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学 >> 观点 >> 正文

·人文关怀还是变相“世袭”?

http://www.newdu.com 2018/3/7 本站原创 佚名 参加讨论

    近日,大庆油田调整职工子女进入企业就业政策引发职工上访事件使曾流行于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子女顶替”制度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记者调查了解到,虽然这一制度在很多地方早已不复存在,但在一些大型国企尤其是少数垄断型国企,招收员工时还是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针对职工子女的“土”政策和倾斜办法。
     这些优惠政策是人文关怀,还是变相“世袭”?在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劳动用工如何更加市场化?记者进行了调查。
    “大庆现象”并非特例,部分国企仍有“内部优惠”
    今年4月,大庆油田对持续多年的劳动用工和招聘政策进行调整,其中对部分招聘专业范围内的油田子女毕业生,由原来直接选聘到操作岗位,改为通过择优选拔,自费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合格后才能进入企业工作。对此,部分油田应届子女毕业生及家长不理解、不接受,从而引发聚集上访事件。
     此事在社会上引发一片哗然。尽管大庆油田极力否认存在“包分配”之说,但还是令人们回想起已经消失了近30年的国企子弟顶替接班制度。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国有企业因实行职工退休,其子女可顶替空下来名额的劳动就业制度,被人们视为一项特殊福利。然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尽管顶替接班政策早已不复存在,但是像大庆油田一样,国企子弟享受就业优惠现象却比比皆是。
     在辽宁省一家拥有职工超10万人的涉油大型国企,对职工子女的就业倾斜已存续多年。公司人事处一位负责人介绍,他们招聘的新员工分为管理技术人员和操作工人两大类,前者在二本以上大学的石油、地质等专业中选拔,同等条件下职工子女优先录用;后者则更多考虑内部子弟的就业需要,岗位主要安排给从部队退役和家庭困难的职工子女,近几年组织的招工考试,也是在职工子女中择优选拔。
     央企鞍钢集团虽然早在1986年就取消了接班、顶替制度,但对内部子弟仍然保留了就业优惠。记者了解到,在选拔招聘笔试和面试的总分中,鞍钢根据用工类型的不同,对职工子女分别给予10分和15分的额外加分。尽管近年来因行业形势不佳造成岗位对内部子弟的吸引力减弱,但鞍钢子弟占新招入员工的比例仍然接近30%。
     已在江苏徐州铁路某单位工作了十多年的马超华(化名)是名“铁路子弟”,虽然当年只是电大毕业,但他还是顺利进入铁路系统。“其实这不是严格意义的‘接班’,而是铁路针对内部子弟有专门的招工名额,这让我们‘子承父业’更多了一份便利条件。”他告诉记者,我那些父母在铁路系统的中学同学,除了自己不想留下的,基本上都在铁路各部门上班了。
    对内部职工的人文关怀?
    对于国企中存在的种种就业“内部优惠”,有人认为是出于现实考虑,对内部职工的一种激励机制和人文关怀;有人则认为这是一种变相“世袭”,势必会破坏劳动就业的公平性和能力优先原则,进而影响到国企竞争力的提升。
     鞍钢集团人力资源部人力资源管理处处长李学佳介绍,之所以对职工子女出台一定程度的优惠政策,一来为了稳定在职的老职工,让他们感觉企业还在想着他们,对他们有所关照,算是一种感情上的慰藉和文化上的融合;二来也是基于现实考虑,职工子女由于成长中的耳濡目染,对企业的历史、文化比较了解,入职后上手更快,而且他们回到家乡后工作也会比较稳定,不会轻易跳槽。
     大庆油田人事部人才引进科科长夏克明说,由于地处高寒地区,油田开采也已经过了鼎盛高产期,很多家在外地的优秀毕业生并不愿前来工作。“这几年我们去中国石油大学等院校招毕业生,想要100人,最后只能招到五六十人符合需求的。”他说,即使在最难就业季,招聘情况也并不乐观。“很多资源型国企所在的城市因企而建,产业结构单一、地理位置偏远,外地的优秀人才不愿来,也是一些企业倾向招收内部子弟背后的现实无奈。”东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李凯说。
     不过,更多人对这种就业优惠持否定态度。江苏诺法律师事务所耿延律师认为,从现代企业发展来看,招收过多职工子弟弊大于利,首先会让企业失去大量引进优秀人才、“新鲜血液”的机会,严重制约技术创新等;其次,容易出现人浮于事、人事臃肿等现象,既加重企业负担,又影响企业效率。另外,就业上的“近亲繁殖”,往往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在管理上会大大增加协调成本,加大企业改革难度。
    国企市场化用工任重道远
    如何看待大庆油田的职工上访事件?夏克明坦言,大庆是一座因油而生的城市,当地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社会吸纳就业能力不足。解决职工子女就业问题对于大庆来说,面临很多需要考虑的因素。油田要保稳产,企业要改革发展,矿区要稳定,我们不能站在企业发展角度绝对压缩人员,也不能绝对考虑子女就业不顾企业效益,而是要在发展和稳定方面选择平衡点。
     事实上,国企的就业“内部优惠”政策,与其早期的办社会职能紧密相关。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介绍,以前一些大型国企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技校都是自己举办,客观上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招生来源和就业培训链条,大多专业技术要求不高的岗位,也基本形成了内部输送通道。如今,绝大部分企业办社会职能已经剥离,国企也应当想办法把帮助职工子女就业的任务交给政府和社会。
    据新华社
    ○背景
    我国“子女顶替”政策的历史沿革
    子女顶替,又称接班顶替,是指父母退休、退职后,由其子女办理手续,顶替空下来的名额,进入父母原工作单位上班。这是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一项劳动就业制度,存在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说,这种制度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促进就业曾发挥了积极作用,尤其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解决了大批知识青年返城就业问题。
     1978年6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 《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规定工人退休、退职后,“家庭生活确实困难的,或多子女上山下乡、子女就业少的,原则上可以招收其一名符合招工条件的子女参加工作”。
     但它实质上违背了社会公平和择优录取原则。1986年7月12日,国务院发布了国营企业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四项规定。根据这些规定,从1986年10月1日起,国营企业招用工人,“面向社会,公开招收,全面考核,择优录用”,必须实行劳动合同制,废止子女顶替等制度。此后,子女顶替这种社会现象逐渐消失。
     上世纪90年代至今,国有企业在市场化改革中逐步建立现代企业用工制度。1992年,劳动部等多部委联合发出《深化企业劳动人事、工资分配、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意见》,指出企业内部的 “铁交椅”、“铁饭碗”和“铁工资”弊端没有完全破除,要深化相关改革,在企业内部真正形成 “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工资能升能降”的机制。
     人力资源专家、北京数银英才企业管理咨询公司负责人胡卫东认为,国企用工现状是“相对公平,逐步走向市场化”。他的公司二十多年来主要为电力、电信、银行等大型国企提供人才招聘服务,“企业大多很配合我们为招聘设置的公平公开透明的措施。”
     不过,少数国企 “安排子女工作”的现象从未真正消失过。李锦认为,这次大庆油田风波暴露出在石油、铁路、电力、电信、银行等垄断性强的国企中,内部职工子女“子承父业”的现象仍然存在。胡卫东认为:“杜绝这种世袭现象,要靠坚定推进国企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让用工制度更透明公开。”
    据新华社

Tags:·人文关怀还是变相“世袭”?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