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学 >> 观点 >> 正文

培育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新红利”

http://www.newdu.com 2018/3/7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杜海峰 顾… 参加讨论

    打造“一带一路中心区”
    构建“全域旅游市场”
    把握历史机遇,做实比较优势,培育绿色增长极。伴随“一带一路”建设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陕西省到了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文化交流进一步增强的发展窗口期,需要将比较优势转化为核心竞争力,形成新的“绿色增长极”。
    首先,依托地缘、区位优势,打造“一带一路中心区”。立足西部、向西发展、辐射西方,筹备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自由贸易区,围绕能源构建能源交易与结算、能源金融与期货市场;打造金融、物流、使领馆、文化交流、商贸五大中心;借助西安浐灞中亚使馆区设立机遇,与中亚五国商谈产业园共建项目,为陕西省民企进入中亚创造条件。
    其次,借助自然、文化资源,构建“全域旅游市场”。整合省内文物遗产和自然景观,以及以延安为代表的红色旅游资源,做强陕西省“自然与历史博物馆”这一旅游名片。在全国率先提出、申请并建立秦岭水源湿地国家公园、黄河地质地貌国家公园等“国家公园”,逐步形成省、市、县级公园管理体系,构建省内全域旅游市场。围绕“历史文化观光、生态旅游度假、国家公园探索、红色革命教育”四大旅游板块,依托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沿线布局旅游线路、优化旅游交通线路网,使粗放的“旅游点”逐步连通为精致的“旅游带”。
    实现“城乡一体化”
    与“治理结构现代化”
    借力深化改革,补齐发展短板,实现结构均衡。陕西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协调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三大体系,围绕“五个坚持”逐步使经济结构中的短板得以补齐、优势实现互补。
    首先,通过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实现“城乡一体化”。转变观念,跳出传统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思维,创新发展陕西小城镇化模式,将财权、人权和事权下放,释放小城镇聚集作用。城乡联动,加强城乡资源配置顶层设计,以解决土地问题为突破口,积极调整和推动土地流转及有偿退出机制,解决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根据不同类型农民的需求制定科学有序的推进策略,设立城镇化“种子”基金,用活PPP模式吸引更多外部资金投入城镇化建设,创新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
    其次,通过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市场化,实现“治理结构现代化”。依靠市场化条件和信息化手段,准确识别陕西省经济的优势与短板,确保省内各种优势产业与行业加速发展形成经济效益,加快对短板行业和产业的整合淘汰。健全“产权保护”体系,履行政府治理主体义务,提升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促进科技成果孵化效率,加速创新经济步伐。借助城镇化和产业升级,依托陕西省相对完备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体系,打造“现代工匠”梯队,为“新人口红利”释放奠定基础。发挥政府“种子基金”作用,建立政府与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支持省内各类企业走出去,整合全国以及全球力量助力陕西省经济发展。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业转移人口的生计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市民化的核心问题及对策研究”(15ZDA048)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博士)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培育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新红利”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