。
    “需要从我们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和长远发展的需要来看待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王志刚说,“要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为我国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大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到了必须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阶段
    《瞭望》:为什么说我国已经到了必须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阶段?我们面临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
    王志刚:当前,全球科技经济竞争更加激烈,国际上出现的一些新形势需要高度关注。
    第一,全球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成为各国发展必须考虑的重大变量。科技的进步一直在前行,产业的变革也从未停步,当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出现交叉与融合,将迸发出巨大的能量。而重大的产业变革对世界的影响绝不只是体现在GDP上,还体现在国际经济、科技等各方面格局的变化上。
    当前国际上关于工业革命的讨论很多,一些问题还在深入研讨中,日渐清晰的是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一次大的产业变革,大体上包含几个方面的特点,首先是有新的基础科学理论;其次是有新的生产工具;第三是由于工具的出现产生了新的经济领域,吸引新的投资就业;第四是新工具和产业的出现,使得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大大提高;第五是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结合当前的情况看,信息技术革命持续到今天,正在迎来新的转折;能源、生物、材料、海洋、空间等领域的群体突破、交叉融合、深化发展,为新科技和产业变革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这些方面任何一个领域的重大技术突破和大规模产业化,都将深刻改变科技和经济形态。
    历史上,重大的科技和产业变革都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有些甚至是颠覆性的影响。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变革同时并发、历史性交汇,谁能成为变革的领先者,谁就能赢得发展的先机、占据发展的主动权。机遇对大家是公平的,抓住了机遇就将赢得未来,抓不住则只剩下挑战。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确保国家创新能力实现更大幅度的提升。
    第二,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仍在持续。包括欧洲出现的债务危机在内,从本质上讲是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问题。危机加快了新科技和产业变革的步伐。这次危机更多地表现出结构性危机的特点,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全球竞争从经济竞争、产业竞争日益前移到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的竞争、人才的竞争。特别是未来几十年,包括新兴经济体在内约30亿人口的现代化进程,历史上前所未有。无论对哪个国家来说,走老路都是难以为继的。既要发展,又要可持续,必须走创新驱动的新路。
    除此之外,许多国家都将创新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核心层面,我国科技创新在国际舞台上受到的关注不断增多。改革开放初期,西方国家不要的或是司空见惯的东西,到我们这都是好东西,但现在不是了,中国有了自己全新的需要清单。我国技术创新水平不断提高,能力不断增强的背后则是西方对我们科技创新的遏制。应对国际竞争新形势,迫切要求我们在创新驱动上作出更大的努力。
    我们这么大的国家,必须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打牢发展基础,因此自主创新是客观、必然的要求。我们13亿人靠别人,第一靠不上,第二也不能靠。
    第三,全球化呈现新的特征。二战以后物流业的高度发达、通讯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全球贸易规则的不断制定和完善,全球化不断加速,主要是资本全球流动和商品全球流动。发展到今天,资本全球流动也好,商品全球流动也好,主导流动的可能更多是人才、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的全球化成为新时期全球化的一个突出特征,创新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空前活跃、重组不断加快。创新要素流动到哪里、向哪里聚集,哪里就可能成为全球新的产业和经济制高点。国际竞争历来是时间和速度的竞争,我们必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驾驭全球化新趋势,以科技创新的新成果为转方式、调结构拓展新的空间。
    《瞭望》:美国等国家的再工业化战略是不是也会对我们造成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王志刚:这正是我要说的第四个方面。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提出“再工业化”,正在强势回归、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美国再工业化的目标是,要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优势的制造中心和最具吸引力的外国投资聚集地;要大幅拓展美国制造的全球市场;要培养21世纪符合经济需求的劳动力;要继续主导世界制造业的创新。这将对全球科技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我国的经济结构与新兴市场国家的同质性本来就比较高,加上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我国将面临更多的“同质竞争”。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与各国面对面进行“同质”竞争。这必然要求我们在同类产品、同类产业上比别人更具优势,必然要求我们依靠科技加大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力度;二是努力创造我国的“差异化”优势。这必然要求我们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上尽快取得重大突破,这也有赖于重大的科技创新。我们要坚持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两条腿走路,加快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拓展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的新空间
    《瞭望》:相比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国又面临哪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王志刚:总的来看,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2位,但生产力总体水平仍然不高,必须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值得重视的是,我国的发展进程与西方国家有很大不同。西方工业化现代化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而我国走的是“并联式”的发展路子,要在高度压缩的一个时间里面实现众多的目标,所以科技创新的作用显得更加重要。
    《瞭望》:具体到发展中,有哪些突出的问题需要高度关注?
    王志刚:一是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亟待解决。新形势下,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十分突出,结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根本问题。包括需求结构、消费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资结构、城乡区域结构等各方面。经济的结构问题与科技创新的能力和结构、人才队伍的水平和结构密切相关。发达国家曾经拥有的资源环境等有利条件,是目前我国所不具备的。如果没有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难以真正完成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科技创新的依存度必须大幅加强。
    二是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到目前,全球真正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只有十多个国家。作为一种客观现象,这值得我们高度关注。我国人均收入已经跨入这个区间,突破“中等收入陷阱”,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任务。当前,我国人力、土地、资源、环境成本不断提高,发展原来依靠的要素投入都受到约束,但经济不能因此就不发展了,新的发展还得依靠创新。
    三是科技的渗透性、扩散性越来越强,对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提出了更高要求。科技、经济的结合不是人为的要结合,科技本身就有一个渗透性和扩散性。刚开始我们讲计算机的时候就是一个大型计算机,那时计算机和老百姓无关,现在计算机从传感开始,感觉你的声音、农业的土壤墒情等,什么都可以感觉。再比如生物芯片,原来是电子芯片,现在变成蛋白质的,扩散越来越广。
    总体看,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越来越快、周期越来越短,这已成为全球科技发展的重要趋势。科技不仅能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上发挥重要作用,而且能在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上发挥重要作用;不仅能在促进经济发展上发挥重要作用,而且能在促进民生、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各方面发展上发挥重要作用。关键是要清除体制机制障碍,实现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更紧密的结合。
    中央有一个十分重大的判断,就是我国面临的机遇,不再是简单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加快投资的传统机遇,而是倒逼我们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带来的新机遇。未来的发展亟需创新驱动。特别是当前我国经济形势比较复杂,面临不少两难甚至多难问题,必须加快在创新驱动上取得突破。
    推进创新驱动的重点方向
    《瞭望》:作为主管科技创新的部门,在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有哪些考虑?
    王志刚:中央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方向已经明确,关键是需要做好顶层设计、抓好落实。初步考虑应抓好几个方面。
    一是推动科技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这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没有科技的重大突破,没有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创新驱动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须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基础前沿研究能力和原始创新水平。通过多年的研发、人才培养和能力建设积累,我国基础前沿研究已经到了加快突破的阶段。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加大基础前沿研究工作力度,特别是在一些关键领域要研究“非对称”赶超措施,在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二是推动经济实力和社会生产力的提升,这是创新驱动的主攻方向。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是一种本源性的提升,我们需要通过创新“固本培元”,使经济发展的“精气神”更足。
    首先,需要抓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努力在“中国创造”上取得突破。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有可能使国际产业和经济竞争的“比赛场地”发生转换,为此必须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加快取得突破。要发挥好市场在发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基础作用,着力营造公平的创新环境。在事关国计民生和产业命脉的关键领域,要合理用好重大专项、重大工程等抓手。
    其次,加强重点产业转型升级的科技支撑,壮大“中国制造”。制造业仍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关键是抓好技术水平的提升,提高质量和效益。我们将重点围绕制造业的高端化智能化,强化产业转型升级科技支撑,提高节能减排科技水平,促进制造业生产模式转变。
    三是推动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这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根本目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是同向行、同步走的关系,就是说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果没有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这是说不过去的。
    我们既要强调科技创新的经济价值,也要强调科技创新的民生价值、社会价值、安全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全面发挥科技创新对“四化同步”、“五位一体”建设的支撑引领作用,确保创新型国家建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步推进。比如,在粮食安全方面,科技增粮有两个方向:一是提高单产,二是提高中低产田增产能力。如果能够在抗旱抗盐两方面有重大突破,科技增粮的潜力将十分巨大。又如,在医疗卫生方面,许多疾病还在威胁群众的健康,这迫切要求攻克重大疾病的诊治难题,开发更多更好的健康产品和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再如,在生态环境方面,我国三分之一左右的大中城市空气质量低于三级,水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比较突出,治理这些问题亟需科技支撑。
    四是深化改革、提升科技创新的活力与动力,这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力量源头。实现从要素驱动发展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转变,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重大变革。当前我国改革发展进入新阶段,必须进一步实现从“量”到“质”的重大转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我国今后若干年的发展打开新的更大空间。
    实现从要素驱动发展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转变,需要科技改革和经济改革等有机互动。一方面应深化科技体制的改革,另一方面也需要在经济体制等的改革中把促进科技创新作为重要目标。应强化科技和经济规划、政策和评估等方面的衔接协调,推动各方面真正把工作导向转到创新驱动上来。
    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我们将聚焦创新驱动发展完善科技体制机制。特别是要实施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经济紧密结合;要释放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强化创新的集群效应,提高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加快完善国家创新调查制度、国家科技报告制度和科技管理信息系统等重大基础制度,强化创新资源的开放共享和高效配置,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激励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要把区域创新作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抓手,用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高新区这个核心载体,推高我国的整体创新水平。□

Tags:创新驱动中国科技战略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