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是打通居村书记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之间的“旋转门”,让佼佼者有机会进入机关或事业编制;不符合“入编”条件的就业年龄段人员聘任书记的,享受同等事业待遇政策。
主体性队伍主要指纳入职业体系的专职社区工作人员。城市社会治理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上海以职业化标准,对此前来源多样的社区工作者进行整合,将大部分劳动年龄的社区工作者纳入职业化社工体系,并同各街镇成立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社区工作者事务所”签订劳动合同。
为了吸引更多人才加入专职社工队伍,上海统一建立“三岗十八级”的社工岗位等级序列,让社区工作者拥有明确的职业前景。目前,全市共纳入社区工作者4.6万名,平均年龄38岁,大专及以上学历占80%以上。同时,按照本市职工平均工资的1至1.4倍确定社区工作者平均收入水平,并按规定缴纳“五险一金”。
辅助性队伍主要指公益性的志愿者(个人或组织)、以市场化方式运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进入的社会组织。目前,上海有1.43万个志愿服务组织、144万余名志愿者参与社区治理。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居村党组织书记为核心,社区工作者为骨干,居村党支部、党小组长、居民小组长(楼组长)、村民小组长、妇女小组长及各类志愿者和市场力量共同参与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体系。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使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
推动街道重心下移资源下沉 上海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坚持在市级层面的统一部署和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全市“一盘棋”,统一规范、统筹推进。
2015年起,上海全面取消街道招商引资职能及相应的考核指标和奖励,街道经费支出由区政府全额保障,确保街道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上来。街道内设机构由15个左右精简到8个,从主要“向上对口”转变为更多地“向下对应”。同时,有效减轻居村不必要的负担,严格执行“两份清单、一本台账、一个机制”。通过街道职能改革和居村减负增能,推动重心下移、资源下沉,为社区工作者队伍职业化改革创造大环境,强化了居村书记和社区工作者开展工作的支撑体系。
目前,一支结构合理、来源广泛、素质优良的居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初步形成;一个政治可靠、能力突出、结构合理、稳定有效的职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体系总体框架基本搭建,社区工作者进入“进入有门槛、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评价有指南、结构有优化”的新阶段。
总的来看,上海以职业化为导向,分类做实、整体推进的改革路径,适应了新时代城市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的需求,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这个“上海经验”,对于其他城市具有借鉴意义。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