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科研成果转化迷局
“中国梦”——中国复兴之梦。要实现这一伟大构想,就必须完成第二次产业转型,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将“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怎样把共识转化为现实?目前的现状又是如何?
不是谜题 却陷迷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了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多年前我国开始推行“专利战略”。在整个“十一五”期间,我国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达到22%。但数量增长却未能对我国的实体经济产生太大的推动作用。另一组数据更能说明真实情况: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为80%,我国则为25%,其中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这意味着很多人其实在做“无用功”。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科研成果无法顺利转化?
究其根源,就在于研发与生产环节严重脱节。国外研发大多以企业为主导,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确定研发项目,成功后迅速投产,获得的销售利润再次投入研发,形成“以产定研,以研促产”的良性循环。但在我国,研发大多以国家为主导,企业与研发机构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也就无法快速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科研成果最终被束之高阁。
要破解科研成果产业化这一难题,就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但是,产学研应该如何结合,具体应该怎么做?这让众多局中人陷入思考……
“接力赛”与“哑铃效应”
对于如何破解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难题,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主席、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韩启德院士表示,科技服务业正是整个迷局的突破口。其实,科技成果转化就是一场接力赛,科研机构负责起跑,生产企业全力冲刺,而科技服务业就是衔接两者的“中间棒”,虽然不如前两者引人注目,但绝对不可或缺,三者齐备才能构成完整的产学研链条。
我国现阶段一方面科研实力不断提高,科研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另一方面,企业规模逐步扩大,经济实力日益雄厚;但与之相比,科技服务业却依然孱弱,形成了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效应”。而且,随着科技投入的增加和市场愈发活跃,这一现象还在不断加剧,打破瓶颈刻不容缓。
如何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使产学研的链条正常运转起来,成了韩启德院士等一批有远见者的首要课题。深入调研之后,在2013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九三学社中央提交了《关于大力推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建议》,使这一议题首次从民间探讨上升到国家层面。
精诚合作 强者恒强
尤为可喜的是,在《关于大力推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建议》提交之前,国内已经有产学研一体化项目悄然动工建设,在实践中积极探索。
作为各自领域内的翘楚,身处产学研两端的北京大学与方正集团均清醒地认识到,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于是在二者的共同努力下,北大医疗产业园(原北医健康产业园)这一医疗医药专业科研服务机构应运而生。其后,北京大学医学部又与方正集团拟定了共建合作协议,明确以北京大学医学部的技术实力为后盾,为入园机构提供人才、学术、培训等全方位的科研配套服务。至此,一个产学研相结合的示范项目初具雏形。
纵观整个园区,北大医疗产业园拥有22万平方米的医疗医药服务基地。园区由各类医药实验室、中试平台、动物实验室及配套设施组成,可提供满足符合GLP/cGMP标准的建筑条件。当然,比硬件建设更为重要的是,北大医疗产业园探索建立的包括公共技术服务、信息支撑服务、金融资本服务、医疗支撑服务、成果转化服务和商务配套服务在内的六大服务体系,为园区内机构提供全方位的科研配套服务。换言之,这一体系将把研发机构与生产企业紧密连成一体。
应该说,北大医疗产业园不仅仅是一个示范项目,它印证着先行者孜孜求索的脚步、彰显着北京大学与方正集团的社会责任,更担负着国家探索产学研发展之路的重任。正如韩启德院士所说,一定要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因为破解科研成果转化迷局的方向就在脚下。
Tags:破解科研成果转化迷局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