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金山(硅谷)、东京、慕尼黑是国际公认的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对标这些科创中心城市,上海的一个主要短板在于缺乏能够引领技术前沿、在细分市场专精特新的小微企业群体。新形势下,除了重点发展大型科技企业外,我们也有必要对科技型小微企业和创业企业这样的“隐形冠军”另眼相待。
存在三个制约 近年来,上海高度重视科技型小微企业和创业企业的成长发展,出台了一系列降低企业要素使用成本、解决企业融资难、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的产业政策,构建了内容完善、形式多样的企业服务体系。
下一步,要在更高水平上支撑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可以在解决区域问题、短期问题的基础上,积极着眼于国家的战略性需求,针对科技型小微企业和创业企业培育成长面临的根本性问题,深化改革、搭建平台、精准施策。这也是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题中之义。
具体而言,可以着眼于体制、政策和公共服务体系三个层面的问题:
体制层面上,知识产权的实际维权成本高,科技型小微企业以授权和转让知识产权的方式生存发展的难度较大,小微企业和大企业间的技术交易和分工市场难以形成;小微企业税收贡献小,地方政府发展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积极性不高。
政策层面上,精准施策不够。虽然各级政府不断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但由于缺乏精准施策,尚无法真正发挥促进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激励作用。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层面上,公共科技服务水平还不够高。虽然国家和各地组建了一系列面向中小企业的服务平台和科技服务机构,但这些机构的治理体系和激励机制既无法保证高水平服务又未能兼具公共性。实践中,不少公共科技服务长期停留在检验检测、设备共享等较低水平上。
聚焦三大领域 基于上海的实际情况,未来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锁定产业目标,即ICT(信息与通讯技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和装备产业中的基础零部件领域,打造小微企业国际化发展新高地。同时,进一步保护相关领域的知识产权,使企业可以通过直接的技术交易而非产品交易实现创新收益。
小微企业和高技术创业活跃的产业主要是ICT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和装备产业中的基础零部件领域。这三大领域正好是一线城市发挥集聚效应最为显著的产业。上海可进一步突出这三大产业的作用,促进形成小微企业集群发展态势。在此基础上,把握全球中小企业跨国发展新趋势,高起点打造一批高技术小微企业和创业的国际合作园区。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