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存在总量性问题,更有千差万别的顽症痼疾,搞“大水漫灌”肯定不行。精细管理、精准施策,诸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就大有用武之地。食品安全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大气、水等生态环境指标的实时监控,交通违章行为的自动识别,网格化管理的上下联通等,信息技术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也是在这个春节,人们看到:无人机远程侦查取证,一批频繁转移窝点的“违法大巴”被一网打尽;城管执法人员“鸟枪换炮”,大数据预测违法行为高发时段和地点,实现执法效率最大化;客流眼系统实时监控园区人流变化,相应措施及时跟上,“人山人海”的景区“秩序良好”……草针柳线藏真巧,莫作寻常倚市看。高科技把管理触角延伸到城市的“神经末端”,真
正做到对各种问题、风险提前预估,实时掌控,及时处置,从而让城市变得更“智慧”,让管理更有效率,让市民更有获得感。
制度是城市管理的“绣花”图样 如果说“绣花”要有图样,那么城市管理的“图样”就是法律法规,依法治理是根本。在上海春节再次“零燃放”“零火灾”的背后,在环境综合整治过程中,在居住证挂失、敬老卡申领和发放、长期护理保险相关事务申请、生育保险待遇申领等161个民生事务实现“全市通办”的暖心实事里……人们都能够感受到制度供给的力量。城市管理于法有据,制度规范贯穿于每个环节,就能真正实现常态长效。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今事业必成于实。超大城市的精细化管理,固然是一个世界级难题,但如果拿出细心、耐心、卓越心,下足“绣花”功夫,做好“精准”文章,久久为功,我们就能啃下这块“硬骨头”。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