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董事不能沦为“变相福利”
□郭施亮
近年来,“官员独董”问题被频繁曝光。有权威媒体报道,按照2013年年报统计显示,纵观沪深两市2532家上市公司,曾在党政机关或者公检法系统有过任职经历的“官员独董”共901人,加上一人兼任多家公司独董的情况,共1101人次。而针对“官员独董”现象,国家也于近几年制定出相关的政策。
7月22日晚间,民生银行的一则公告引发了社会的关注。据悉,该行董事会于7月22日收到独立董事巴曙松的辞职报告。巴曙松身为行业内的权威专家,其业界影响力相当高。而他出任民生银行独立董事期间,年薪高达100.5万元,被媒体称为“最贵”的银行独立董事。
事实上,近年来垄断性行业的独立董事基本享受着偏高的薪酬。尤其在政策资源优势明显的银行业,其独立董事的年薪水平远高于其他行业的平均水平。
其实,独立董事制度建立的本意在于维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同时,独立董事理应具有独立性,尽职尽责地为中小股东创造权益。
然而,自中国独立董事制度建立十多年以来,其意义本质已逐渐变味,独立董事制度竟然沦为官员的“变相福利”。在实际操作中,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基本由权威专家、退休官员等人物担任。也存在部分上市公司,聘请其他上市公司的高管担任本公司的独立董事。
从表面看,大多数官员独董的薪酬水平介于5万-10万之间。但实际上,官员独董的“隐性收入”却难以估算。更为普遍的是,上市公司高管通过“送内幕信息”等手段笼络官员,为官员实现“增收”。
值得一提的是,有不少官员及社会权威人士担任多家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以获取几份薪酬。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究竟达不达标,又能否抽出时间尽职尽责,确实值得怀疑。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谁对中国股市抱有希望呢?
(作者系财经评论员、专栏作家)
Tags:独立董事不能沦为“变相福利”
责任编辑:admin