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中设立了到2020年、2025年和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阶段目标,提出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李萌指出,这一规划是基于当前世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水平设立的,未来,随着人类脑科学的突破,人工智能将向强人工智能发展,届时技术将非常接近于人脑,国际上普遍认为这将要到2050年才能实现,之后更将向超级人工智能发展。“由于脑科学研究水平的限制,我们还没有规划到那么远,但我们有这样的前瞻。”
对此,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司长秦勇表示:“尽管人工智能已发展60多年,但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因此《规划》中设立‘1+N’重大科技项目和系统布局的项目群,从基础理论到关键技术、市场应用,系统布局推动持续创新。”
人工智能发展注重与规制结合 科学技术部创新发展司司长许倞分析,《规划》不仅是一个技术规划,推动的不仅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更会影响未来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将推动社会各个环节的发展。李萌也认为,新一代人工智能相关科学发展、技术创新、软件硬件升级整体推进,正在引发链式突破,推动经济社会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加速跃进,“因此,《规划》把握人工智能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高度融合的特征,注重发展与规制结合,在规制上与国际社会保持同步”。
李萌指出,人工智能发展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是总体上,我们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技术应用对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影响是可控的。这些问题,比如对就业的挑战、对社会伦理的影响,《规划》中都有考虑部署。“历史证明,科技的发展会对就业造成一定冲击,但从长期来看,科技带来的就业远远大于失业。我们需要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就业形势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对人才的培养做定向调整,使得未来劳动力更加适应智能社会和智能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劳动力供给和技术发展、经济社会需求更加匹配。”
此外,李萌强调,在《规划》中专门提出建立开放协同的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体系,从基础理论研究、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提出了一整套措施,特别提出开放协同,就是要充分调动政产学研用各方积极性形成发展合力,以人工智能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实现对未来智能经济、智能社会的强大支撑。“散兵游勇不形成体系是无法参与竞争的,体系建设是母细胞,形成技术新体系,才能形成人工智能持续创新的能力,加速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行列。”
(记者 杨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