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学 >> 科技管理 >> 正文

技术创新:超越粗放化发展模式

http://www.newdu.com 2018/3/7 大众日报 曾宪奎 参加讨论

    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技术创新一直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进入21世纪后,我国技术创新的步伐明显加速,研发经费支出从2001年的1042.5亿元提高到2016年的15440亿元,同期专利的申请量从20万件提高到346.5万件,无论是创新投入还是创新产出均有大幅度提高。自2011年我国专利申请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之后一直保持这一地位,且与美国的差距呈现不断拉大的趋势。这些指标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技术创新的能力相比过去有了很大提升。
    但创新投入和产出的大规模提升,并没有真正带来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突破。除高铁等少数行业已经实现核心技术突破并推动核心竞争力迅速提升、整体技术水平跃居世界前列外,我国整体技术创新水平依然处于量变阶段,并未实现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突破,在技术上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根本性转变。
    技术创新过分重视短期效应,重数量、轻质量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与技术创新的自身规律有关。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当前的投入要转化为创新产出进而凝结到竞争力之中,以及通过技术积累逐步实现从外围技术向核心技术突破,需要较长的时间,短期内难以见到立竿见影的成效。同时,技术创新成果并不构成直接的生产力,只是潜在的获利机会,能否真正实现其商业价值,还需要一系列外部条件与之相应,如果考虑到技术创新从投入开始的整个过程充满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期性,则从创新投入到形成现实的生产力的概率则更低些。
    另一方面,我国技术创新领域出现了粗放化趋势,表现出明显的浮躁倾向。所谓的粗放化趋势,是指技术创新的发展进程中,出现了类似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中“大量投入,大量产出,产出效率较为低下”的特点,突出体现在技术创新活动“重数量,轻质量”,追求短期内的产出数量增加而非质量提高,创新产出的可利用率低、技术含量差,导致大幅增加的创新产出并不能同等程度上推动经济发展转型,最终使得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和产业竞争力提高之间的裂痕逐步拉大。这样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各方对技术创新能力尽快提升的主观愿望十分迫切,但是却不符合“技术创新——产业”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循环累积因果效应,产生了欲速则不达的效果。
    我国技术创新粗放化问题,最突出的表现便是过分重视短期效应以及“重数量、轻质量”倾向。具体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在研发活动上,表现为研发机构高度不合理,过分重视短期效应。研发经费在三种研发活动中的分布结构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技术创新水平。一般来说,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之间应维持合理的比例结构。从我国情况来看,研发结构具有明显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比重低,试验发展比重特别高的特点。例如,2012年美国三大研发活动比例为16.5%、19.2%和64.3%,同期我国的比重则为4.8%、11.3%和83.9%,美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比重分别比我国同期高11.7、7.9个百分点,而试验发展比重比我国低19.6个百分点。由于美国是世界技术创新体系最为完善、创新能力最强的国家,因而其研发活动比例可以代表三大研发活动的最合理水平,由此差距可以看出,我国技术创新投入明显更为重视创新链的后端环节,而对更能体现创新能力的前端环节投入明显不足。
    另一方面,在基础研究领域,也存在较为突出的“重数量轻质量”现象。由于ESI论文发表的数量和质量能够反映一个国家基础研究的水平,因此这一指标在高校和研究机构受到高度重视。据统计,从2001年1月到2011年8月,我国累计发表ESI论文836255篇,在同期论文数量最多的20个国家中,高居第二位,仅低于美国。但在反映论文质量的被引用次数方面,我国在20个国家中属于后列,论文引用率仅为6.2次/篇,仅高于俄罗斯、印度和土耳其等少数国家。
    

[1] [2] [3] 下一页

Tags:技术创新:超越粗放化发展模式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